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燕拖著行李箱站在村口老槐樹下時,正是初秋的清晨。晨霧還未散盡,將遠處的稻田染成一片朦朧的綠,空氣中飄著成熟稻谷特有的清甜。她抬頭望著樹干上那道熟悉的刻痕 —— 那是十二歲那年,她和林風一起量身高時留下的,如今刻痕已被歲月磨得淺淡,卻仍清晰地印在她心底。
“曉燕?真是你啊!” 村口雜貨店的張嬸掀開布簾探出頭,看到曉燕的瞬間,臉上堆滿了驚喜,“這才剛開學沒多久,你咋回來了?”
曉燕放下行李箱,笑著迎上去:“張嬸,我申請了休學,想回來幫村里做點事。”
“休學?” 張嬸愣了愣,隨即壓低聲音,“你這孩子,是不是在城里受委屈了?那大學多金貴啊,咋能說休學就休學?”
曉燕知道張嬸的心思,村里人本就覺得她能考上重點大學是 “飛出山溝的金鳳凰”,如今突然回來,難免會有閑話。她沒有多解釋,只是笑著遞過從城里帶回來的水果糖:“您放心,我是真的想回來。對了,我爸媽最近還好嗎?”
正說著,遠處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曉燕回頭,看到父親扛著鋤頭朝這邊走來,母親跟在后面,手里提著一籃剛摘的豆角。看到曉燕,母親手里的籃子 “咚” 地落在地上,豆角滾了一地,她卻顧不上撿,快步跑過來抱住曉燕,聲音哽咽:“丫頭,你咋回來了?是不是在學校出啥事了?”
曉燕拍著母親的背,眼眶也有些發紅:“媽,我沒事,就是想你們了,想回來看看。”
父親站在一旁,黝黑的臉上沒什么表情,只是眼神里藏著難掩的擔憂:“有啥話,回家說。”
回到家,院子里的石榴樹結滿了紅燈籠似的果子,曉燕想起小時候,林風第一次來家里,還幫她摘過石榴,不小心被樹枝劃破了手,卻笑著說 “這石榴比城里的甜”。她正發愣,母親端來一碗糖水雞蛋,絮絮叨叨地問起城里的生活,父親則坐在門檻上,默默抽著旱煙。
“爸,媽,我這次回來,是想幫村里賣農產品。” 曉燕放下碗,認真地說,“我在學校學了電商運營,咱們村的大米、花生、土雞蛋都好,就是沒銷路,我想試試把它們賣到城里去。”
母親愣了愣:“賣東西?那不是要去鎮上趕集?咱們家這點東西,哪夠賣啊?”
“不是趕集,是在網上賣。” 曉燕拿出手機,打開購物軟件,“您看,城里人都喜歡原生態的農產品,咱們把家里的東西包裝好,拍點照片傳到網上,他們就能下單,到時候咱們再寄過去。”
父親放下煙桿,皺著眉頭:“網上的東西不靠譜吧?人家把錢打過來了,咱們不給人寄東西咋辦?或者咱們寄了東西,人家不給錢咋辦?”
曉燕知道父母的顧慮,農村人對網絡交易本就陌生,加上之前村里有人被網絡詐騙過,大家對 “網上的事” 都帶著警惕。她沒有急著反駁,只是說:“爸,您放心,我會先找靠譜的平臺,還會和買家簽合同,保證咱們和買家都不吃虧。而且,我還想找林風大哥幫忙,他在城里有資源,說不定能幫咱們聯系到更多客戶。”
提到林風,父親的臉色緩和了些。這些年,林風每年都會來村里幾趟,給曉燕帶書,給村里的孩子捐學習用品,還幫著修過村頭的小橋,村里人都知道他是個靠譜的人。
“林風這孩子是不錯,” 父親點了點頭,“但也不能總麻煩人家。你要是真想做,就先試試,要是遇到難處,再想辦法。”
曉燕知道,父親這是默許了。她心里一陣激動,立刻拿出筆記本,開始規劃起來:先統計村里各家各戶的農產品產量,再設計包裝,然后聯系快遞公司…… 她越想越有干勁,仿佛已經看到了村里的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的場景。
第二章 林風的助力
林風接到曉燕電話時,正在辦公室整理項目資料。看到來電顯示 “曉燕”,他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接起電話:“曉燕,怎么想起給我打電話了?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么事了?”
