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叼著一根沒點燃的煙,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
銷路,的確愁人啊!
就在這時,村委會那臺老式手搖電話,突然發出了一陣尖銳鈴聲,劃破了山村的寧靜。
“鈴鈴鈴——!”
李長山正揣著手在屋里喝熱茶,被這聲音激得一哆嗦,茶水都灑了半杯。
他放下搪瓷缸子,緊走幾步,一把抓起話筒,中氣十足地吼了一聲:
“喂!靠山屯村委會!找誰?”
電話那頭,是縣委辦公室趙主任的聲音,透著一股壓抑不住的興奮和鄭重。
李長山起初還有一句沒一句應著,可聽著聽著,他握著話筒的手開始微微發抖,腰桿不自覺地挺得筆直,
臉上的表情,從疑惑,到震驚,最后化為一片漲紅的激動。
“是!是!保證完成任務!”
掛斷電話,老村長看著聞聲走進來的林東,嘴唇哆嗦了半天,才說出一句話:
“東子……天大的好事……天大的好事啊!”
“省里……省里邀請咱們,去京城!匯報咱們的農業建設成就!”
李長山一拍大腿,聲音都帶上了顫音:
“咱們靠山屯,作為邊疆地區集體致富的先進典型……被選中了!!”
去京城!
林東腦子里“嗡”的一聲,手里的那根煙,“啪嗒”一聲掉在了地上。
他想過無數種可能,唯獨沒敢想過這一種。
半小時后,村里的大喇叭里,傳出了李長山因為激動而略顯嘶啞的聲音。
家家戶戶的門被推開,人們從熱乎乎的炕上、從豬圈旁、從柴火垛后,潮水般地涌向村委會前的曬谷場。
“老天爺!俺沒聽錯吧?要去京城?”
一個漢子光著膀子,就套了件棉襖跑了出來,凍得直哆嗦,臉上卻是一片狂喜。
“這下能見到大世面哩!”
幾個婦女聚在一起,嘰嘰喳喳,激動得臉頰通紅,仿佛自家兒子考上了大學。
老人們拄著拐杖,站在人群外圍,渾濁的眼睛里閃著淚花,不停地念叨著:
“祖墳冒青煙了……真是祖墳冒青煙了……”
林東站在村委會的臺階上,看著眼前這片沸騰的景象,心潮澎湃。
他看到的,不僅僅是村民們的激動和喜悅,他看到的是一條金光大道,正緩緩在靠山屯的腳下鋪開。
一個能讓“興安獵人”品牌,一步登天的機會。
一個能讓靠山屯,在全國人民面前,留下深刻烙印的千載難逢之機!
必須抓住!不惜一切代價!
當晚,村委會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
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旱煙味兒,幾個核心成員圍坐在一張長條桌旁。
“各位叔伯兄弟,”
林東掐滅煙頭,環視一周,語氣平靜,
“這次去京城,不是旅游觀光,也不是簡單地擺個攤子。上級給咱們的定位是‘先進典型’,是‘匯報工作’。”
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桌上重重一點。
“說白了,是去‘獻寶’的!”
“獻寶?”李長山嘬了口煙袋,眉頭緊鎖,
“東子,你的意思是……送禮?”老村長的眼神里透著警惕。
“送禮?”林東笑了,
“叔,咱們靠山屯能拿得出手的,是錢,還是物?送這些,太俗,也太蠢,是給我們自己挖坑。”
他頓了頓,目光變得深邃。
“咱們要獻的‘寶’,是咱們靠山屯的‘心’,是咱們靠山屯的‘根’!”
“我決定,把咱們從老林子里移栽回來的‘參王’,通過正式渠道,作為靠山屯全體群眾的一份心意,呈上去!”
話音剛落,滿室皆驚!
“啥?要把‘參王’送出去?”
一個村委委員失聲叫道,“那可是咱們的鎮山之寶啊!”
“是啊東子,這……這太金貴了!萬一……”
“沒有萬一!”
林東打斷了他們的議論,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
“各位想想,送錢送物,有人敢收嗎?”
“但獻上這棵代表著興安嶺生態精華、凝聚著靠山屯奮斗精神的‘參王’,意義就完全不同了!”
“它本身就是一件無價的‘展品’!它在無聲地告訴所有人,我們靠山屯的山有多好,水有多好,能長出什么樣的寶貝!這是最硬的廣告!”
會議室里鴉雀無聲,只剩下粗重的呼吸聲。
李長山緩緩將煙袋在鞋底上磕了磕,抬起頭。
“東子……你這個腦子,是真不一般。我同意了!這寶,咱們獻得值!”
接下來的日子,林東親自帶隊,將那批“鎮店之寶”——
用百年老山參熬制的人參膏、野生靈芝蜜片和孢子粉、以及包裝精美的藥膳肉干,都用油紙和木盒細心封裝。
白雪將幾幅興安嶺風光和狩獵的畫作,用新買的布料仔細包好。
李援朝和張曉燕兩位大學生,熬了好幾個通宵,用鋼板刻蠟紙,油印出了一沓沓圖文并茂的宣傳材料,
上面詳細記錄了靠山屯如何從一個貧困村,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奮斗歷程。
全村上下,擰成了一股繩。
幾天后,一列綠皮火車,載著林東、李長山、白雪和兩位年輕村民代表組成的“匯報團”,
以及全村人的希望,駛向了那個傳說中的城市。
京城,國家農業展覽館。
這里匯聚了來自天南地北的奇珍異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靠山屯的展位不大,夾在沿海省份和工業重鎮之間,顯得有些“土氣”。
沒有華麗的燈箱,只有手寫的樺樹皮招牌。
沒有精美的模型,只有一筐筐油光锃亮的核桃、顆粒飽滿的榛子,和散發山野氣息的干菌菇。
但就是這份原始的、樸拙的“土氣”,反而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展位的正中央,一個蒙著紅綢的玻璃罩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當林東親手揭開紅綢,那根形態虬勁的百年老山參時,周圍響起了一片倒吸冷氣的聲音。
“我的天……這……這是野山參?”
一個戴著眼鏡、看起來頗有學問的人,扶了扶眼鏡,震驚地趴在玻璃罩上,
“這品相,這蘆頭……少說也得百五十年!這是國寶啊!”
“瞧瞧這地方,靠山屯……東北邊疆的。真是好山好水養好物啊!”
贊嘆聲此起彼伏,林東和李長山的腰桿,不自覺地挺得更直了。
他們知道,這一趟,來對了。
就在這時,展位前的人群忽然起了一陣騷動,并向兩邊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