——劍鞘——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暮春。
含風(fēng)殿內(nèi),空氣沉悶,藥香彌漫。
病榻之上,李世民已是形容枯槁,身形消瘦。
他緩緩抬手,示意內(nèi)侍上前。
“衛(wèi)公這幾日,可有動靜?”李世民的聲音微弱而疲憊。
內(nèi)侍恭謹(jǐn)答道:“衛(wèi)公仍是稱病在家,這幾日病得更重了,據(jù)您派過去的宮人傳信,衛(wèi)公已神志不清……”
嗬......嗬......
大唐皇帝呼吸急促,掙扎著想要起身。
侍立一旁的長孫無忌撲上前去,伏身在李世民耳邊竊語:“陛下可是擔(dān)心藥師將軍?”
“‘朕......要去看望李將軍。’”
長孫無忌想要使力將李世民安撫在塌上,可這會已經(jīng)恢復(fù)了清明的大皇帝怎會如他的愿,力氣大的很,他無奈只好讓陛下枕在他的大腿上,側(cè)著身,話還未出淚水已經(jīng)流下:
“陛下,您不能去啊......”
長孫無忌涕淚縱橫,聲音嘶啞:“陛下,您龍體欠安……您若再有差池,大唐江山何寄?”
李世民虛弱地推著他的手臂,那股源自帝王本能的力氣,竟讓長孫無忌一時難以抵擋。
“輔機……你……你不懂……”
李世民劇烈地喘息著,眼中卻閃動著一種清明而執(zhí)拗的光。
“臣怎會不懂!”長孫無忌伏地叩首,“衛(wèi)公是國之棟梁,可陛下是天啊!天若塌了,棟梁何存?”
“他不是棟梁……”李世民搖頭,目光仿佛穿透了殿頂,望向了遙遠(yuǎn)的北方,“他是朕的……劍鞘。”
長孫無忌一怔,默然束手。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李靖病情急劇惡化,當(dāng)時也已病重的李世民堅持親臨病榻看望。
及見李靖模樣,涕淚俱下,十分難過地對李靖說:“您是朕平生故人,對國家有功。如今病到這種地步,朕為您感到擔(dān)憂。”」
含風(fēng)殿
一名小內(nèi)侍跌跌撞撞地就要往殿內(nèi)闖去,被守在殿外的大宰相長孫無忌蹙眉攔下:
“何事慌慌張張?誰教你的規(guī)矩?!”
內(nèi)侍連忙謝罪,連道發(fā)生了大事忘了讓人通傳。
“過來說。”
小內(nèi)侍附在長孫無忌耳邊咕嘰咕嘰,直到年輕的內(nèi)侍已經(jīng)走遠(yuǎn)了,殿外無人后,這位熬了二十年才出頭的大宰相依舊怔在遠(yuǎn)處。
吱呀~
長孫無忌拉開內(nèi)屋的屏風(fēng),里面的大唐皇帝今日氣色不錯,正悠哉的坐在軟榻上看書,聽到動靜只是淺淺的瞥了一眼,“何事?”
“陛下......”
李世民抬眸見到大舅哥這般扭捏模樣頓時不喜,擰著眉頭直勾勾的盯著他。
長孫無忌斟酌著字句,沉吟道:“李靖將軍,他去了。”
大唐皇帝默然,抿了抿嘴后挪開了目光,怔怔的看向屏風(fēng)。
“為什么......”
“為什么他們都走在了我的前面?”
“李將軍吶...”大唐皇帝顫巍巍的挪動身體,面向長安城的方向,泣聲道:
“路上珍重啊!”
「公元649年七月二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十八日,諸夏一代軍神,大唐衛(wèi)國公、后世的天庭降魔大元帥托塔天王李靖溘然長逝,年七十九歲。」
「李世民親自下詔主持,冊贈他為司徒、并州都督,賜班劍、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謚號為“景武”。」
與此同時
長安城莒國公府
絲竹管弦,宴樂繽紛。
被眾人簇?fù)碓谏鲜住⒋┲A麗衣服的花白老人左右各抱著一名貌美的舞姬,身后還有年輕的小婢為他捏肩放松。
“好!跳的好!都有賞!哈哈哈哈......”