“林風大哥,我回村里了!” 電話里傳來曉燕清脆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我申請了休學,想幫村里賣農產品,做電商,想請你幫個忙。”
林風愣了一下,隨即反應過來:“休學?你怎么突然決定回村里了?是不是有什么難處?”
“沒有難處,我是真心想回來。” 曉燕連忙解釋,“咱們村的農產品那么好,卻賣不出去,我學了電商,想試試幫大家打開銷路。我知道你在城里有很多資源,能不能幫我聯系一些超市或者電商平臺,幫咱們村的農產品做推廣?”
林風聽著曉燕堅定的語氣,心里既欣慰又有些擔憂。他知道曉燕心思強,決定的事就不會輕易放棄,但農村電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到供應鏈、物流、包裝等很多問題,以曉燕一個人的力量,恐怕很難做好。
“曉燕,你有這個想法很好,但農村電商沒那么簡單。” 林風耐心地說,“你先別急著做,我這周末過去一趟,咱們一起看看村里的情況,再制定詳細的計劃,好不好?”
“真的嗎?那太好了!” 曉燕的聲音里充滿了喜悅,“林風大哥,我等你過來!”
掛了電話,林風立刻開始整理資料,他從網上找了很多農村電商成功案例,又聯系了幾個做電商平臺的朋友,詢問他們對農產品推廣的建議。周末一大早,他就開車帶著滿滿一后備箱的東西出發了 —— 有給曉燕父母的營養品,有給村里孩子的文具,還有一些電商運營的書籍。
車子剛到村口,就看到曉燕站在老槐樹下等他。她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 T 恤和牛仔褲,頭發扎成馬尾,臉上帶著笑容,看起來比在城里時多了幾分干練。
“林風大哥!” 看到林風,曉燕快步跑過來,幫他搬東西,“你怎么帶這么多東西啊?”
“給叔叔阿姨和村里的孩子帶的。” 林風笑著說,“對了,你統計好村里的農產品產量了嗎?”
“統計好了!” 曉燕拿出筆記本,“我這幾天跑了村里二十多戶人家,統計了大米、花生、土雞蛋、蜂蜜的產量,還拍了照片。您看,這是咱們村的大米,顆粒飽滿,煮出來的飯特別香;這是土雞蛋,都是散養的雞下的,蛋黃特別黃……”
林風看著曉燕認真的樣子,心里暗暗佩服。才幾天時間,她就把村里的情況摸得這么清楚,還做了詳細的記錄,這份細心和毅力,比很多城里的年輕人都強。
“做得很好。” 林風點點頭,“不過,光有這些還不夠。咱們還得解決物流和包裝的問題。農村物流不方便,運費高,要是包裝不好,東西運到城里就壞了,會影響口碑。”
曉燕皺了皺眉頭:“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物流方面,我問過鎮上的快遞公司,他們說如果量大的話,可以給咱們優惠,但咱們現在還沒多少訂單,他們不愿意降價。包裝方面,我想自己設計,用咱們村里的竹子或者蘆葦做包裝,既環保又有特色,但不知道怎么操作。”
林風想了想:“物流的事,我來幫你聯系。我認識一個快遞公司的老板,他之前做過農村電商的物流,說不定能給咱們優惠。包裝的事,咱們可以找村里的手藝人幫忙,比如李大爺,他編竹籃很厲害,咱們可以請他幫忙編一些竹籃,用來裝雞蛋或者蜂蜜。另外,我還可以幫你設計一個品牌 logo,用咱們村的名字‘青禾村’命名,突出原生態的特點。”
曉燕眼睛一亮:“真的嗎?那太謝謝你了,林風大哥!有你幫忙,我覺得這事一定能成。”
“不用謝我,” 林風笑著說,“我也是真心想幫咱們村做點事。對了,咱們還得給農產品做檢測,確保質量安全,這樣才能讓城里的消費者放心。我認識一個農產品檢測機構的朋友,我可以幫你聯系,讓他們過來給咱們的農產品做檢測。”
接下來的幾天,林風陪著曉燕跑遍了村里的各個角落。他們一起去李大爺家,商量編竹籃的事;一起去鎮上的快遞公司,談物流優惠;一起去農產品檢測機構,送樣品檢測。曉燕的父母看到林風這么幫忙,心里很感激,每天都做很多好吃的招待他。
村里的人一開始對曉燕做電商的事還持懷疑態度,看到林風這么支持她,又看到他們實實在在地在做事,態度也漸漸轉變了。有人主動來找曉燕,想把家里的農產品放到網上賣;有人幫忙打掃倉庫,用來存放農產品;還有人幫忙打包、貼快遞單…… 整個村子都因為曉燕的回來,變得熱鬧起來。
