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極北的寒風,卷著凜然冰霜,掠過人跡罕至的浩瀚冰原,在陰山之頂盤旋張望,而后穿過燕山山脈,拂過金紫的宮門,落在了華蓋殿上!
如墮冰窖。
針落可聞。
在場的幾乎都是人精。
華蓋殿中氣氛凝滯的仿佛空氣都變成了一粒一粒,每一道輕微的呼吸,都仿佛刀具喇過,刺入血肉。
“陛下?”
唯有李顯穆竟然再次呼喚起了皇帝。
殿中其余眾臣心中油然而生,一股佩服之意,在這等情況下,李顯穆竟然還敢說話。
指鹿為馬!
紀綱之所為,和指鹿為馬又有什么區別?
皇帝臉色難看到,即便是一個普通的老農也能看出憤然到了極點。
“洪保?”
朱棣沒有回答李顯穆,而是望向了身側的太監,對于朱棣而言,他最信任的依舊是從靖難以來身側的五大掌印太監。
洪保神色一凜,他當然知道皇帝叫他的名字是為何。
他心念電轉,立刻跪伏在地上,而后對紀剛發動了致命一擊,“回陛下,紀指揮使的確御下有方,上次紀指揮使還曾對奴婢笑言說,可以幫奴婢訓練一下宮中的小太監,以便好能夠更好地伺候皇上。”
文官和錦衣衛之間是監視者,與被監視者的關系自然是生死仇敵。
可太監和錦衣衛,關系就更差,同樣是皇帝身邊的近侍,他們是天然的競爭關系,一方權勢高,一方就必然會權勢低。
錦衣衛在外和文官爭權,在內和太監政權,可治理國家不如文官,得皇帝信任不如太監,其衰落幾乎是必然的。
李顯穆只不過順水推舟,幾句言語就能讓紀綱被眾人所圍攻,也被皇帝所忌憚。
今日的李顯穆相當沒有眼色。
眼見皇帝已然要發作,他再次開口道,“自古以來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漢朝周亞夫,軍細柳營中,縱漢景帝臨之,而軍不讓,于是鑄就了日后足以平定七國之亂的強軍,紀綱指揮使,便是這等成大事之人,陛下信之用之,足以見陛下,亦是當代圣君也。”
李顯穆竟在此時侃侃而談,還將紀綱與漢朝名將周亞夫作比,而且看他的架勢,還要將紀綱比作其他人,竟好似真的覺得紀綱御下有方!
“夠了!”
眼見李顯穆還要再舉例子,朱棣再也無法忍受心中怒氣,大聲呵斥著打斷了李顯穆,而后言語中帶著明顯的譏諷之色,“紀綱不過走狗之輩,何以與古之名將相提并論?
顯穆啊,你還是太年輕了,不明白什么叫做御下!
這是悖逆之舉!”
李顯穆面上帶著驚恐,撲通一聲跪在皇帝面前,惶然道:“臣之罪也,臣……
臣實不知……”
朱棣明顯已然是怒極,胡子高翹,胸口重重的起伏著,甚至直接從皇位上站起身,在殿中急著踱步,而后厲聲罵道:“他是個什么狗東西,能比得上周亞夫對漢朝的重要嗎?
不過是朕的家犬罷了,竟然將堂堂天子親軍的錦衣衛,當做他的一言堂了嗎?
真是不知所謂、不知死活。
看來是過去朕實在太寵幸他了,看來是朕太過于放縱他了,才讓他產生了這等悖逆的心思!”
李顯穆跪在地上,垂著頭一言不發。
皇帝的反應讓他心中暗笑,徹底松了一口氣。
這自然是他故意為之!
方才他指鹿為馬的一句話,將紀綱幾乎送入死局,可那是他以身入局所換來的,在事后以朱棣的精明,必然能夠想到,他李顯穆怎么可能不知道指鹿為馬的典故呢?
那李顯穆故意說這句話,豈非利用皇帝,而其心可誅嗎?
所以,縱然李顯穆的確是用了指鹿為馬的典故,來搞死紀綱。
可能做不能說!
李顯穆必須要否認這件事,他要讓皇帝認為,他只覺得這是御下之道。
唯有如此,李顯穆才能打消皇帝對他的懷疑,真正讓他自己從紀剛這件事之中脫身。
這是心理上的博弈,這是在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李顯穆與皇帝的第二次交鋒!
有心算無心,他大獲全勝!
