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艷玲這場突如其來的急病,像一場驟來的山火,燒去了表面的浮華與忙碌,露出了生活與關系最本真的質地。在林鎮欽近乎強制的安排下,她在醫院多觀察了一天,然后被他親自接回海城,又被強制在家休養了整整一周。
這一周,對她而言,是近年來罕有的、近乎奢侈的“停滯”。被迫從連軸轉的工作和公益考察中抽離出來,她有大把的時間待在別墅里,陪著身體已然康復、精力旺盛的兒子,或者只是在陽光花房里,看著林鎮欽處理公務的側影,什么也不做。
起初,她感到焦躁,習慣性地想拿起手機處理工作,都被林鎮欽以不容置疑的眼神制止。漸漸地,她在這種被迫的慢節奏中,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寧靜。她開始真正享受和兒子在一起的時光,不再僅僅是“抽空陪伴”,而是沉浸式地參與他的每一個發現、每一次咿呀學語。她發現,小承硯對自然充滿了好奇,一片落葉、一只爬行的螞蟻,都能讓他專注地觀察許久。
她也開始留意到一些曾被忽略的細節。比如,林鎮欽雖然依舊沉默寡言,但他會記得她偏好食物的溫度,會在她偶爾咳嗽時,不動聲色地將溫水遞到她手邊,會在深夜她因噩夢驚醒時,第一時間握住她的手。這些細微處的關照,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力量。
病愈后的某個午后,她和小承硯在花園里,看著兒子用胖乎乎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將一顆種子埋進松軟的土壤里,然后學著保姆的樣子,笨拙地澆水,嘴里還念念有詞:“長大,快長大……”
那一刻,謝艷玲心中仿佛被什么東西輕輕撞了一下。她忽然意識到,無論是她傾注心血的“心域”,還是林鎮欽掌舵的林氏帝國,抑或是她剛剛起步的“啟明”計劃,其本質,或許都如同眼前這埋下種子的行為。
需要肥沃的土壤(扎實的根基與資源),需要適宜的陽光雨露(正確的方向與機遇),需要耐心的澆灌與守護(持續的投入與堅持),更需要……時間的沉淀。不能揠苗助長,不能急于求成。她之前是否太過執著于“心域”的快速擴張和“啟明”計劃的立竿見影,而忽略了事物生長本身所需的節奏?
晚上,她和林鎮欽聊起了這個感悟。
“看著承硯種那顆種子,忽然覺得,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其實都一樣。”她靠在沙發上,語氣帶著一絲恍然,“太著急看到開花結果,反而可能傷了根基。”
林鎮欽放下手中的平板電腦,看向她。病后初愈的她,臉色還有些蒼白,但眼神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透沉靜。他明白她在說什么。
“嗯。”他應了一聲,表示在聽。
“‘心域’需要沉淀技術,打磨產品,而不是盲目追求估值和規模。‘啟明’計劃更需要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像種樹一樣,一棵一棵地種,一年一年地守。”謝艷玲繼續說著,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還有……我們的生活。”
她頓了頓,目光落在不遠處地毯上玩玩具的兒子身上,“以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要拼事業,要顧家庭,像個不停旋轉的陀螺。這次生病,被迫停下來,反而覺得……好像錯過了很多真正重要的東西。承硯長得太快了,我們陪他的時間,其實掰著手指都能數過來。”
林鎮欽沉默著。他何嘗沒有同樣的感受?他運籌帷幄,掌控著龐大的商業帝國,卻常常在深夜回家時,只能看到兒子熟睡的側臉。那次接到她生病的電話,那種瞬間襲來的恐慌與無力感,至今記憶猶新。他意識到,他構筑的堅固堡壘,可能因為至親之人的一次意外,而產生劇烈的震蕩。
“根基……”林鎮欽緩緩重復著這兩個字,眸色深沉,“事業的根基,是技術,是人才,是現金流。而‘家’的根基,是健康,是陪伴,是彼此都在。”
他看向謝艷玲,語氣是前所未有的鄭重:“以前覺得,給你和承硯最好的物質保障,擋住外界的風雨,就是盡了責任。現在覺得,或許……‘在場’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根基。”
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達對家庭責任的反思。謝艷玲心中震動,她看著他冷硬面容上那罕見的、帶著自我審視的神情,知道這場病,改變的不僅僅是他。
“所以,”謝艷玲接過他的話,眼神明亮,“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調整一下節奏?不是放棄追求,而是找到一種更可持續、更能兼顧根基的方式?”
林鎮欽沒有立刻回答,他沉思了片刻,然后點了點頭:“可以嘗試。”他不是一個輕易改變習慣的人,但他愿意為了這更加重要的“根基”,去做出調整。
這次關于“根基”的對話,像一次心靈的校準,讓兩人對未來的航向有了更一致的認知。
謝艷玲回到“心域”后,不再急于求成。她放慢了“靈眸”系列推向國際市場的步伐,轉而更加專注于產品的深度優化和用戶口碑的積累。對于“啟明”計劃,她調整了預期,將其視為一個長期的、需要持續投入的“播種”工程,更加注重與當地建立信任和培養本土力量。
林鎮欽也開始有意識地將部分權力下放,培養核心高管團隊的決策能力,以減少自己事必躬親的必要性。他嚴格規定了每周必須保留的“家庭時間”,并將其視為與任何重要商業會議同等優先級的事項。他甚至開始規劃,每年固定安排幾次真正的、不帶工作任務的家族旅行。
改變是細微的,效果也非立竿見影。但他們都感覺到,內心的焦躁感在慢慢平復,一種更加沉穩、更有力量的感覺在悄然滋生。
事業的參天大樹,需要深厚的根基。
而家庭的繁花似錦,更需要愛與時間的精心澆灌。
他們正在學習,如何同時滋養這兩片看似不同、實則同源的土壤。
因為唯有根基深厚,方能枝繁葉茂,抵歲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