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韶山火車站下來,坐上長途客車,搖晃了兩個多小時后,老沈終于抵達了名為楊林鄉的美麗小鎮。
但這里還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背著包艱難地擠上私人經營的小巴,在曲折顛簸的村道上又走了許久,良和村的碑石才總算出現在眼前。
“老鄉,打聽個事,咱這個村委會往哪走?我找你們齊書記?!?/p>
長途跋涉下已經頭暈腦脹的老沈站在村口喝了幾大口水,這才緩過勁來找人問路。
苞谷地里幾個嬢嬢戴著斗笠正在干農活,被個穿著奇怪的陌生人一喊,憋在原地半天沒說出話來。
中國農村有太多這樣樸實的人民,他們一輩子都在勞作,低頭就是土地,抬頭就是天空,不要說認字,有些連流暢的表達都難做到。
反復問了幾次,嬢嬢們才明白意思,但開口那方言的濃重氣息撲面而來,讓老沈不禁苦笑。
他今天來到韶山西北的這座小村,是為了采訪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一位隊員的家屬,這位隊員并不是科學家,也不是技術工種,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廚師。
師傅姓李,原本是海洋局下屬某單位食堂的員工,工作上勤勤懇懇,燒了一手地道的湖南菜。
他是個熱心腸,見單位里有些女同志沒空帶孩子,便主動利用閑暇之余在食堂搞了個“小托班”,不但解決孩子們的一日三餐,還經常帶著去農田菜地親近大自然。
正是這種在旁人看來“吃力不討好”的舉動落在了海洋局某位領導的眼里,在選拔南極考察隊廚師人選的時候給寫了推薦,這才讓如此光榮的使命落在了這位小學都沒畢業的李師傅身上。
“哎喲,是北京來的沈記者嗎?怎么來之前也不打個電話通知下,我好派人去鎮里接您啊?!?/p>
在村里七繞八彎了半天,老沈終于在一座祠堂旁邊的小矮房里找到了良和村的村委會,村書記是個五十來歲的莊稼漢子,皮膚黢黑,扛著把鋤頭正準備出門。
因為來之前新華社湖南這邊的同志通過層層關系打過招呼,所以齊書記只看了一眼便猜到了老沈的身份。
只不過那笨拙的客套話完全不像樣,畢竟一眼就能發現村委會的屋子里并沒有電話機。
“書記您好,我這次是想來采訪李樹根的家屬,不知道可不可以幫我引薦一下?!?/p>
老沈并沒有“揭穿”齊書記,他接過對方遞來的搪瓷茶杯,笑著直入主題。
“沒問題,這季節樹根他老娘和娃娃不會出門,肯定在家里,我這就帶您去?!?/p>
還是簡單樸實的交談最能讓人放松,見老沈沒啥“北京大官”的架子,齊書記臉上的笑容都多了幾分,步子輕快地在前面引路,很快就來到了李樹根的家。
這是一棟土坯房子,功能也只限于擋風遮雨,門外掛著風干的辣椒和大蒜,屋檐下還堆著沒來得及處理的苞谷。
“這居住條件也太差了,李樹根好歹也是機關單位里當廚師的,收入比起湖南偏遠農村的農民肯定強多了,怎么沒想著幫家里把房子修葺下?!?/p>
老沈心里泛起嘀咕,而齊書記已經“闖”了進去,鄉下民風淳樸,所以家家戶戶基本都不上鎖,互相串門也是毫不避諱,經常端著個碗就跑到鄰居家聊天說話。
“娭毑,有客人,是北京來的大官哩,為了樹根來的,說要采訪你。”
順著齊書記的大嗓門,老沈見到了李樹根的母親,那是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歲月在她的臉上刻下了滿臉皺紋,身后還站著個十三四歲的女孩,一雙晶瑩透亮的大眼睛正好奇地打量著他。
“這是李樹根他老娘,今年七十多了,戰爭年代把耳朵搞壞了,所以你和她說話得大聲點。”
齊書記在旁解釋,而老沈的注意力都落在了那個女孩的身上。
現在是正午光景,為何她沒去上學?
“樹根也是個苦命人,三十幾歲才討了個老婆,生下娃娃后沒兩年那女的就嫌棄家里條件差,跟一個走長途的貨車司機跑了?!?/p>
“樹根既要打工掙錢,又要照顧老娘和孩子,也就這幾年娃娃大了,才好跑到大城市去,不然永遠也走不出這一畝三分田?!?/p>
齊書記一句話里嘆了三口氣,充分說明李樹根家里的遭遇并非個案,相反可能在偏遠農村里還是常有的事。
老沈沒說什么,只是從包里拿出一袋餅干,塞到了女孩的手里。
“你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上學?”
簡單的問話顯然沒有餅干能打動人,女孩再三確認可以吃后便興高采烈地思考包裝,拿出一塊放在鼻子下聞了聞,隨后便送到了奶奶的嘴邊。
“我沒在上學了,初中只有鎮上有,可是太遠了沒法照顧奶奶。”
女孩的普通話講得很好,老沈能看出來她絕對是個成績優異的孩子,但家里的現實情況逼迫著不得不放棄學業。
“不上學的事情和你爸爸說過嗎?他現在是英雄了,正為了國家在很遠的地方戰斗,你的情況應該跟村里跟鎮上說,會有人來幫你的?!?/p>
老沈不解,他知道地方上對于參與重大國家工程的人員家屬都是有補貼的,尤其是子女教育上,各省市應該都有專門對接的單位,可這些政策好像并未落實到李樹根的家里。
“從來沒見過什么補貼,娃娃在學堂里成績好,我們也覺得可惜,村里也說可以幫著照顧,但她自己不愿意?!?/p>
齊書記聽了老沈的話趕緊插嘴,不是村里克扣了李樹根的補貼,而是壓根這筆錢就沒出現過。
“沒關系,我就在家陪著奶奶,爸爸說了,等明年回來家里就會過上好日子了,他一定說到做得到。”
女孩哪懂那些道道彎彎,平時村里的人對她和奶奶不錯,所以也怕老沈這個“北京大官”遷怒,于是趕緊解釋輟學是自己的決定。
當天老沈勸了女孩很久,也做了她奶奶的思想工作,但最后都沒有結果。
采訪完出來的時候女孩特地把他送到了村口,然后怯生生地拿出一張紙,上面寫了一封信,想要拜托老沈能幫忙寄給遠在南極的李樹根。
明明生活很苦,但信上的字里行間卻都是快樂。
搖晃的返程長途車上,老沈的腦海里不斷閃過至今自己采訪過的這些家屬們,他們在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過不同的困難和挫折。
但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自己家人事業的支持。
這或許才是萬里之外冰天雪地中,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破冰建站的考察隊隊員們最大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