經過此事,紀綱徹底完了!
因為指鹿為馬之事并非李顯穆構陷,而是確有其事,只要皇帝派人去查,便可得出其論,且紀綱還有其他悖逆違法之事,諸如將皇帝的秀女收到自己府中,甚至藏匿盔甲,完全夠他死十次百次的
之前他之所以能逍遙,不過是因為皇帝在庇護他罷了,可皇帝會庇護一個骯臟的、為他做事的臣子,卻絕不會庇護一個有謀逆心思的臣子。
李祺在九天之上,一直關注著自己這個兒子,從救太子開始,一直到今天誅滅紀綱,他全程目睹,既是欣慰李顯穆已然能撐得起大局,但又頗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
“好像有哪里不對勁,我使用的明明是側重于學術的半圣之資,數據顯示,學術天賦在95以上,沒有問題!
他是應該成為當世大儒甚至圣人的人,可現在學術水平如何倒不曾彰顯。
可在朝堂之上,順手挑撥、激怒皇帝,一言滅大臣,而后全身而退,倒是輕輕松松,看起來怎么越來越有像權術大師發展的傾向了,這個圣人明明學術通天,卻權變超神?”
若是李顯穆知道父親心中所想,定然會大聲笑道:“自古以來能成事的圣人有幾個呢?
儒家的圣人周游列國,困于陳蔡之間,卻不能施展。
法家的圣人韓非死于秦國的牢獄之中。
墨家的圣人早已化為黃土,兼愛非攻的理想也早就被人所摒棄。
道家的圣人更是不曾做出過什么偉業。
再大的圣人也拗不過權力二字,只有用權力為背書,才能成為真正的圣人。
父親一直想讓兒子做圣人,世人所崇尚的品德高尚的圣人,父親已然是了。
那兒子就要做這真正的經世圣人,縱然背上大盜之名!”
“真是該死!”
朱棣一想到李顯穆所說的那副指鹿為馬的場面,心中怒氣勃然完全克制不住,又痛罵了紀綱后,厲聲道:“洪保!”
“臣在!”
洪保高聲應道,語氣中有壓抑不住的興奮。
“你立刻從內庭調人,去將紀綱拿下,告訴他不必再辯解,立刻凌遲處死,而后再派人將其府邸拿下,抄了他的家,讓朕看看他府中是否還有悖逆之物,他的家人,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務必不能讓一人走脫,以儆效尤,速速去辦!”
朱棣是何等雷厲風行之人,素有決斷,在確定要放棄紀綱之后,立刻便吩咐身邊的掌印太監將紀綱拿下。
當看到洪保興沖沖地往殿外而去,殿中眾人方才如夢初醒,而后有些不可思議的對視。
往日里張揚跋扈,威壓朝堂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竟然就這樣死了?
死得如此兒戲!
死得如此讓人猝不及防!
要知道,今日進宮所商議之事和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全無關系!
誰能想到第一個在妖術之事上死去的朝廷大員,竟然會是他呢?
這就像是,本來商議魚和熊掌之事,結果突然冒出一只山雞,于是今日的午餐就變成了烤雞一樣荒謬。
下一瞬,他們便將目光投到了依舊跪在地上,垂著頭的李顯穆身上。
今天紀綱之所以遭遇大難,就是因為李顯穆前后兩番贊揚他的話,結果捧到了皇帝的敏感線上。
李顯穆到底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呢?
還是故意不小心的呢?
太可怕了!
李顯穆迎著眾人探究的目光面不改色,依舊是先前無措的表情。
讓人摸不著頭腦,猜不到其中內情。
可無論事實如何,他們都不得不承認,就是這個看起來頗為無害的年輕人,竟然三言兩語就將讓朝野痛恨、讓人聞之色變的紀綱送入了黃泉路。
在眾人還愣神之時,李顯穆的聲音再次響起,“陛下,若紀綱有悖逆之心,那想必錦衣衛之事,便不是巧合,太子殿下豈非被人所構陷?
臣實在惶恐!
不知這大明之中,竟然有人敢對陛下所欽點的儲君,太子殿下出手!
紀綱當真該死!”
