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馬伏山鄉村來說無疑是物質匱乏的時代,但為什么我們的童年現在回味起來卻是那么富有詩意呢?
讀書在家門口附近,聽到上課鐘一敲,就快速跑向學校上課。放學了,還是玩耍生活勞動在學校附近,做什么都覺得是順其自然。
就是讀書期間,學校大門也沒有關閉,更別說請保安看守。此時的學校上方離宮位于修學校前幾年就先后修好了三口山坪塘,有兩個還有一丈多深,可從來沒有發生過學生溺水安全責任事故。
更別說,因哪個學生想不開而跳水的。這說明大家心理都很健康,沒有出現過抑郁癥更沒有精神病患者。
對我來說,一天過得很有規律。清晨,被母親叫醒,睡眼惺忪地背著大竹背篼(我們這里叫花簍兒),手拿鐮刀,到周圍田坎上,或是莊家地里,草坡上割青草,最多的是茅草,背簍裝滿后就回家吃早飯。
然后就是進學,差不多8點半上課。中午不休息,約半小時等老師吃午飯,下午接著上兩節課,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了。
回家吃午飯后就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我還是做老本行,割牛草。下午時間較長,就與院子的或者是本隊合得來的小伙伴們上坡勞動。
還可以做一些有趣味的游戲。最多的就是打珠子。秋天在參天橡樹下撿又大又圓的硬硬的漂亮果子,也有鉆進郁郁蔥蔥的松樹林尋找松油制作黑色的油珠子。
在大松樹接近土壤挨根部一段樹干上沾著白花花的固態松油,采集回家再用火烤軟,捏成光溜溜的珠子。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山林里有一種刺藤結的果子最圓最輕,滾得最遠。我同學給我送過幾顆,我上山只看見過一兩次這樣的刺果,很稀有的。
這個游戲很簡單,就是在土地板上挖幾個如鐵瓢一般大小的小窩窩,分起點站和終點站,最先進窩窩的一方為勝者。
這個不分人的大小都可以玩,這是我們那時玩得最多最久的地面游戲。
夏日最愛玩的就是在河溝仿照大人修水池。在河溝里把小潭潭里的石頭搬起來筑成一字型的堤壩,用帶粘性的泥土堵住石頭間的縫隙,這樣就可以蓄水成池,作為天然的洗澡池。
一到炎熱了就可以去池水里泡一泡,享受夏日里的清涼。這種游戲對小孩特別放心,沒有溺水風險,大人也不會對孩子象進堰塘戲水那么反對。
這樣的池子我們修筑過好幾個呢。只是這種小池子怕漲下暴雨漲山水,一旦發山水就被沖垮,前功盡棄,必須重來。
馬伏山下來的水夠大的,一個夏季下來就要發幾次山洪,唯有七五年前后近三年,想他下暴雨發山洪也只是白日做夢。
那幾年,我們四隊的龍王臺河溝里基本上水都枯竭了,小水池根本就裝不到水,這附近只有龍王臺老水井泉水不斷,幾個隊的群眾都來此取水。
那時跑到東山下的老溝挖水池的時間最多,溝大水充足,馬伏山下來最大一個溝,水從來就沒有斷流過。
附近幾個隊的孩子們都愛這里尋找快樂。太陽一偏西,火辣辣的太陽就北兌宮位的山梁擋住了,陰涼的一片。
割草也不炎熱,還時不時在草地里發現醇香的紅紅的地果兒,用山泉水把泥巴淘干凈送入嘴里,那真叫一個爽字了得。
現在一想起就饞,直流口水。其實那個時代樂趣還多呢?比如在河溝里掰螃蟹,捉小魚,到東山林子里尋找山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