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張澤清這種情況,族醫當時判定為純粹的精神錯亂。因為長久處于非正常環境,回到正常的人類社會反而無所適從。”
“我們將張澤清帶回族里的醫院,對他進行精神治療。”
“遺憾的是,沒有任何用處。”
“無奈之下,我們再次將他送回娘娘山。”
張海客似乎也有點無奈了。
“我打算撥款,讓張澤清在娘娘廟里安度余生。這是族里應該給的保障。”
“但奇怪的是,回到那片土地后,他整個人忽然煥發生機。我們派去的新人,根本跟不上他的記錄節奏。”
“從1995年到2002年,共計7年時間。所有的事都記錄的非常完整,但是在這里面我們沒有找到任何規律。”
“直到某一天,我在翻看資料的時候,張海桐舊疾復發。”
“過去的七年里,他的病一直穩定治療,隨即復發。但都不太嚴重,族醫說這些反撲都很正常。”
“但是這一次,張海桐暈過去了。”
“原因不清楚,他的身體狀況糟糕的很穩定。”
“也是這一次,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規律。”
張海平抬頭,只見張海客將圓珠筆按下,筆尖摁在潔白的紙張上,落下一個黑色的點。
他在上面寫下2000年。
張海平忽然想起,2000年新年前后,張海桐身上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發生在1999年最后一天,2000年的第一天。
……
張海平還記得,2000年,張家過了兩次新年。
第一次,是公歷新年。
1999年最后一天,族醫早早起來給張海桐做了檢查。看過之后,確定沒問題才放人出去。
“海桐長老,現在天氣涼,你還在吃藥。出門注意點。”族醫本來一臉嚴肅,說這話的時候自己也忍不住笑。他年紀比張海桐還小,講這話總覺得有點荒誕。
張海桐點頭道謝。
等人出去,他才慢慢坐起來。
坐了一會兒,腿上力氣緩過來一些,才下床走路。
房間里空調制熱開的很大。但張海桐可能是太久沒動,身體有點虛。下地走了兩步,感覺又冷又熱,一直出虛汗。
張海平過去的時候,他已經在換衣服了。當時的張海桐已經不再經辦事務,只是偶爾精神頭好,會去張海客的辦公室幫幫忙。
他陪著張海桐離開族里的診所。在他的記憶里,那個時候的張海桐整個人都很飄忽,好像游離在現實之外。
一雙眼睛看人都不聚焦。
張海桐開玩笑,說是他經常打瞌睡,把靈性睡沒了。所以沒精神,整個人蔫蔫的。
張海平卻很清楚,他是太久不見陽光,所以沒有生氣。就像養在室內的花草,沒有陽光照射,慢慢的就枯萎了。
室外空氣很好。雖然是陰天,還有點冷,但比在屋子里悶著好很多。
族人們的活動并不多,一大早起來了就是籌備晚上的聚會。年紀小點小張們到處爬高,往上面掛拉花紅燈籠。年紀大一些的,三三兩兩在一處掛能發光的大紅燈籠。
除此之外,還要拍合照。
張海客桌子上那張大合照,就是那天拍攝而來。
張海桐穿的那身衣服還是張海俠快遞回來的,張海客拿了直接送到族內診所。去的時候還調侃了兩句,說這天好歹是特殊的日子,穿的像樣一些,上鏡好看。
換做平時,張海桐絕對不會穿襯衫。
這種好日子在張家不多,對于張海平而言又平淡又獨特。
直到現在,張海客舊事重提,他忽然想起這天張海桐的情緒狀態明顯不對。
甚至想起了當天晚上,他原本沒當回事的一句話。
那天晚上,張海桐精力不濟,熬到十二點也沒看完整場煙花秀。他本來就坐在很角落的地方,覺得不舒服就偷偷走了。
張海平就在不遠處,一看人走了,立刻追了過去。兩人結伴而行,在宿舍樓下的花園里,張海桐沒急著上樓,而是停在這里又看了一會兒煙花。
五顏六色的煙花在空中爆裂旋落,微弱的光在張海桐的臉上落下同樣斑駁的彩色。
此時此刻,張海平聽見他說:又是2000年。
他說完這句話,一樓走廊墻壁上掛的時鐘剛好走到零點。
煙花炸響的聲音猶在耳畔,一直將張海平炸回現實。
當時張海平沒放在心上,以為是張海桐病太久糊涂了。現在才想起來,為什么張海桐當時說“又”?
他桐哥很少有語言錯亂的時候。任務出的越多的族人,在表述上越精簡準確。
也就是說,張海桐不會無緣無故說“又”這個字。
……
張海客還在寫。
2000年2月4日晚。
“這一天,張海桐忽然昏迷,三天后才醒來。”
張海客說的是這件事。
這件事張海平也清楚。
二月四日來臨的幾天前,張海桐因為天氣冷受了寒,身體不太舒服。他當時去找族醫開過藥,就一直在宿舍睡覺。
當時族地的宿舍配備廚房和衛生間,他買了一些菜,直接不出門了。
張海平當時忙著幫父母處理生意上的事,那就好也沒去族地。
等張海平忙完,已經是二月四日了。當晚是除夕,張海平他娘讓送點自家包的餃子給張海桐,順便問問人要不要到他們家過除夕。
張海平去的時候,給他開門的是張海樓。
張海樓當時正在收拾張海桐的生活用品,看見他來,將事情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二月四日早上,張海桐給自己做了早飯。吃過飯后,他在族地里轉了兩圈,這是張海桐的日常活動。
這之后,他離開了族地,直接去了張家開在外面的醫院。
值班醫生說,張海桐當時直接說要住院,然后自己走到了病房。
等醫生過去查看時,張海桐已經躺在床上陷入沉睡。
他手上全是血,血淋淋的掌心之中,緊緊握著一只青銅鈴鐺。
張海樓知道那只鈴鐺,它來自于張瑞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