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聲接一聲的應答,并非來自屋檐的鐵皮,而是從江臨風的心底深處傳來,與窗外山脊上沉默的線路塔產生了某種橫跨時空的共振。
吳守業不是在招魂,他是在尋找一個能聽懂沉默的同類。
那句“線頭還熱著”,既是挑釁,也是邀請。
江臨風轉身,臉上沒有破案后的輕松,反而多了一層深不見底的凝重。
他拿起桌上的座機,撥通了林川的內線,聲音沉穩而有力:“林局,申請召開專案組緊急會議,我有新的方案?!?/p>
半小時后,會議室里煙霧繚繞。
投屏上,“聲音檔案項目”幾個大字被一行更具沖擊力的新標題覆蓋——“沉默回響計劃”。
江臨風站在屏幕前,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個人:一臉嚴肅的林川,眼神里閃爍著技術狂熱光芒的金小霜,以及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刑警。
“各位,我們一直以來的思路,是把吳守業當成一個線索提供者,一個被動的‘聲音保管員’。但我們都錯了?!苯R風的聲音不高,卻足以讓整個會議室落針可聞,“他不是保管員,他是一個構架師。他用二十年的時間,沿著珠城廣播的廢棄干線,建立了一個龐大而隱秘的監聽網絡。那些磁帶,不是他收集的全部,甚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是他故意拋出來測試‘接收者’的誘餌?!?/p>
他指向電子地圖上那條從珠城延伸至花都的紅色廣播干線。
“孫玉花警官提到的花都少女失蹤案,發生在中繼盲區。吳守業為什么要去巡一條沒有信號的廢線?因為信號是他自己搭建的!他利用老舊的電話線、廢棄的電纜,甚至是地下水管的金屬共振,將那些‘沉默’的現場環境音,像水一樣,引流、儲存、再分發?!?/p>
“你的意思是……”林川眉心緊鎖,掐滅了煙頭,“他把整個珠城-花都地區,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耳朵?”
“可以這么理解?!苯R風點頭,“而我們,剛剛通過了他的第一次測試。那句‘線頭還熱著’,就是他發來的回執。他在告訴我們,這個網絡,至今仍在運行。那些被剪斷的聲音,那些被遺忘的罪案現場,依然在某個我們不知道的節點上,靜靜地回響?!?/p>
金小霜的呼吸有些急促,她推了推眼鏡,緊盯著屏幕上的線路圖:“江隊,你的意思是,我們不用再一卷一卷地去找磁帶了?我們可以……直接接入他的網絡?”
“正是此意?!苯R風的眼中終于透出一絲銳利的光芒,“‘沉默回響計劃’的核心,就是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介入。我們要做的,不是尋找吳守業留下的‘遺產’,而是要接管并升級他這套系統。我們要以原廣播干線為骨架,利用現代的分布式存儲和信號分析技術,讓那些沉寂在時間褶皺里的聲音,重新被激活、被聽見。每一座廢棄的信號塔,每一個中繼站,甚至每一根老舊的電線桿,都將成為我們的‘耳朵’。”
整個會議室陷入了長久的寂靜。
這個計劃太過大膽,甚至有些天方夜譚。
它已經超出了傳統刑偵的范疇,更像是一項情報工程,或者說,一場與一個神秘對手跨越時空的博弈。
最終,是林川打破了沉默。
他站起身,走到江臨風身邊,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說了一個字:“干。”
計劃立刻啟動。
金小霜帶領技術小組,開始對珠城所有公開及半公開的線路圖紙進行數字化建模。
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試圖從龐雜的民用、商用、軍用線路圖中,梳理出那條屬于吳守業的“幽靈網絡”。
趙婉華則負責對已有的磁帶進行更深層次的修復和解析,試圖從中找到吳守業構建網絡時留下的技術指紋,比如特定的焊接手法可能產生的電流噪聲,或是某種特定型號的放大器留下的獨特頻率。
江臨風則把自己關在物證中心,一遍又一遍地聽著那些磁帶。
他不再僅僅關注其中的內容,而是開始傾聽“內容之外”的東西——錄音的間隔、磁帶切換的空隙、背景噪音的微妙變化。
他試圖在這些聲音的縫隙中,理解吳守業的邏輯,他的行為模式,他的節奏。
三天后,金小霜有了初步發現。
她將從房東處得來的所有磁帶的錄制時間與地點,標注在電子地圖上,形成了一個個紅點。
這些紅點密集地分布在1996年到2001年之間,地點多為城鄉結合部的小賣部、路邊飯店、招待所。
但從2002年開始,紅點變得稀疏,并且位置開始向更偏遠的鄉鎮轉移,直至2005年后,地圖上再無標記。
“江隊,你看?!苯鹦∷钢聊?,“吳守業的行為模式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發生了一次明顯的轉變。之前的他,像一個‘拾荒者’,四處搜集散落的犯罪前奏。但從這之后,他的行為變得更有目的性,似乎不再隨機拾取,而是開始……布局?!?/p>
江臨風的目光落在地圖上那片從2005年開始的巨大空白區,那里仿佛一個沉寂的黑洞。
一個關鍵問題浮現在他腦海:那些從檔案館失蹤的、編號為“ZB-18”的磁帶,它們的記錄年份恰好是在這之后。
“老吳每月來換一次帶子?!狈繓|的話再次響起。
江臨風意識到,老人提供的磁帶,只是吳守業早期的“作品”。
那么,后期的呢?
那些更重要、更核心的“聲音容器”,被他藏在了哪里?
他的視線緩緩移動,掠過地圖上那些熟悉的地名:二道溝、清水塘、花都西站……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了一個叫“清明橋村”的地方。
這個地方在所有的案卷里都未曾出現,也不在任何已知的廣播干線關鍵節點上。
但吳守業的巡線記錄顯示,從2006年到他2015年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巡線,他每個季度都會去一次清明橋村。
記錄上寫的理由是“維護備用線路終端”,可根據金小霜的勘測,那里的所謂備用線路,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經徹底物理斷開了。
一條斷了十幾年,沒有任何信號功能的線路,吳守業卻堅持去“維護”了近十年。
他去那里做什么?去聽什么?還是……去安放什么?
那個被命名為“清明橋”的村落,像一個巨大的謎團,靜靜地臥在地圖的邊緣。
那里,或許藏著吳守業整個計劃的最終章,也可能藏著他最后留下的“線頭”。
江臨風關掉投影,拿起外套。
窗外的風似乎更大了,吹得遠處的山林發出沉悶的濤聲。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與其在圖紙和數據里推演,不如親自去走一趟。
他要去走一趟,沿著那條銹跡斑斑的線,去摸一摸那個滾燙的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