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枉死簿上再添一忠良。”
李世民搖了搖頭,眼神閃爍,淡淡評價道。
現在天幕對唐玄宗時期的大臣夸得再好,他也要抑制住內心的波動。無他,子孫不當人,他跟著也丟人。
那安思順,雖為安祿山堂兄,卻無血緣關系,忠心耿耿,未參謀亂。
再看他張九齡、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人,雖個別人有些過錯,但功績卻足可掩蓋那些瑕不掩瑜的污點。
王忠嗣、高仙芝不忠?
“哈!”
“無非再讓潼關城門樓上添顆大好頭顱罷了!”
群臣心底松了一口氣,自家陛下接二連三的暈倒,他們是真怕李二一不小心真醒不來了。
畢竟太子還那么年幼,皇后還那么年輕...
如今李二聲音冷漠至極,除了情緒有些低落外,不見任何激烈波動,倒是讓眾人好一陣暗舒。
見天策上將這般低落,杜如晦笑著上前寬慰道:“陛下,河北義士之民心,這說明那種大唐不得河北民心之調皆為妄談!”
“河北向唐!”
魏征連忙笑著跟道:“是也!河北自古多忠良,燕趙多俠士!齊魯多義也!”
“只是......”
方才跟著老杜贊嘆了幾句后,魏征的職業病又犯了:
“若無這玄宗陛下不察百官天下之心,不知仰賴忠良之臣,不讓奸佞構陷枉法,豈能讓民間百姓為大義而赴生赴死?”
“朝廷!本該是讓百姓安居樂業的朝廷!”
杜如晦:“......”
你讓我真白說了。
開元年間
李隆基面色羞愧難已,盡管他知道天寶之事尚未發生,可一想到是未來的自己昏聵所舉,他再怎么的解釋和保證都會顯得蒼白。
“太宗陛下,微臣有話說!”
張九齡實在見不得三郎這般自哀,仗義言道:
“顏真卿,三年前進士及第,吏部考評極佳,我曾觀之科舉行文,處處透露其家族風骨!”
一番話瞬間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張九齡輕捻著胡須笑道:
“說起來,這位小顏先生,還是您的熟人后裔。”
“其高祖為武德年間秦王府參軍顏思魯也!”
“顏思魯...”李世民沉吟著陷入了回憶里。
甘露殿里,一人忽然驚呼出聲:“我的后代?”
群臣紛紛側目看去,開口之人正是秘書監二把手顏師古。
原道那顏真卿是誰,竟是顏回之子孫也!
李世民自是知道顏氏家門門風,心底寬慰顏家后世能人輩出時,也難免想到能在這時候被提起的忠義之臣,會有什么好下場?
但人家顏師古明顯正激動著,好像壓根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也不好澆人家一盆冷水,扯著微笑道:
“顏氏多忠良,于國于民顏氏有功也。”
「天寶十四年,時任東京留守的李憕面對十萬叛軍攻城臨危不懼,據封常清送來的玄宗手令大開洛陽府庫,安撫百姓,慰安士卒,更是散盡家財招募青壯守城。
東京守備力量終歸羸弱,士兵素質較差,面對叛軍不是一合之敵。
月底,洛陽長官李憕率殘軍與眾為國志士戰至最后一刻,城破,不降,殉國。」
「盧奕,給事中、御史中丞,留臺東都,又分知東都武部,事先遣散家仆,送妻子歸家。最后身著官服端坐于御史臺,壯烈殉國。」
「蔣清,李憕屬官,東都采訪判官,反抗至最后一刻,殉國。」
「安史之亂爆發后,安祿山深刻明白自己的力量根本掘不動大唐的墳墓,甚至連河北都不一定能徹底收復。
攻陷洛陽后,安祿山將為首的三人頭顱割下,傳去河北示眾,意圖震懾思動的民心。」
「然而,事情恰恰出乎了安祿山的預料,三顆人頭被送往河北后,民間嘩變!」
「當頭顱傳至河北唯一一個沒有投降叛軍,仍在堅持抵抗的平原郡時,平原太守顏真卿斬殺安祿山心腹、使者段子光,為三位殉國義士收斂儀容,以草編身,接上首級,裝殮后祭奠,設靈位哭祭他們。
顏真卿隨后舉起討叛義旗,一時間河北二十四郡,十七郡響應,無數仁人志士爭相投靠,竟有二十萬兵力,截斷了燕趙的交通聯絡。顏真卿也被理所當然的推舉為了盟主。」
「時安史之亂爆發時,河北多郡被迫從賊,委曲求全,消息傳回長安后,玄宗哀嘆:“河北二十四個郡,難道就沒有一個忠臣嗎?”
直至顏真卿消息傳回,李隆基大喜,于朝堂左右慨然:“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乃若此!”
“顏真卿,有其祖之風也!”
朝廷立即下令,加封顏真卿為戶部侍郎,輔佐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討撫河北。」
明朝時期
朱元璋睫毛頻動,觀天幕至此,想到了前宋亡國時,多少仁人志士為之殉國,更有崖山十萬軍民跳海。
“這殉國三臣,倒也不失為忠烈。”
“讓咱不禁想起了季漢亡國時的遺忠、大宋亡國時的慨者們!”
想念至此,心底更是憤懣。
他為了恢復中原,驅除胡虜,付出了畢生的心血,說到底,不還是唐亡以來的天下遺禍不能解決嗎?
密碼的李隆基,禍害千年!
密碼的宋朝、元朝,一個不能統一繼續讓鍋更破,一個不會治國差點讓鍋都沒了!
