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心已下,前路卻并非坦途。
林鎮欽最終力排眾議,批準了對“墨韻齋”的收購,并將其納入林氏新成立的“文化生活事業部”進行孵化。消息傳出,在集團內部引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波瀾。雖然金額不大,但在一些秉持純粹商業邏輯的高管看來,這無疑是林鎮欽一次“感情用事”的決策,甚至有人私下議論,認為這是“君王”開始顯露的“弱點”。
林鎮欽對此置若罔聞。他親自參與了“墨韻齋”振興方案的初步討論,提出將其打造為一個融合古籍閱覽、文化沙龍、精品咖啡與文創產品銷售的復合空間,并嘗試與林氏旗下的線上教育平臺打通,開發相關的傳統文化課程。思路清晰,方向正確,但執行起來,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墨韻齋”原有的老員工對新的運營模式充滿抵觸,認為這會玷污書店的“清靜”;尋找既懂文化又懂現代商業運營的管理人才更是難上加難;而要將一個沉寂多年的文化符號重新激活,吸引新一代的消費者,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場培育成本和持續的內容創造力。周韜匯報初步預算時,那數字遠超最初的收購價,且短期內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林鎮欽看著預算報告,眉頭微蹙。他知道這是必要的投入,但理性仍在評估著這“情感代價”的實際分量。更讓他心煩的是,母親沈靜姝得知此事后,打來的那個電話。
“鎮欽,我聽說你收購了那家舊書店?”沈靜姝的聲音聽不出喜怒,卻帶著一種洞悉一切的淡然,“是因為鎮宇吧。重情是好事,但別忘了你肩上的責任。林氏不是用來寄托個人感懷的地方,多少雙眼睛在看著你。這個頭,開得不好。”
母親的話,像一根細針,精準地刺中了他內心那處隱秘的柔軟和隨之而來的自我懷疑。他沉默地掛了電話,站在辦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著腳下繁華卻冰冷的水泥森林。保有那段與兄長相關的記憶,代價是否真的如母親所說,是動搖他作為掌舵人理性根基的開始?
與此同時,謝艷玲在“心域”的選擇,也迎來了現實的嚴峻考驗。
她果斷放棄了成熟的A路徑,全力押注于與國內初創實驗室合作的B路徑——自主研發關鍵傳感器。這意味著“心域·靈眸”的上市時間至少要推遲半年以上,前期巨大的研發投入如同投入一個無底洞,且結果未知。
資本市場最先給出了反應。幾家原本對B輪融資表示出濃厚興趣的機構,在得知“心域”選擇了風險極高的技術路徑并推遲產品上市后,態度迅速轉冷。之前那份驚艷的概念機演示所帶來的熱度,正在快速消退。“心域”的現金流開始承受壓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研發進入最關鍵的算法調試階段,那家合作的初創實驗室的核心技術團隊,被一家財大氣粗的海外科技公司以三倍薪酬整體挖走,只留下一個近乎癱瘓的實驗室和一堆未完成的代碼。
消息傳到謝艷玲這里時,她正在參加一個行業論壇。在臺下雷鳴般的掌聲中(并非給她的),她感覺全身的血液仿佛瞬間凝固,耳邊嗡嗡作響,世界變得有些不真實。她強撐著維持鎮定,提前離開了會場。
回到公司,面對核心團隊成員們或焦慮、或失望、甚至帶著一絲“早知如此”的眼神,謝艷玲感到一陣窒息般的壓力。研發陷入僵局,資金鏈告急,市場信心動搖……她仿佛一夜之間,又回到了那個一無所有、四處碰壁的起點。
那天晚上,她沒有直接回家。她一個人開車去了江邊。初冬的夜風帶著刺骨的寒意,吹拂著她單薄的外套。她望著江對岸璀璨的、屬于林氏帝國中心的燈火,第一次對自己堅持的選擇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為了那個所謂的“初心”,為了構筑所謂的技術壁壘,她將“心域”和整個團隊置于如此危險的境地,值得嗎?如果當初選擇那條更輕松的路,現在或許已經融到資,產品上市,一片欣欣向榮。她的固執,是不是一種自私?
不知在江邊站了多久,直到手腳凍得麻木,她才緩緩轉身,走向停車場。拉開車門,卻意外地看到副駕駛上放著一個保溫袋,里面是一杯還冒著微微熱氣的桂圓紅棗茶,旁邊貼著一張便簽,上面是林鎮欽凌厲熟悉的字跡:
“天冷,暖身。我在家等你。”
沒有質問,沒有安慰,只是一杯恰到好處的熱茶和一句簡單的“等你”。這一刻,謝艷玲強忍了許久的淚水終于決堤。她坐在駕駛座上,捧著那杯溫熱的茶,任由淚水無聲地滑落。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在她自我懷疑、幾乎要被壓力擊垮的時候,有一個人,用他最沉默的方式,告訴她,他在這里。
她喝完那杯茶,擦干眼淚,發動了汽車。
回到別墅,客廳里只亮著一盞暖黃的落地燈。林鎮欽沒有在書房,而是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膝上放著一臺筆記本電腦,屏幕的光映著他沒什么表情的側臉。小承硯顯然已經睡了,屋子里一片安寧。
聽到她進門的動靜,林鎮欽抬起頭,合上電腦。
“回來了。”
“嗯。”謝艷玲走過去,在他身邊坐下,將頭輕輕靠在他肩膀上,汲取著他身上令人安心的冷冽氣息。
林鎮欽伸出手,攬住她的肩膀,沒有問她去了哪里,為什么這么晚回來,只是靜靜地陪她坐著。
“實驗室那邊……”許久,謝艷玲才低聲開口,聲音還帶著一絲哭過后的沙啞。
“周韜告訴我了。”林鎮欽打斷她,語氣平靜,“需要我做什么?”
謝艷玲搖了搖頭。“不用。技術的問題,終究要靠技術解決。我會想辦法。”她頓了頓,抬起頭,看著他黑暗中格外深邃的眼眸,“我只是……有點懷疑自己了。”
林鎮欽低頭看著她,目光銳利,仿佛能穿透她所有的脆弱:“謝艷玲,你是我見過最有魄力的創業者。懷疑自己,是弱者的行為。”
他的話,像一記鞭子,抽散了她心中彌漫的頹喪。她怔怔地看著他。
“既然選了最難的路,就要有走到黑的覺悟。”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斬釘截鐵的力量,“資金的問題,林氏風投可以按最高估值介入B輪。技術的問題,林氏實驗室的相關團隊,你可以隨時調用。但是,路,必須你自己走。”
他沒有大包大攬,而是給了她最需要的彈藥和后盾,同時,也將最終的責任和抉擇權,牢牢地壓在她的肩上。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信任,逼迫著她必須從自我懷疑中站起來,變得更加強大。
謝艷玲看著他那雙在黑暗中依舊灼灼逼人的眼睛,心中的迷霧仿佛被一道強光劈開。是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懷疑和退縮,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我知道了。”她深吸一口氣,眼神重新燃起戰斗的火焰,“謝謝。”
這一刻,他們都在各自的戰場上,品嘗著“取舍”之后必須付出的“代價”。
他在承受著理性與情感的拉扯,以及來自家族和外界的審視。
她在經歷著夢想照進現實前的至暗時刻,與市場和資本的無情拷問。
但幸運的是,在這條遍布荊棘的路上,他們并非獨行。
彼此的信任與支撐,是他們支付“代價”時,最堅實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