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李氏宗族的人準備興建李氏祠堂,要求大家踴躍捐款。
似乎其他姓氏也在興建祠堂。
在我印象中,李氏在桃坑客家人群屬于小姓。
有一百戶人家的坑口街,李氏成員只有兩戶,平時很少來往。
當然,見面了,心里還是會產生一陣悸動,覺得是一個家族成員,會踴出莫名的親切感。
其實,李氏也好,或者其它姓氏也好,歷史上的茶陵客家人屬于外來姓氏。
對于來源地,說法五花八門,有北方說,南方說,廣東梅州說,說法很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客家人不是當地人。
不論是生活習慣,還是講話語言都與當地人格格不入。
如果有人問我是不是茶陵人,我會毫不猶豫說我是茶陵人。
他又問我會不會講茶陵話,我只好老老實實講,我不會。
我真的不會講茶陵話,但聽得懂。
我之所以不會講茶陵話,是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茶陵客家山區(qū),喝山泉水,穿客家衣,講客家話,習慣客家飲食,鐘情霉豆腐、釀豆腐和薯包之類,客家的傳統(tǒng)小吃。
我講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
其實,會講客家話并不見是一件好事。
如果你遇到一個茶陵城里人,你講客家話,他會驚訝地睜大眼睛,反問道,你是廣老牯?
廣老牯是茶陵人對客家人特有的稱呼,這種稱呼是帶有某種蔑視的。
其他客家人可能沒有這種感覺,但我感覺到了,因為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他們的眼神往往會閃爍不定,并且自覺不自覺地微微地向上抬,給人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似乎還有優(yōu)越感流露出來。
現在隨著客家人的崛起,融合,這種感覺正在慢慢地消失,但曾經的歷史上是存在的。
歷史上茶陵本地人稱客家人為“廣老牯”,這就是明證。
"牯"在新華字典是公牛的意思,把人稱為公牛,自然不是好事,自然是瞧不起。
當然,面對蔑稱,客家人也會奮起反抗,毫不客氣稱本地人為"本地牯"。
歷史上"廣老牯"與"本地牯",曾發(fā)生激烈的對抗。
這種對抗,是異常的激烈,是那種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殺。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充分依據的。
毛曾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寫道:邊界各縣還有一件特別的事,就是土客籍的界限。土籍的本地人和數百年前從北方移來的客籍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界限,歷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時發(fā)生很激烈的斗爭。
這個土籍人就是本地人,客籍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客家人。
因為客家人是外地人,無田無山,為了生存下來,自然會與本地人爭田爭山,表現最激烈的就是客家人袁文才和王佐。
他們拉起了一支客家隊伍專門與當地土豪地主作對,專門打土豪,搶土豪的家產。
其實,所謂的客家人不單指茶陵,還包括炎陵、寧岡、井岡山等地方的客家人,人數有幾十萬。
在長期演變過程中,也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是無田無山,有的客家人慢慢地成了當地大富翁,如茶陵桃坑民團頭目羅克紹,家里不僅有錢,而且還有一座兵工廠。
客家人都居住在深山老林中,有一桿槍都是非常牛逼了,況且還有兵工廠。
這是實力超群的象征。
自然,客家人就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姓氏為單位的家族性團體。
人都是群體性動物,在自然界需要生存下來,就需要抱團取暖,客家人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森林里,就更需要抱團取暖。
而以姓氏為單位剛好滿足了這一需求。
既然同姓宗人都聚集在一起,自然需要一個議事辦事的場所,在這個背景下,宗氏祠堂就應用而生。
以前的祠堂,我指的是解放以前的祠堂,其實在行使著某些政府的職能。
比如,山寨里哪戶人家生了孩子,就必須去祠堂上戶口,記入本族戶頭上。
客家人的規(guī)矩是記男不記女。
這與中國傳統(tǒng)習俗相符。
在大家傳統(tǒng)的認知里,只有男性才能繼承家族的血脈,而姓氏是唯一的依據。
在我們現代社會里,也是如此。
男女組成新的家庭,所生的孩子,一般都隨父姓,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繼承夫家的血脈。
當然,現在稍為有一點變化,就是很多家庭的子女,有的也隨母姓。
以前,隨母姓的孩子,這個人的父親必是上門女婿。
上門女婿是居住在女方家的,勞動所得歸女方所有,生老病死也由女方負責,也就是說,這個上門女婿其實就是女方家庭的正式成員。
歷史上的上門女婿社會地位比較低,如果女方父母通情達理,上門女婿的日子可能會好過一點,但大部分不是這樣。
這個人之所以成為上門女婿,也是自己能力和家庭條件有限,沒本事,找不到老婆,只好如此。
當然,現在有點不一樣,很多男人為了愛情,樂于上門,也允許自己的孩子隨母親姓,但不是社會主流。
以前這種情況是絕無可能的。
客家人傳統(tǒng)習俗是,嫁出去的女兒是潑出去的水,與夫家再無任何關系,因此,女性是不受重視的。
祠堂作為男性的象征,在家族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去世后,靈牌都要進祠堂,擺放其中。
逢年過節(jié),祠堂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祠活動,殺豬宰牛,拜祖先,唱歌跳舞,吹吹打打,家族人口多,勢力大,場面就越加隆重。
這時,女性禁止入場,家族中有劣跡,地位低下的男人也禁止參加。
這僅是祠堂功能之一。
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家族成員,共同低御外面的入侵。
家族成員婚喪嫁娶,建房造屋,如果你是族內一員,大家都會伸出溫暖之手,紛紛前來幫忙。
當與外族發(fā)生糾紛,族內成員會主動站出來發(fā)聲。
如果族內產生矛盾,往往會在祠堂內進行調解,一般都能公平公正地處理。
如果你不是族內成員,或者家庭成員無男丁,一般都會趕出山寨,與山中野獸為伍。
人一旦脫離了群體,生活會異常艱難,尤其生活在原始森林的客家人,結局都比較悲慘。
這也是客家人建祠堂的意義所在。
當然,現代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傳統(tǒng)的功能,只是作為姓氏家族存在的符號,讓后人牢記自己的血脈,不忘振興家族的歷史使命。
祠堂似乎成了旗幟,成了召喚游子的口號,讓姓氏始終在家族成員心中激蕩。
或許也是葉落歸根的一個具體體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