敢對太子出手的當然不是紀綱,而是漢王。
但李顯穆深知點到為止的道理,如今皇帝剛才拿下紀綱,已經不容易再將漢王牽連進去。
而且漢王的破綻也極大,只等稍后他與皇帝共處之時,再想辦法,使皇帝厭惡漢王即可。
如今所最重要之事還是眼前的妖術后續處理,皇帝怕是也沒有其他心思。
李顯穆一言使眾人驚醒,才想起今日進宮并非為紀綱之事,而是要商議妖術之事。
皇帝也回過神來,他實在不想在紀綱之事上多做牽扯,況且和區區的一個紀綱相比,各省府官員聯合起來蒙蔽他這個皇帝,才是他心頭最憤恨之事。
若非其中夾雜著太子,他早已要大開殺戒。
讓這天下的官員知道,誰才是這個龐大帝國的主人!
“紀綱雖是悖逆,太子也被人所陷害,然而諸省府官員知情不報,亦是大錯,莫要以為朕殺了紀綱,諸省府官員便能無事!”
殿中立刻陷入了比方才更加凝滯的氣氛之中。
雖然這些官員都知道這件事的本質,就是因為官僚體系一向如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皇帝是不會愿意聽見這些話的。
“地方官員一向如此,自古而今,地方對抗朝廷,便有這等傳統,非圣明之主而不能統馭。”
李顯穆慨然道:“陛下,如今地方官員能夠堵塞通往朝廷的耳目,必然是因為當今朝廷、地方制度有所失衡。
如今各省府官員,蒙蔽朝廷,當派人前往,巡視糾察其中罪人!
若不嚴懲此事,朝廷威信豈非一掃而無!
妖術之事發于江南,而江南不能稟告,甚至險些累及太子,禍及社稷,臣深恨之!
臣請往江南巡視,考察其中害群之馬,揪出押解京城,以震懾天下諸官!”
自諸臣入殿以來,朱棣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笑意,隨著李顯穆話音落下,他立刻朗聲笑道,“滿朝大臣之中,還是顯穆你最勇于任事,至此之時,只有你慨然而敢出言,朕的這些大臣,明明知道卻不敢多說。
只有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朕往日對你的疼愛,看來你是記在心上。”
皇帝這等誅心之言讓眾人頓時色變,立刻嘩啦啦跪了一地,齊聲惶恐道,“臣有罪。”
李顯穆順桿往上爬,笑道,“臣畢竟是陛下的外甥,有些話說出來,也沒人敢拿臣怎么樣。
陛下,臣方才所言,甚是重要,江南乃是大明龍興之地,又是當今財稅重地,京城賦稅糧草皆需要江南提供,乃是重中之重,絕不容有失,臣請前往江南,為陛下清查!”
朱棣沉吟道,“你所說頗有道理,不僅僅是江南,天下諸省,朕以為皆要派人前往巡視,此番諸省府官員中,有首犯之人皆要受罰,以正朝綱!”
巡視諸省?
漢朝刺史?
在皇帝話音落下之時,這四個字便出現在所有人腦海中,李顯穆心中微笑,這正是他的目的。
“陛下圣明!”
皇帝會派出朝廷官員出使地方監察,這自然在李顯穆的預料之中,因為自古以來,朝廷控制地方總是如此。
漢朝時是刺史,到了唐朝之時便是巡察使,甚至到了現代也有中央巡視組。
區別只在于古代交通不便,于是這些監察機構最后總會在當地設置衙門,最后變成上級機構,而現代交通便利,巡視完便真的返回京城。
李顯穆自請前往江南,就是為了引導皇帝設置類似漢朝刺史這樣的官職。
他的皇外祖父在中央廢除了宰相,而權歸六部,在地方上則將省級權力一分為三,固然是維護了皇家的權威,可對于天下而言,卻大有其害。
中央與地方制度問題,在他父親生前他們父子就已經討論過。
朝廷廢除宰相制度的害處,便不再多做贅述。
地方上過于分權,害處也極大,朝廷與地方溝通便頗為不夠通暢。
在省級三司之上,還是應該有一個主管之人,才更符合整體政治架構。
如果是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讓地方出現封疆大吏,但朱棣能實行內閣制度,那在地方上再加一個巡撫也不無可能。
縱然在永樂朝,巡撫不常置,但只要有了開頭,等朱棣一死,到了朱高熾的時候,李顯穆能做的事情就更多。
朱高熾身體不好,肯定活不過他,等到他日后輩分超級加倍,權力威望到達巔峰,便能將這些已然有了先例的制度一一落實。
甚至推翻祖訓,恢復宰相制度!
年輕,就是他最大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