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杏巷之春》的畫框最后一顆掛鉤卡進展區(qū)墻面的凹槽時,林夕長舒了一口氣。晨光伸手幫她拂去肩上沾著的灰塵,指尖帶著熟悉的暖意:“別太累了,剩下的細節(jié)交給美術(shù)館的工作人員就好。”
林夕點點頭,退后兩步,目光掃過掛滿墻面的四季畫作 —— 春日里抽芽的柳枝垂在青石板路上,晨霧中隱約能看見張嬸家煙囪冒出的淺白炊煙;盛夏的老槐樹枝葉濃密,陳老板的雜貨店門口擺著冰鎮(zhèn)的酸梅湯桶,幾個孩子趴在桶邊眼巴巴等著;秋日的銀杏葉鋪滿巷口,她自己蹲在畫架前寫生的身影藏在樹影里,晨光站在不遠處提著熱咖啡;唯獨冬日的墻面還空著,預(yù)留的畫架上貼著一張便簽,寫著 “待補:銀杏巷初雪”。
“等下雪了,我們一定要第一個來補畫。” 林夕輕聲說,晨光握住她的手:“一定。”
展區(qū)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擺放銀杏葉標本,透明的玻璃罩里,金黃的葉片脈絡(luò)清晰,旁邊貼著小卡片,寫著 “采自銀杏巷 19 號老銀杏樹,2025 年秋”。墻角的音響里緩緩流淌著輕柔的鋼琴曲,與展區(qū)溫暖的米黃色墻面、閃爍的金色燈串交織在一起,竟真有了幾分銀杏巷的愜意氛圍。
王濤走過來,手里拿著一疊預(yù)展邀請函:“林小姐,明天的預(yù)展流程都確認好了,媒體兩點半到,觀眾三點入場,您的鄰居們我們也預(yù)留了前排的位置。” 他頓了頓,笑著補充,“我剛才看了您的畫,越看越覺得溫暖,已經(jīng)跟家里人說好了,周末要帶他們?nèi)ャy杏巷走走。”
林夕接過邀請函,指尖觸到卡片上燙金的 “城市煙火氣” 字樣,心里忽然涌起一陣莫名的感動。她想起剛到銀杏巷時,只是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畫畫,卻沒想到會在這里收獲這么多溫暖,甚至能讓自己的畫作成為連接銀杏巷與外界的橋梁。
“謝謝您,王老師。” 林夕認真地說,“如果不是您,這些畫可能永遠只是掛在我畫室里的作品。”
“是您的畫本身有力量。” 王濤感慨道,“現(xiàn)在很多畫作追求技巧和創(chuàng)意,卻少了這份生活的溫度。您的畫不一樣,能讓人想起自己身邊的溫暖小事,這才是最難得的。”
離開美術(shù)館時,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街道兩旁的路燈次第亮起,暖黃的燈光照亮了路面上飄落的梧桐葉。林夕和晨光并肩走著,雪團被裝在便攜貓包里,探著頭好奇地打量著路邊的夜景。
“明天要不要穿張嬸給你縫的那件銀杏葉外套?” 晨光忽然問,林夕愣了一下,才想起張嬸上周給她送了一件淺棕色的外套,領(lǐng)口和袖口都繡著小小的銀杏葉,針腳細密,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心思。
“好啊,” 林夕笑著說,“穿那件外套去,就像帶著銀杏巷的祝福。”
回到銀杏巷時,巷口的紅燈籠已經(jīng)亮了。張嬸正站在自家門口張望,看到他們,連忙迎上來:“小夕,晨光,你們回來啦!明天的衣服我給你熨好了,放在你畫室的沙發(fā)上,記得明天早上穿。”
“謝謝您張嬸,您太細心了。” 林夕感動地說,張嬸擺擺手:“跟我客氣啥,明天是你的大日子,肯定要穿得漂漂亮亮的。對了,我明天早上五點就起來煮粥,你們早點來吃,墊墊肚子。”
李爺爺也從家里走出來,手里拿著一個布袋子:“小夕,這是我今天去巷尾采的野菊花,曬干了泡菊花茶,明天你帶去美術(shù)館,潤嗓子。” 他頓了頓,有些不好意思地補充,“我還寫了兩幅字,明天想送給你,就當是祝賀你畫展順利。”
林夕接過布袋子,里面的野菊花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心里暖得像揣了個小太陽。她知道李爺爺年輕時是中學(xué)的語文老師,寫得一手好字,只是后來年紀大了,很少再動筆。這次為了給她祝賀,特意寫字,肯定花了不少時間。