半個月后,青禾村的農產品終于在網上上架了。曉燕給店鋪取名 “青禾村原生態農產品店”,店鋪首頁放著青禾村的風景照片,還有農產品的檢測報告和包裝設計圖。林風幫她寫了詳細的產品介紹,突出農產品的原生態和安全性,還幫她做了一些推廣,在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分享店鋪鏈接。
一開始,店鋪的訂單很少,每天只有幾單,曉燕心里有些著急。林風安慰她:“剛開始都這樣,消費者需要一個了解和信任的過程。咱們再想想辦法,比如做一些優惠活動,或者找一些美食博主幫忙推薦。”
曉燕點了點頭,開始琢磨做優惠活動。她推出了 “買二送一” 的活動,還設置了滿減券,吸引消費者下單。同時,她還聯系了一些美食博主,免費給他們寄樣品,請他們幫忙寫測評。
沒想到,幾天后,一位知名美食博主在網上分享了青禾村的大米,說 “這是我吃過最香的大米,煮出來的飯帶著淡淡的稻花香,讓人想起小時候外婆家的味道”。這條測評很快就火了,很多網友看到后,都紛紛去曉燕的店鋪下單買大米。
訂單一下子多了起來,每天都有幾百單,曉燕和村里的人忙得不可開交。他們白天打包、貼快遞單,晚上還要統計訂單、聯系快遞公司。曉燕的父母也過來幫忙,母親負責做飯,給大家補充體力;父親負責搬運貨物,確保快遞能及時發出。
林風也經常過來幫忙,有時候晚上忙到很晚,他就住在村里的小旅館里。有一次,因為訂單太多,快遞包裝不夠用了,曉燕急得快哭了。林風看到后,立刻聯系城里的包裝廠,讓他們連夜趕制一批包裝,第二天一早就送了過來,解了燃眉之急。
就在曉燕以為一切都會順利進行的時候,麻煩卻來了。有一天,曉燕接到一個買家的投訴,說收到的土雞蛋有一半都碎了,要求退款。曉燕連忙道歉,給買家全額退款,還承諾下次下單免費送一盒雞蛋。可沒過幾天,又有幾個買家投訴,說收到的花生受潮了,口感不好。
曉燕心里很委屈,她明明每天都檢查農產品的質量,包裝也很仔細,怎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她坐在倉庫里,看著堆積如山的訂單,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
林風剛好過來幫忙,看到曉燕在哭,連忙走過去:“曉燕,怎么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曉燕擦了擦眼淚,把買家投訴的事告訴了林風。林風皺了皺眉頭,拿起一個裝雞蛋的竹籃看了看,又拿起一袋花生檢查了一下,說:“我知道問題出在哪了。雞蛋雖然用竹籃裝著,但竹籃之間沒有緩沖,運輸過程中容易碰撞破碎;花生是用塑料袋裝的,密封性不好,遇到潮濕天氣就容易受潮。”
曉燕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那咱們該怎么辦啊?要是再有人投訴,店鋪的口碑就壞了。”
“別著急,咱們現在就改。” 林風說,“雞蛋方面,咱們可以在竹籃里鋪上一層泡沫,每個雞蛋之間用紙板隔開,再用防震膜包起來,這樣就不容易碎了;花生方面,咱們換成密封袋包裝,再在外面套一個防水袋,防止受潮。另外,咱們還得在快遞單上注明‘易碎品’‘防潮’,提醒快遞公司注意。”
曉燕點了點頭,立刻召集村里的人,按照林風說的方法改進包裝。大家一起動手,剪泡沫、折紙板、封密封袋,忙到深夜,終于把所有的訂單都按照新的包裝方式處理好了。
第二天,曉燕又主動聯系之前投訴的買家,向他們道歉,并解釋了改進后的包裝方式,承諾如果再出現問題,會雙倍賠償。買家們看到曉燕態度誠懇,又積極解決問題,都表示愿意再相信她一次。
果然,改進包裝后,再也沒有出現過雞蛋破碎、花生受潮的情況,店鋪的口碑也慢慢恢復了。訂單量越來越多,不僅有個人買家,還有一些超市和餐館也來批量訂購。曉燕看著每天增加的訂單,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第四章 鄉村教育的微光
