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二人在這雨夜的后巷墻角,緊緊抱在一起,壓抑著聲音,哭作一團。冰冷的雨水混合著滾燙的淚水,流進嘴里,苦澀難當。
哭了許久,林夏雨才猛地驚醒,緊張地四下張望:“大嫂,你快走!這里不能久待!被巡夜的或者府里人發現,我們就完了!”
“我知道,我知道......”小劉氏擦著眼淚,急切地問,“你們在這府里......過得可好?那嬤嬤那般兇惡......”
林夏雨臉上露出苦澀和恐懼:“能活命就不錯了......張嬤嬤是內院管事,最是刻薄......動輒打罵......家寶還好,在書房伺候,少爺還算和氣......大嫂,你在哪里?你怎么找到這里的?”
小劉氏簡略說了自己的遭遇,在通判別院做粗活。“夏雨,你等著,嫂子一定想辦法......想辦法常來看你們,想辦法......或許以后能求求主家恩典......”她自己都知道這希望渺茫得可憐。
“別!大嫂你別來!”林夏雨卻驚恐地抓住她,“趙府規矩嚴,絕不會允許下人私自見外客!要是被發現了,我們娘倆會被打死的!你好好在別院活著,只要知道我們都還活著......就好......就好......”她說著,又哽咽起來。
遠處傳來打更的梆子聲。林夏雨像受驚的兔子一樣跳起來:“嫂子,你快走!千萬別再來了!求你了!”
她匆匆撿起翻倒的泔水桶,最后深深看了小劉氏一眼,那眼神里充滿了無盡的悲苦、恐懼,還有一絲得知親人尚在的微光。她猛地轉身,閃回那扇小側門后,“咔噠”一聲,門從里面閂上了。
小劉氏獨自站在雨夜的空巷里,靠著濕冷的墻壁,久久無法動彈。找到親人的巨大喜悅,瞬間被小姑子母子的悲慘處境和嚴酷現實擊得粉碎。她們隔著一堵高墻,近在咫尺,卻仿佛又隔了千山萬水。
林家眾人這邊隨著房子的落成,一些煩惱也跟著來了。
林家六套簇新的瓦房在箬溪村東頭齊齊整整地立著,白墻灰瓦,雖是土坯墻刷了白灰,在夏日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這景象,日日刺激著箬溪村村民的眼球,也成了村里茶余飯后最熱的談資。雖然來娣家的是茅草頂。
“嘖嘖,瞧瞧人家老林家,真真是有本事!”
“可不是嘛!從北邊那么老遠逃難過來,這才多久?房子就起起來了!還是六套!”
“聽說男丁個個能干,墾荒跟不要命似的,那荒地眼見著就變了樣。”
“不光是男丁,你看他家那幾個半大小子和丫頭,干活也一個頂一個!”
“到底是念過書的人家,你看那林四勇說話辦事,就是不一樣。”
羨慕之余,更多的心思活絡開來。林家這勢頭,明擺著是戶殷實勤快、即將興旺起來的人家。更何況,他家還有那么多適婚的兒女!
很快,村里那些眼光毒辣、心思活絡的婆娘們就咂摸出了味道。林家這些姑娘小子,可都是頂好的婚配資源啊!
于是,原本只是好奇打探的村民,開始帶著明確的目的上門了。先是東家的嬸子“順路”過來借個柴刀,眼睛卻不住地往正在院里晾衣服的春霞、玉香身上瞟。接著是西家的婆婆送來一把新摘的野菜,拉著陳氏的手,旁敲側擊地問大山那孩子訂沒訂過親?
真正的“攻勢”隨著王媒婆的正式登門而達到**。
這王媒婆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快嘴”,一張巧嘴能說得天花亂墜。她選了個午后,穿著件簇新的藍布褂子,頭發梳得油光水滑,搖著一把蒲扇,笑吟吟地就敲開了林四勇家的院門。
“哎呦呦!林秀才!林夫人!給你們道喜來了!”人未進門,聲先至,笑得見牙不見眼。
陳氏忙將她讓進堂屋,林四勇也出來作陪。
王媒婆坐下,眼睛像探照燈一樣在屋里掃了一圈,嘴上卻像抹了蜜:“早就聽說咱們村來了戶能干又體面的人家,今日一見,果然是和氣生財,家業興旺啊!瞧瞧這新屋,多氣派!”
寒暄過后,她便直奔主題,掰著手指頭數:“我可是聽說了,您家大哥兒大山,十九了吧?一表人才,干活一把好手!大姑娘春霞,十七了?瞧那模樣,又俊又穩當!還有二房的玉香姑娘,也是十七?哎呦,那小手巧的……大房的春艷十六了罷?二房的玉鳳也十五了?都是頂好的姑娘!還有您家那位能干的大外甥女來娣,二十四、五了?盼娣二十了?招娣也十四了?哎呦呦,您家可真是人丁興旺,福氣滿滿啊!”
她一口氣報得絲毫不差,顯然做足了功課。
“這不,村里多少好人家都托我來問問,”王媒婆壓低了聲音,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樣,“下箬村李地主家的小兒子,十八了,讀書識字,家里有五十畝好水田,就看上咱家春霞姑娘了!還有鄉里開雜貨鋪的吳掌柜家,想給他家老大求娶玉香姑娘……對了,咱家大山哥兒更搶手,周里正家的遠房侄女,十六歲,模樣周正,陪嫁少不了!……”
她滔滔不絕,一口氣說了四五家的情況,個個聽起來都是條件優渥的好親事。
王媒婆走后,林四勇和陳氏卻面面相覷,眉頭緊鎖。
“這……”陳氏又是歡喜又是發愁,“一下子這么多來說的,可怎么好?孩子們年紀確實都不小了,尤其是來娣、盼娣,已經算是老姑娘了,還有大山、春霞他們。現在大嫂沒在這,我不好去跟大哥說,我一會去找二嫂三嫂,跟她們說說這個情況。”
林四勇沉吟道:“嗯,晚些我去大哥家找爹商量一下。我們家確實小子姑娘都到了成親的年紀,但是剛落戶,急不得。對村里這些人家根底都不清楚。王媒婆的話,聽七分信三分。結親是結兩姓之好,關乎孩子一輩子,得慎之又慎。得慢慢打聽對方人家品性如何,子弟是否上進,可不能光看田產鋪面......”
他自己說著說著反而著急上了,發現確實幾個侄子侄女都到年紀了,特別是外甥女,話沒說完,就先去大哥家找老爹商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