歷朝歷代,何時有咱這種開國白茫茫一片的皇帝?
朱棣撇了撇嘴,打趣道:“那大唐倒是不缺忠臣,就是這唐玄宗啊!不給忠臣活路!”
“皇帝在殺忠臣,叛軍也在殺忠臣,笑死我了,堂堂的盛世中國,居然沒有一處忠臣的容身之處!”
群臣聽見燕王爺這話,心中有戚戚。
燕王爺說得好啊,堂堂中華地,差點沒有官僚的容身之地!洪武老爺子太狠了。
朱標此時也有所動容,嘆息道:“不知我后世大明,是否也有這枉死的忠臣,討叛的義士,殉國的忠烈?”
話落,群臣收起了唏噓,紛紛側目至還在哈哈大笑的朱棣身上,就連老朱也投射來了目光。
朱棣:“......”
燕王爺被這種‘眾星捧月’的氛圍看得有些尷尬,小心翼翼道:“可能......也許......大概......”
老朱哼唧唧的眉毛一挑。
“那必須得有啊!”
......
「顏真卿,出身瑯琊顏氏。顏回四十世孫也,顏之推六世孫也。」
「顏氏先祖曾被儒門圣人孔子贊為“賢者”,千百年來,顏氏門風不攀附血緣門第與權勢傳承,以德行、學問與氣節為家訓,為后世津津樂道。」
「顏真卿本來在長安城當御史,因為看不慣楊國忠所為就參了他一本。
楊國忠這人焉壞,他不敢拿顏真卿怎么樣,于是就用了借刀殺人之計,把顏真卿貶到了河北去當太守。
他心里就想著:你不是忠臣嗎?老子給你送到河北去,讓你去安祿山的手底下盡忠!
此時顏真卿有一位哥哥名叫顏杲卿,在常山任職太守,他來了河北后先與族兄聯系上,了解了河北情況后,就確認了安祿山的反心。
他是忠臣、直臣,但不是傻子,畢竟長安人人都知楊國忠是奸臣、安祿山必反,但皇帝鐵了心的維護,你能怎么辦?
自己已經得罪了楊國忠了,如果此時再上書李隆基,說安祿山想造反。
信不信第二天長安就派人把他先抓了?
李隆基絕對會把顏真卿給五花大綁了,送到安祿山跟前“盡孝”!」
開元時空
李隆基有些尷尬,干咳了兩聲摸了摸鼻子,見眾人面不改色的觀看著天幕,便故作義憤道:
“這唐玄宗太不是個人了!”
楊國忠,楊國忠的,怎么一直提,他不就是我小舅子嗎?
不對,現在他是壽王的小舅子。
為了挽回些自己的顏面,李隆基思慮了一番后,沉吟道:“惠妃賢淑,賜金百兩,絹千匹。”
想著再給壽王些什么好處,但轉念又想到了自己現在還沒見過那壽王妃模樣,嚴重懷疑他變得昏庸就是從見了壽王妃后開始的,一陣心悸后,李隆基連忙搖頭甩掉了惡寒:
“啊,這個,一樣的賞賜再賜給壽王妃一份。”
張九齡蹙眉,抬起頭看著皇帝:“?”
群臣:“?”
陛下,我看你是真想挨太宗皇帝的**斗了。
被群臣投射來了奇怪的質疑目光后,李隆基心有羞憤,抗辯道:“朕是為自家愛子賢媳賜賞,你們在想什么呢?”
“陛下,當真不是貪圖美色嗎?”老九發力。
“張九齡!朕是那種人嗎?!”
“天幕上,確實是這樣的。”
李隆基:...
完蛋,洗不清了。
知道自己說不過眾臣的質疑,李隆基才心虛道:“朕只是......一想起天幕上的天寶事情,就對惠妃一家頗感歉意。”
張九齡這才點了點頭,沒有再計較。
貞觀年間
“太小家子氣了。”
李世民不太滿意,嘟囔了一句:“這樣震勉河北士族百姓人心的忠良,最起碼給個招討使吧?”
「在安祿山的轄區里做事,明知主官是個逆賊卻無能為力。
對于安祿山的召見,顏真卿便假托陰雨不斷,實則暗中加高城墻,疏通護城河,招募青壯,儲備糧草。
一方面每天與賓客飲酒劃拳、舞文弄墨、泛舟游湖,以此麻痹了安祿山。
安祿山果真認為他是個書生,不足憂慮。
安史之亂爆發后,河北只留下了五千叛軍。由安祿山義子李欽湊、高邈率領。
當時顏真卿的族兄顏杲卿早他于河北任職,所以早就知曉了安祿山反意。
顏杲卿一直曲意逢迎著安祿山及其黨羽,叛亂爆發后,趁著李欽湊派高邈前往幽州還未返回,顏杲卿便派官員召李欽湊到郡里商量事情。
推杯換盞間,將其灌醉后斬殺,隨后又以李欽湊的名義,將高邈召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河北的兩名守將斬殺或生擒。
常山郡因此光復。」
「顏杲卿不敢耽誤,立馬派兒子顏泉明以及賈深、張通幽等人率兩千軍以安祿山義子李欽湊的首級與高邈、何千年二人,獻于京師。」
“善!”
李隆基看見天幕上再報天寶忠臣故事,顏家又出了一位忠良后,興奮喊道:
“我大唐之民心果然深入!”
“這顏氏兄弟身在敵營,卻有勇有謀,堪稱國之忠干啊!”
不料,貞觀天子只是冷哼了一聲,“若是明君在世,豈能讓忠良屈身事賊?”
“不都是你逼得!?”
“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