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子陸續完工了。都是磚瓦房,結實又暖和。
村里通了電,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燈泡。
晚上一拉繩,屋里亮堂堂的,孩子們都稀罕得不行。
新房寬敞,玻璃窗明亮,可總覺得少了點啥。
老王頭第一晚沒睡著,跟老伴說:"這新房太亮堂,不習慣。"
"興安獵人"的生意,確實紅火起來了。
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會計小劉忙得腳不沾地,賬本記了一本又一本。
有天他跟林東匯報:"東哥,這個月的訂單,比去年一年都多。"
林東翻著賬本,眉頭卻皺著。
"咋了東哥?生意好不是好事嗎?"
"生意好是好事,"林東合上賬本,"就怕好過頭。"
錢多了,人心就活了。
以前大伙一門心思想吃飽,現在吃飽了,心思就多了。
張家想蓋二層樓,李家想買拖拉機。攀比之風,悄悄刮起來了。
更要命的是,有人開始動歪心思。
會計小劉來報告,說倉庫里少了兩箱貨。林東查了半天,發現是內部人干的。
那人叫孫二愣子,平時就好占小便宜,這回膽子大了,偷貨去縣城賣。
抓住孫二愣子那天,他跪在地上哭:"東哥,我錯了,我就是一時糊涂。"
林東看著他,心里發堵。
這人他認識十幾年了,小時候還一起掏過鳥窩。現在為了幾個錢,啥都不顧了。
"二愣子,"林東說,"你缺錢跟集體說,偷摸拿算怎么回事?"
雪,下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整個靠山屯都被裹在一片厚厚的白雪里,靜得只聽得見雪落和偶爾的犬吠。
新房的煙囪里,飄起縷縷炊煙,匯入鉛灰色的天空。
林東一夜未眠,天剛亮就出了門。
他沒在村里轉,而是踏著沒過腳踝的積雪,一步步走向了后山的老路。
那條路,是當年獵人們踩出來的,通往山林深處。
如今,柏油路通到了村口,這條土路已經少有人走了。
雪地里,一串腳印在他身后延伸,孤獨而堅定。
走到半山腰的老柞樹下,林東停住了。
他看見一個人影,披著軍大衣,正蹲在樹下,吧嗒吧嗒地抽著旱煙,是老王頭。
“王叔,這么大雪,你咋跑這兒來了?”林東走過去。
老王頭抬起頭,滿是褶子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睡不著,出來瞅瞅。這新房,亮堂是亮堂,就是聽不見山里的風聲了。”
兩人都沉默了。風卷著雪粒子,打在臉上,冰冷刺骨。
“東子,還在為二愣子的事兒犯愁?”老王頭把煙鍋在鞋底上磕了磕。
林東點了點頭,聲音有些沙啞:
“王叔,你說,我是不是做錯了?讓大伙有錢了,人心咋反倒不如以前齊了?”
老王頭看著遠方連綿的雪山,目光悠遠:“人心沒變,是山里的規矩變了。”
他指了指深山:“以前,咱們進山打獵,最怕的不是熊瞎子,是啥?是落單。”
“落了單,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可能凍死、餓死。所以大伙心齊,因為不齊,就沒法活。”
“可現在,山還是那座山,但咱們不用再看它臉色吃飯了。‘興安獵人’這塊招牌,是新的林子,錢就是里頭的獵物。”
“可這林子里的規矩,跟老林子不一樣。有人想多占,有人怕吃虧,這不奇怪。”
林東的心猛地一震,他好像抓住了什么。
老王頭接著說:“你以前是好獵手,帶著大伙在山里找活路。現在,你還是那個頭兒,只不過要帶著大伙,在人心里這片新林子里,立個新規矩。”
那天,林東和老王頭在老槐樹下聊了很久。
下山時,天光已經大亮。
新村的輪廓在雪中清晰無比,家家戶戶的燈光已經熄滅,煙囪里的煙卻更濃了。那是生活的氣息。
回到辦公室,林東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處理孫二愣子,而是起草了一份《靠山屯集體企業分紅及管理條例》。
條例里,有獎,有罰,有對未來的規劃,也有對困難戶的幫扶。
最重要的一條是:凡侵占集體利益者,按貨值三倍賠償,并取消當年分紅資格,但集體仍會保障其基本生活。
下午,全村開大會。
林東站在臺子上,沒說太多大道理。他只講了老王頭那番話。
“以前,咱們靠山屯的印記,是山林給的,是餓肚子給的,那是窮印記。”
“現在,咱們的日子好過了,就得自個兒給自個兒立個新印記。這個印記,叫規矩,也叫良心。”
他看著臺下的孫二愣子,聲音沉穩:
“二愣子,按規矩,你該賠的賠,該罰的罰。但你還是靠山屯的人,只要你肯改,這個家就還有你一碗飯吃。”
孫二愣子“哇”的一聲哭出來,跪在地上,這一次,不是求饒,是羞愧。
會后,條例全票通過。
當天晚上,林東回到家。白雪已經熱好了飯菜。
“想明白了?”白雪給他盛了碗熱湯。
林東喝了一口,渾身都暖了。他點了點頭:
“嗯,想明白了。我沒法讓靠山屯變回過去,但我能陪著它,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他不再焦慮,也不再迷茫。
他明白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心齊的靠山屯并沒有消失,它只是長大了。
成長的過程,總會有煩惱和陣痛。
而他,就是那個陪著孩子長大,為他確立規矩、指引方向的家長。
窗外,雪停了。月光灑在潔白的雪地上,映照著一排排嶄新的房子。
新房的燈光,一盞盞亮起,連成一片溫暖的光海。
那曾讓林東感到陌生的光亮,此刻在他眼中,卻像極了多年前,他們在深山老林里圍坐的篝火。
雖然火苗有大有小,但聚在一起,就能照亮前路,驅散嚴寒。
山野的傳說,并沒有在富裕中消散。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融入了這片土地的奇譚。
而那猛虎的印記,也并非真的淡去。
它從獵人們的臂膀上,悄悄刻進了靠山屯所有人的心里,成了一種精神,一種面對任何困難都抱團取暖、勇往直前的精神。
這精神,將帶著靠山屯,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