“李爺爺,您太客氣了,我一定會好好珍藏的。” 林夕認真地說,李爺爺笑著點頭:“只要你喜歡就好。”
回到畫室,林夕果然在沙發(fā)上看到了那件銀杏葉外套。她拿起外套,貼在臉上,能聞到淡淡的洗衣液香味,還有陽光的味道。雪團從貓包里跳出來,蹲在沙發(fā)旁,仰頭看著她,尾巴輕輕晃動。
“明天你也要乖乖的,不能在美術(shù)館里亂跑哦。” 林夕揉了揉雪團的頭,雪團 “喵” 了一聲,像是在答應(yīng)。
晨光幫她把畫具整理好,又把明天要帶的創(chuàng)作筆記放進背包里:“別緊張,明天我會一直在你身邊。”
林夕點點頭,靠在他懷里,看著窗外巷口的紅燈籠。燈光透過窗戶,在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像極了她畫里的銀杏巷夜景。她忽然覺得,明天的預(yù)展已經(jī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能和這些溫暖的人一起,分享銀杏巷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林夕被窗外的鳥鳴聲吵醒。她睜開眼,看到晨光正坐在床邊,手里拿著一本畫冊,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在他身上,畫面溫暖得像一幅畫。
“醒了?” 晨光抬頭,笑著說,“張嬸剛才打電話來,說粥已經(jīng)煮好了,讓我們過去吃。”
林夕連忙起床,穿上張嬸給她縫的銀杏葉外套,對著鏡子照了照。淺棕色的外套很合身,領(lǐng)口的銀杏葉刺繡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顯得格外精致。雪團蹲在鏡子旁,仰頭看著她,像是在夸贊她好看。
“走吧,去張嬸家吃粥。” 林夕笑著說,晨光拿起她的背包和雪團的貓包,跟在她身后。
張嬸家的粥已經(jīng)盛好了,放在桌上冒著熱氣。粥里放了紅棗和桂圓,香甜軟糯,一口下去,暖意從胃里蔓延到四肢。張嬸還炒了幾個小菜,有涼拌黃瓜、炒青菜,還有林夕愛吃的醬蘿卜。
“多吃點,明天要跟很多人說話,消耗大。” 張嬸不停地給林夕夾菜,林夕的碗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張嬸,您也吃啊。” 林夕連忙說,張嬸笑著點頭:“我吃著呢,你不用管我。”
吃完粥,李爺爺也來了,手里拿著一個卷軸,還有一個裝著菊花茶的保溫杯。“小夕,這是我給你寫的字,你看看喜歡嗎?” 李爺爺打開卷軸,上面寫著 “巷暖情深” 四個大字,筆鋒蒼勁有力,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贈林夕小姐,賀畫展之喜”。
“太好看了,李爺爺,謝謝您。” 林夕驚喜地說,李爺爺把卷軸遞給她:“喜歡就好,我已經(jīng)裝裱好了,以后可以掛在你的畫室里。”
陳老板也推著自行車來了,車筐里放著幾個剛烤好的南瓜餅:“小夕,給你帶的南瓜餅,路上餓了可以吃。” 他頓了頓,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天要看著雜貨店,不能去看你的預(yù)展,等周末一定帶著家人去美術(shù)館。”
“沒關(guān)系陳叔,您能支持我,我就很開心了。” 林夕接過南瓜餅,心里滿是感動。她知道陳老板的雜貨店是巷里人的便民點,每天都要開門到很晚,很少有時間出門。
“那我們先走了,下午給您發(fā)照片。” 林夕說,陳老板點點頭:“好,路上小心。”
林夕和晨光帶著雪團,還有張嬸、李爺爺,一起往公交站走去。巷里的孩子們也來了,手里拿著自己做的銀杏葉書簽,嘰嘰喳喳地跟在他們身后:“林姐姐,我們也要去美術(shù)館,給你加油!”
