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響起來了。
鑼鼓敲起來了。
小小的曬谷坪擠滿了人群。
大家都在歡聲笑語,似乎正在期待一場盛大的儀式。
是的,這是客家人范氏家族在嫁女。
曬谷坪正中央放有一輛掛滿紅色彩帶的花橋。
范家小滿女將從這里上橋,翻山越嶺,前往二百公里外馬江灘。
這時,人群忽然騷動起來。
原來是新娘出來了。
在眾人和伴娘的簇擁下,她緩緩地朝花橋走去。
在邁進花橋的那刻,她倏地轉身,朝屋里奔去。
她邊跑邊哭:"我的阿嫩啊!"(當地客家人稱母親為阿嫩)。
于是,客家嫁女最精彩的哭嫁開始了。
小滿女跑進了堂屋,朝著自己的母親,撲通一聲跪下了,接著一聲清脆悅耳的哭聲傳了出來:"阿嫩呀,我舍不得你呀!"
說完,哭倒在母親懷里。
母親呢?
也是滿含著淚水,哭了。
但在哭中會帶有唱聲。
她會唱道:"滿崽啊!今天你要走,俺是如何放得心啊!你這樣一走,俺的心肝都痛啊!"
每唱一句,后面必有一個長長的"啊"字,十分悠長,為承接下一句,起到提示作用,也為唱出下一句留下思索的時間。
小滿女雖然也哭,但只是靜靜地跪著,耐心地聽著母親的訴說。
這時,母親開始徹底唱開了。
她會唱道:"崽呀,你到夫家,要孝敬公婆啊!要把他們時時刻刻記在心里啊!"
這是第一層意思,就是要把丈夫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來孝敬。
唱完之后,她又會唱出第二層意思,就是一定要搞好家庭團結,遇事冷靜,以家庭為重,過好自己的生活。
很快第三層意思來了。
就是要尊敬自己的丈夫,夫和婦隨。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嫁著一根扁擔挑著走。
丈夫要你上山,你就上山,要你跳樓,你就跳樓,要你下火海,你就下火海。
一句話,老公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聽老公的話,跟著老公走,跟鄰居搞好關系,教育好孩子,早早起來做飯種田,上山砍柴,如果能掙錢最好。
會唱的母親往往會唱上一個小時。
同時,小滿女身邊會站著一個十分尷尬的人。
他就是小滿女的老公。
他雖然不哭,但絕對不笑,是陪聽。
他會非常嚴肅地像只啄米的雞,不斷地點頭,表示岳母說得對,說得非常好。
此時,母親對女兒唱完后,往往會扭轉頭來,對著女婿唱幾句。
她會唱道:"姐長啊,(客家人是按照自己小孩的稱呼來稱呼外人,姐長即姐夫)"
她唱完這句稱乎后,會停頓片刻,然后再唱出下一句,就是:"俺的妹子做事不周到,你要擔當啊!"
這些唱詞的主要意思就是,我的女兒來到你家里,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希望你多原諒,不要打罵。如果真的有大逆不道,你告訴我,我來教育她。
總而言之,希望你要善待我的女兒。
母親就是要在母女分別的時刻,用哭的方式,把自己最想要說的話唱出來。
母女哭畢,管家會輕輕往小滿女身上一拍,表示儀式結束。
很快另一個最傷心欲絕的人登場了。
他就是小滿女的父親。
女兒朝他緩緩走來了。
女人會癡癡地望著他,滿臉淚水,但沒有哭聲。
而此刻的父親卻老淚縱橫,嚎啕大哭。
他的哭聲可以說是震耳欲聾。
畢竟山高密林,道路不暢,女兒一去,天高地遠,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見。
此時此刻,作為父親的怎能不傷心欲絕,如何舍得自己的心肝女兒啊!
但是放不下,也只能放下,最終只能用哭聲表示自己的不甘。
父親的哭真哭,他沒有唱詞,表達的卻是最真摯的感情!
女兒、女婿會雙雙跪在父親面前,恭恭敬敬磕頭,答謝父親的養育之恩。
小滿女起身了。
她即將離開這個自己熟悉的家。
她的面前還站著最親愛的哥哥、姐姐,還有年幼的弟弟。
他們都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也是最親的人。
她即將離開他們,去一個十分陌生的地方。
她十分的傷感,臉上布滿了淚水。
她忍不住哭了起來。
哥哥姐姐們上前,相擁在一起,跟著哭了起來。
這次,小滿女沒有像母親那樣哭著唱起來,而是認真地說道:"哥哥姐姐,還是弟弟,我要走了,不能照顧阿爸阿媽了,你們多替我孝敬阿爸和阿媽,以后不論千山萬水,我會回來看望你們。"
說完,她一一向他們惜別。
她要走了,會靜靜地把這個家再仔仔細細打量一番。
她要把這里所有的一切再看一遍,因為從現在開始,她將不再是這個家庭的成員了。
這是她留存在心中最后的記憶。
之后,在鑼鼓鞭炮聲中,她朝她的最終目的地走去,這輛紅色的大花橋。
上橋時刻,她會再次轉身,直挺挺地跪在地上,向不遠處的父母,磕一個響頭。
這次,她忍不住落淚,再次放聲大哭。
這次哭是真正意義上的哭,是傷心欲絕的哭,是難以割舍的哭,是對這個家最后留戀的哭。
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
從此以后,這個家就不是她的家了。
她永遠回不去了。
即使回來,也不是主人,而是客人。
而她真正的家是夫家。
她將在丈夫家,生兒育女,建設新家庭,與丈夫一起,共同繁延后代。
她的歡樂、榮辱,還是自己的青春,將與這個家緊密相連,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
而父母家則成了遙遠的記憶。
哭嫁既是親情最后的表達,也是對親情的一種割舍。
從邁出父母家那刻起,她的一切就與他們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