老者喝得醉醺醺的,看到盡興處大手一揮就是賞賜。
“爺!”
國公府的下人陡然闖入,絲竹之聲暫頓,那人行禮后急步匆匆趕到近前。
老者有些不耐煩,輕拍嬌羞的婢女后臀:“去吧美人......”
下人俯身通傳。
“什么?你說真的?”
“爺,千真萬確!”那下人信誓旦旦道:“采買的家丁都看見他家府上掛素了,據(jù)說皇帝在郊外行宮已經(jīng)知曉了,后事詔書即刻送到。”
華服老人捻須微怔,手指在揉搓著直到不小心一個用力扯下了一根胡須,吃痛后他才回神過來,整個人臉色瞬間紅暈,比剛才喝酒還要興奮。
“好事啊......不對......不不不......”
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tài),這話不太合適,老者立馬擠出一副哭喪的表情,只是看著很假。
“嗚嗚嗚......李將軍,你怎么就去死了呢!”
......
「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河間郡王李孝恭在家中飲酒時突然發(fā)病去世,時年五十歲。」
「唐太宗聞訊落淚,親自為李孝恭素服舉哀,哭的十分傷心。同時下令追贈李孝恭為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xiàn)陵,謚號為“元”。」
長安城河間王府,大唐皇帝親臨葬禮,為他的堂兄送別。
「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尚書左仆射蕭瑀因誣告房玄齡謀反再次被貶出京,這是他的第六次被罷相。」
“陛下,蕭皇后病重了。”
“著人去探望一下吧......怎么會突然病重了?”
“蕭皇后聽聞您又貶了她弟弟,憂慮蕭相一把年紀(jì)了還不穩(wěn)重,怕他路上身子熬不住,憂疾成疾。”
“這個蕭瑀啊!氣死朕了,天天找事!都怪楊廣給他慣出來的臭毛病!去去去,朕煩得很......等等......著旨意恢復(fù)蕭瑀的宋國公爵,令他即刻回京探親!”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在送別了自己的親姐姐后,漢丞相蕭何之后、南梁明帝之子、大隋外戚、大唐宋國公蕭瑀病逝,終年74歲。」
“志玄啊(大聲),你不用操心家里事了,朕給你兒子封了官。”
“陛下(喘氣),犬子無能......得此大位愧對朝廷......有您賜予臣的爵位,就足夠留給子孫享不盡的富貴了。”
“陛下......臣請您將這個官位給臣的弟弟,他的能力可以勝任......”
“(沉默)......如你所愿!”
「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大唐樊國公、鎮(zhèn)軍大將軍段志玄病逝,終年四十五歲。
唐太宗贈其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改封褒國公,謚號莊肅,并陪葬昭陵。」
“君集啊!朕以后只能到凌煙閣去看你了啊!”
“叔寶......他還那么年輕,怎么就走了呢?”
「貞觀二年,蔣國公屈突通去世......」
「貞觀二年,薛國公長孫順德去世......」
「貞觀九年,邢國公劉政會去世......」
「貞觀十二年,譙國公柴紹去世......」
「貞觀十三年,胡國公秦瓊?cè)ナ?.....」
......
