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節(jié)奏,并非意味著停滯,而是為了更持久、更有力的生長。謝艷玲與林鎮(zhèn)欽在重新校準了生活的重心后,仿佛卸下了一些不必要的負累,反而在各自領域展現出新的活力。
謝艷玲放緩了“心域”盲目擴張的腳步,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技術深耕與用戶體驗優(yōu)化上。她帶領團隊對“靈眸”系列進行了新一輪的迭代,不僅提升了核心傳感器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更根據早期用戶反饋,開發(fā)了多種貼近不同生活場景的個性化模式。這種不追求噱頭、扎實做產品的態(tài)度,反而贏得了市場更堅實的口碑,“心域”品牌的專業(yè)形象愈發(fā)深入人心。
更令人驚喜的是,“心域·啟明”計劃在經歷了初期的水土不服和策略調整后,終于迎來了轉機。謝艷玲團隊與當地師范院校合作,培訓的第一批“種子教師”開始在他們所在的鄉(xiāng)村學校嘗試引入簡易的情緒健康課程和團體活動。雖然范圍不大,效果也需長期觀察,但第一批反饋傳來,有孩子開始愿意在“心情畫”上表達隱藏的孤獨,有老師發(fā)現課堂紀律因簡單的情緒疏導游戲而有所改善……這些微小的、積極的變化,像暗夜中的螢火,雖不耀眼,卻足以照亮前路,給整個團隊帶來了巨大的鼓舞。
謝艷玲看著項目組傳回來的照片和報告,眼眶微微濕潤。她更加確信,這條路雖然漫長,但方向是對的。價值的體現,并非只有上市敲鐘一種方式。
與此同時,林鎮(zhèn)欽在集團內部推動的權力下放和人才培養(yǎng)計劃也開始初見成效。幾位他著力培養(yǎng)的少壯派高管在各自負責的領域展現出了獨當一面的能力,這讓他能從更多繁瑣的日常決策中解脫出來,將精力更集中于集團的長期戰(zhàn)略和應對最關鍵的挑戰(zhàn)。
他保留并投入資源轉型的“悅芽”項目,在經歷了初期的陣痛和方向調整后,也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新的管理團隊摒棄了過去盲目追求高端的路線,轉而聚焦于“安全、舒適、有設計感”的中高端細分市場,并大力拓展線上渠道和內容營銷,與新一代父母建立情感連接。雖然扭虧為盈尚需時日,但市場口碑和銷量已開始止跌回升,證明了林鎮(zhèn)欽那次“非理性”決策背后,或許也藏著對市場潛在需求的敏銳直覺。
事業(yè)的“新枝”在穩(wěn)健的根基上悄然萌發(fā),家庭的土壤也得到了更用心的澆灌。
林鎮(zhèn)欽嚴格恪守著“家庭時間”的約定。每周至少有三天,他會準時回家吃晚飯,飯后會陪著謝艷玲和小承硯在花園里散步,或者一起玩一些簡單的親子游戲。周末的“家庭日”更是雷打不動,他們開始探索海城及其周邊那些適合親子游的地方,博物館、科技館、郊野公園……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小承硯在父母更有質量的陪伴下,性格愈發(fā)開朗活潑,語言能力和好奇心與日俱增。他開始會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為什么天會黑?”“小鳥為什么會飛?”常常讓學識淵博的林鎮(zhèn)欽和思維敏捷的謝艷玲都感到招架不住,卻又甘之如飴。
然而,平靜的水面下,新的波瀾也在悄然醞釀。這一次,并非來自外部的商業(yè)競爭或家族壓力,而是源于內部——小承硯的教育問題,開始提上日程。
沈靜姝在一次家庭聚會中,看似無意地提起了海城幾家頂尖的私立幼兒園和國際幼教機構,言語間充滿了對孫子未來教育路徑的關切和……某種不容置疑的規(guī)劃意味。
“承硯快三歲了,啟蒙教育可不能耽誤。我看‘惠靈頓’和‘哈羅’的幼兒園部就很不錯,環(huán)境好,師資強,以后直升他們的國際小學、中學也方便,能從小打下堅實的基礎。”沈靜姝抱著孫子,語氣溫和,卻帶著長輩特有的權威,“鎮(zhèn)欽、艷玲,你們要早點打算,這些名校名額都很緊張,需要提前很久排隊甚至考核的。”
謝艷玲聽著,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理解婆婆望孫成龍的心情,但她和林鎮(zhèn)欽之前有過共識,希望給兒子一個相對自由、快樂的童年,不希望他過早地被卷入殘酷的升學競爭和所謂的“精英教育”流水線中。
她看向林鎮(zhèn)欽,他正慢條斯理地給兒子剝著葡萄,臉上沒什么表情,看不出喜怒。
“媽,承硯還小,不急。”林鎮(zhèn)欽將剝好的葡萄喂到兒子嘴里,語氣平淡地回應,“我和艷玲會考慮。”
他沒有直接反駁沈靜姝,但也沒有順從。這種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讓沈靜姝微微蹙了下眉,但終究沒再繼續(xù)這個話題。
晚上回到別墅,哄睡兒子后,謝艷玲和林鎮(zhèn)欽在書房里,第一次正式討論了這個問題。
“你是怎么想的?”謝艷玲直接問道,“真的要讓承硯去那種……壓力巨大的國際幼兒園嗎?”
林鎮(zhèn)欽走到窗邊,看著窗外沉靜的夜色,沉默了片刻,才緩緩開口:“那些學校,能提供最好的資源和視野,但確實……少了很多尋常的快樂。”
他轉過身,看向謝艷玲:“我更希望他首先學會的,是感知快樂的能力,是擁有健康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知識和技能,可以慢慢來。”
他的想法,與謝艷玲不謀而合。他們都曾是某種意義上的“奮斗者”,深知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內心那份純粹的快樂和安寧有多么珍貴。他們不希望兒子過早地失去這些。
“但是媽那邊……”謝艷玲有些顧慮。
“教育承硯,是我們的事情。”林鎮(zhèn)欽的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我會和母親溝通。我們可以為他尋找更注重全面發(fā)展、尊重孩子天性的學校,或者……甚至可以嘗試一些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
他顯然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并且有了自己的主張。謝艷玲看著他篤定的神情,心中安定了不少。她知道,在關乎兒子成長的根本問題上,他會是和她站在一起的、最堅定的盟友。
新枝萌發(fā),既帶來成長的喜悅,也伴隨著修剪的抉擇。
事業(yè)的“新枝”需要引導方向,避免徒長。
而家庭這棵大樹上,關于下一代的“新枝”該如何培育,則需要他們共同抵御外界的風雨,做出最符合他們內心價值觀的抉擇。
這或許是“共生”關系在血脈延續(xù)層面,需要共同面對的全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