隨著農產品電商的成功,青禾村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曉燕卻沒有滿足,她看著村里的孩子們,心里又有了新的想法。
青禾村只有一所小學,學校里只有兩名老師,負責教一到四年級的學生。學校的教室很簡陋,桌椅都是舊的,黑板也有些斑駁,教學設備更是匱乏,除了幾本課本,幾乎沒有其他的教學資源。很多孩子因為家里窮,或者覺得讀書沒用,小學畢業后就輟學在家,幫家里干農活。
曉燕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喜歡讀書,卻沒有足夠的書籍和學習資源,只能靠林風給她帶書。她不想讓村里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她想為村里的孩子們建一個更好的學校,讓他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林風。林風聽后,非常支持:“曉燕,你這個想法很好。教育是農村發展的根本,只有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改變農村的未來。我可以幫你聯系一些公益組織,爭取他們的支持,還可以幫你籌集資金,用來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
曉燕很感動:“林風大哥,每次我遇到困難,你都能幫我。要是沒有你,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咱們是朋友,互相幫忙是應該的。” 林風笑著說,“不過,這事不能只靠咱們兩個人,還得爭取村里人的支持。咱們可以先開個村民大會,把這個想法告訴大家,聽聽大家的意見。”
曉燕點了點頭,和林風一起去找村支書。村支書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一直很關心村里的教育問題,只是苦于沒有資金和資源,一直沒能改善學校的條件。聽到曉燕的想法,他非常高興:“曉燕,你這孩子真是有心!要是能把學校建好,那可是咱們村的大好事啊!我這就召集村民開會,咱們一起商量怎么干。”
村民大會上,曉燕把建學校的想法告訴了大家。一開始,有些村民不太理解,覺得現在村里的經濟剛好起來,應該先改善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把錢花在學校上。還有些村民覺得,孩子讀不讀書都一樣,反正將來也是要在家干農活的。
曉燕沒有急著反駁,而是給大家講了自己的經歷:“我小時候也覺得讀書沒用,直到林風大哥給我帶了很多書,我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正是因為讀書,我才能考上大學,才能幫村里賣農產品。如果咱們村里的孩子都能好好讀書,將來他們就能用更多的知識來建設咱們村,讓咱們村變得更富裕、更美麗。”
林風也在一旁補充:“我已經聯系了一些公益組織,他們愿意為咱們村的學校捐贈教學設備和書籍。我還會發動身邊的朋友,為學校籌集資金,用來翻新教室和修建操場。咱們只需要出一些人力,就能把學校建好,這對咱們村的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受益終身的事。”
村民們聽了曉燕和林風的話,心里漸漸動搖了。有個村民說:“曉燕這孩子說得對,咱們不能讓孩子跟咱們一樣,一輩子待在村里,沒見過大世面。我愿意出人力,幫著建學校。”
“我也愿意!”
“我也愿意!”
越來越多的村民表示支持,大家紛紛報名,愿意為建學校出一份力。村支書看到大家積極性這么高,心里很高興,立刻成立了建校籌備小組,由曉燕負責聯系公益組織和籌集資金,林風負責制定學校的建設方案,村民們則負責出人力,幫忙搬運材料、翻新教室。
很快,建校工作就開始了。村民們自發地來到學校,有的幫忙拆舊桌椅,有的幫忙粉刷墻壁,有的幫忙搬運磚塊和水泥。孩子們也在一旁幫忙,撿撿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