天幕上,一個個的貞觀群臣相繼離世,每一個天策府老臣和大唐功勛去世時,大唐的皇帝都要親臨哭哀,給予他們莫大的身后光榮。
死一個,李世民哭一個。
李世民哭完的畫面剛結(jié)束,就又有死一個接著哭。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時常懷念當(dāng)年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們,因此傷神落淚。
于是他在太極館內(nèi)三清殿旁興建一座小樓,名為凌煙閣,命閻立本繪制真人大小的二十四位功臣畫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即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而唐太宗本人,晚年則時常至凌煙閣懷舊。」
貞觀群臣伴隨著其高光時刻在天幕上相繼離世,畫面也化為黑白。
貞觀上將也從頭哭到了結(jié)尾。
畫面上鏡頭切換,一座位于皇宮內(nèi)的高閣突兀的出現(xiàn)。
其前對大唐國教道教的三清殿,上有書法大家褚遂良的落筆“功高侯王”。
鏡頭走入殿內(nèi),內(nèi)外又是三層,使用輕隔作墻,將光照折射,里面的場景宛若殿堂般閃耀。
當(dāng)日光折射在活靈活現(xiàn)的唐代功臣圖像上,光影交錯,仿佛時光回溯。
李世民的身影緩緩出現(xiàn)在閣中,他腳步蹣跚,目光在一幅幅畫像上逡巡。
「其即位的后世唐代君主,為表彰功臣榮譽,依舊將功臣圖像送之高閣,最內(nèi)一層所畫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后世詩人李賀曾寫詩贊曰: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自此之后,凌煙閣成為了唐代武士和文臣最高的死后榮譽殿堂。」
天幕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畫面漸漸黯淡下去,視頻暫告一段沉默,唯有女聲還在淺唱:
“笙簫琵琶,金色步輦
千秋黃沙,不曾褪減
全唐的濃墨重彩......”
......
大氣輝煌的初唐年間以觀眾們想不到方式進(jìn)行了結(jié)尾,無數(shù)的古人們還意猶未盡,沉浸在唐太宗一手帶起的風(fēng)云大世里。
有的人震驚于初唐的君臣之情,有的人早已沉浸在了李世民的人格魅力里,難怪后世人總是夸贊人家貞觀上將。
也有的古人們在慨嘆:那么多的風(fēng)云英雄,李世民到底是怎么駕馭他們的呢?
而那么多的人杰,又是怎么心甘情愿去聽李世民話的?
還有的觀眾們?nèi)允浅两谀且粠瑤奶瞥问览铮按筇频拈L安城好美啊!”
“萬家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唐朝到底好不好,我一個農(nóng)民看不出來嗎?”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
只有大唐的長安,才讓無數(shù)人感到魂牽夢繞。
“那可是大唐啊,諸夏人永遠(yuǎn)的精神故鄉(xiāng)!”
“茂茂,我們?nèi)ラL安吧!”
明朝時期,關(guān)中的老百姓們默默的抬頭看了一眼自己城池上的文字,心中羞慚的低下了頭。
太難聽了,啥時候能改過來!
東漢末年
曹操沉默的看完了貞觀的落幕,也不得不贊嘆:“唐太宗對待功臣,倒真寬厚啊!”
不過,那又如何?
你大唐能做到的,我曹阿瞞也能做到!
“飛鳥盡之事,在孤這里絕不會出現(xiàn)!孤也要像唐太宗一樣,善待自己的功臣們!”
各個時空里的漢皇們更加沉默了。
光是對待功臣這一塊,不,是對待開國功臣這一塊,他們家的老祖宗好像就沒人家做的好啊。
更別提貞觀的長安城了。
雖然遠(yuǎn)沒有天幕展現(xiàn)的后世長安城那般繁華迷人,可也不是大漢的長安能與之相比的。
“切,有什么好炫耀的?”
“邦周的雒陽也沒有大漢的雒陽繁華呢!你不就比朕晚生了幾百年嘛!”
“有種碰碰!”
西漢時期
眼巴巴的看著大唐的繁榮景象,劉徹更是下定了一個決心。
一切富強都是建立在國家和平之上的,而和平是需要打出來的。
唐朝為什么富強?
不就是李世民打服了周圍一圈的國家,讓他們奉唐朝為宗主,奉唐皇為天可汗嗎?
他大唐行,我大漢也行!
只有戰(zhàn)爭打贏了敵人,才能讓天下太平,讓百姓少遭困苦!
“匈奴人,必須滅!”
“而且,朕也要學(xué)李世民一樣,打得更快,滅得更好!為我大漢的子民也爭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