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此刻壓力巨大。
他感受到了江昭寧目光中的深意,也看到了李國棟投來的近乎懇求的眼神。
他推清了清嗓子,選擇了一個相對保守但基本符合事實,至少是表面事實的回答,聲音不高卻足夠清晰:“江書記,關于這兩個人選,目前……主要還是局黨委主要領導層面的初步意向和醞釀。”
劉博文斟酌著字句,“考慮到兩位同志都還在現(xiàn)職崗位上,局里近期重大任務也比較多,正式的民主推薦和測評環(huán)節(jié)……還沒有全面啟動。”
“所以,嚴格來說,目前確實……只是意向。”
“只是意向。”劉博文最后這四個字,清晰地回蕩在會議室里,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李國棟剛剛燃起的一絲希望上,也讓他瞬間陷入了更加被動和尷尬的境地。
江昭寧聽完劉博文的回答,臉上依舊看不出喜怒。
他緩緩地點了點頭,目光重新回到李國棟那張已經有些失血的臉上。
他沒有立刻對夏向明和吳興昌的提名做任何評價,也沒有再追問關于喬國良的任何問題,只是用他那雙深邃而平靜的眼睛,深深地看了李國棟一眼。
那一眼,包含了太多難以言喻的意味:洞悉一切的銳利,對當前提名“只是意向”這一狀態(tài)的審視,以及對接下來局黨委該如何行事的無聲催促和……警告。
會議室里的空氣,在江昭寧的沉默注視下,再次凝固到了冰點。
每個人都在等待,等待這位縣委書記最終會如何落子,這場突如其來的、關于人事權力的風暴,將把縣公安局這艘大船吹向何方。
李國棟感到自己像赤身**站在冰天雪地里,江昭寧的目光就是那刺骨的寒風。
他知道,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而江昭寧那句關于“方法不同”的開場白,此刻在他心中激起了驚濤駭浪——原來江昭寧的方法,是直指核心的人事布局,是遠比“機構合并”更精準、也更致命的權力調整!
他要在縣公安局的核心領導層,安插自己的人,或者說,打破他李國棟的固有格局!
喬國良的名字,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腦海里,帶來一陣陣冰冷的刺痛。
江昭寧終于再次開口,打破了那令人窒息的沉默,聲音平緩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班子建設是頭等大事,尤其是公安局這樣的要害部門,拖不得,也馬虎不得。”
“‘配齊配強’四個字,不是口號,是要落到實處的硬任務。”
“既然局黨委已經有了初步意向人選,那就抓緊時間,盡快啟動組織程序。”
“民主推薦、測評、考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扎扎實實走好,把真正優(yōu)秀的、能扛事的同志推出來。”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全場,最后停留在李國棟臉上,意味深長地補充道:“縣委,等你們正式的報告。”
他沒有說“等你們的報告推薦夏向明和吳興昌”,也沒有提任何具體名字,只是說“等你們正式的報告”。
這看似平常的一句話,卻如同在平靜的水面下投下了一塊巨石,激起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無盡的波瀾和猜測。
李國棟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要能把夏向明和吳興昌的提名釘死在名單上,就能暫時堵住江昭寧提拔喬國良的路!
他急于將這不成熟的人選“生米煮成熟飯”,幾乎是失態(tài)地搶先開口,聲音里帶著一絲急迫:“江書記!那……那好!”
“就這么敲定了!夏向明和吳興昌兩位同志!”
他努力想讓自己的語氣顯得篤定、一錘定音,目光帶著一絲懇求和掩飾不住的慌張,掃過全場。
李國棟的眼神最終回到江昭寧臉上,“我們局黨委立刻按程序走流程,盡快把推薦材料上報縣委!”
“敲定?”江昭寧微微挑眉,嘴角似乎向上牽動了一下,那弧度幾乎難以察覺,卻蘊含著無聲的嘲諷。
他沒有立刻說話,只是拿起面前的水杯,慢條斯理地喝了一口。
那細微的動作在落針可聞的會議室里被無限放大,水杯落在杯墊上的輕響,都仿佛敲打在李國棟緊繃的神經上。
果然,怕什么來什么。
江昭寧放下水杯,聲音依舊平穩(wěn),卻如同寒冬深澗的泉水,冰冷而清晰:“國棟同志,提名人選是局黨委的權力,也是職責。只是……”
他故意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李國棟慘白的臉和額角沁出的汗珠,“人選本身,似乎還需要斟酌一下。”
如同一記無聲的重拳,精準地砸在李國棟的心窩!
“斟酌?”李國棟的心瞬間沉入谷底。
江昭寧仿佛沒看到他愈發(fā)難看的臉色,繼續(xù)條理分明地剖析,每一個字都像在抽掉李國棟腳下的磚石:“首先,程序問題。”
他的目光帶著組織紀律特有的嚴苛,“兩個副局長崗位空懸是事實,但你們局黨委初步建議只推兩人?”
“這符合干部選拔任用的基本規(guī)則嗎?”
他環(huán)視全場,那目光似乎在詢問每一個人,“組織推薦提名,特別是領導崗位,必須要有差額!”
“這是原則!是規(guī)矩!”他語氣漸重,“兩個職位,你們就只推薦兩個人選?!”
“這是打算直接等額選舉?”
“讓縣委常委們失去選擇的余地?民主推薦的核心意義何在?你難道想讓人家連選擇的余地都沒有嗎?!”
一連串的反問,如同利劍,鋒芒畢露,將李國棟倉促的人選提名置于破壞組織原則的險境!
李國棟的嘴唇哆嗦著,想辯解,喉嚨卻被無形的恐懼扼住,發(fā)不出任何有效的聲音。
“按照干部任用條例的精神和常規(guī)做法,”江昭寧語氣一轉,帶著不容置疑的論斷,“兩個職位再怎么也得有四名候選人才符合程序。至少一比二的差額,這是底線。”
他像是在給會議定下基調,更像是在為后續(xù)動作鋪路,“沒有這個基礎,后面的程序全是空談。”
這是第一條理由,從組織程序上直接否定了李國棟企圖“二選二”蒙混過關的想法。
“其次,”江昭寧話鋒再轉,這次精準地指向了李國棟推薦的第一人選——夏向明。“夏向明同志他現(xiàn)在是在警務督查崗位工作,工作嗎,應當還行!”
他先是肯定了工作,但“但是”的后文才是真正的殺招,“他的職業(yè)發(fā)展軌跡和主攻方向,是在大政工線,不屬于業(yè)務工作范疇。”
“他的專業(yè)知識、工作重心和領導經驗積累,最適宜發(fā)展的方向,我認為應該是政工室主任、紀委書記這類崗位。”
他的目光再次逼視李國棟,帶著一絲探究和了然:“國棟同志,目前縣局的政工室主任和紀委書記的位子可沒有出缺,他們本人就在現(xiàn)場!”
他聲音陡然提高一分,帶著幾分詰問,“在現(xiàn)職沒有出缺的情況下,將一個本應最適合沖擊大政工崗位的大隊長,卻提名去擔任分管具體執(zhí)法業(yè)務的副局長,這崗位匹配度……是否值得商榷?”
“是否會影響人盡其才?”
“這樣的提名推薦……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