“好啊,我們一起去。” 林夕笑著說,孩子們歡呼著圍了過來,把手里的書簽遞給她:“林姐姐,這是我們給你做的書簽,祝你畫展順利!”
林夕接過書簽,一片片金黃的銀杏葉上,畫著可愛的小圖案,有小貓咪、小太陽,還有銀杏巷的老銀杏樹。她小心翼翼地把書簽放進背包里,像是珍藏著一份份珍貴的禮物。
公交車緩緩駛來,孩子們興奮地跳上公交車,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嘰嘰喳喳地討論著美術(shù)館的樣子。張嬸和李爺爺坐在前排,李爺爺時不時跟旁邊的乘客聊起林夕的畫展,語氣里滿是自豪。
林夕和晨光坐在后排,雪團趴在她的腿上,安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晨光握住她的手,輕聲說:“別緊張,你看,大家都在支持你。”
林夕搖搖頭,笑著說:“我不緊張了,能和大家一起去,我覺得很開心。”
公交車行駛了四十多分鐘,終于到了美術(shù)館所在的文化廣場。廣場上已經(jīng)有不少人在散步,看到他們一行人,尤其是幾個拿著銀杏葉書簽的孩子,都好奇地看了過來。
王濤早已在美術(shù)館門口等候,看到他們,熱情地迎上來:“林小姐,張阿姨,李爺爺,孩子們,快里面請!”
走進美術(shù)館,孩子們立刻被大廳里的大型雕塑吸引,忍不住小聲驚呼。張嬸和李爺爺也好奇地打量著四周,時不時小聲討論著墻上的畫作。林夕看著他們的模樣,忽然覺得,帶他們來美術(shù)館,不僅是讓他們看自己的畫,更是讓他們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這或許也是一種收獲。
來到 “城市煙火氣” 展區(qū),孩子們立刻跑了過去,指著《銀杏巷之秋》里的巷口:“快看!這是我們巷口的老銀杏樹!”“還有陳爺爺?shù)碾s貨店!”“林姐姐,你畫的自己好可愛啊!”
張嬸走到《銀杏巷之春》前,看著畫里晨霧中的炊煙,眼眶微微泛紅:“這畫里的炊煙,跟我每天早上做飯時冒的煙一模一樣。” 她頓了頓,笑著對林夕說,“沒想到我每天的日常,也能被畫得這么好看。”
李爺爺則站在《銀杏巷之秋》里畫眉鳥的畫面前,久久沒有說話。林夕走過去,輕聲問:“李爺爺,您怎么了?”
李爺爺搖搖頭,笑著說:“沒什么,就是覺得這畫里的畫眉鳥,跟我的那只一模一樣,連叫的樣子都像。” 他頓了頓,補充道,“你把我們的生活都畫進了畫里,真好。”
這時,幾個媒體記者走了過來,看到林夕,連忙迎上來:“請問是林夕小姐嗎?我們是市電視臺的,想采訪您一下。”
林夕有些緊張,下意識地看向晨光。晨光給了她一個鼓勵的眼神,輕聲說:“別怕,我在。”
林夕深吸一口氣,點點頭:“好,請問吧。”
“您的《銀杏巷四季》系列畫作非常溫暖,請問您創(chuàng)作這些畫的靈感是什么呢?” 記者問。
林夕看向展區(qū)里的張嬸和李爺爺,還有正在討論畫作的孩子們,笑著說:“我的靈感來自銀杏巷的生活。在這里,每天都能感受到鄰居們的溫暖 —— 張嬸清晨送來的熱粥,李爺爺籠里畫眉的鳴叫,孩子們巷口的嬉笑,還有我愛人的陪伴。這些平凡的小事,都是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
記者又問:“您希望通過這些畫作傳遞什么呢?”
“我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畫,感受到身邊的溫暖。” 林夕認真地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邊的美好,我想通過這些畫告訴大家,平凡的生活里也有很多溫暖的瞬間,只要我們用心去發(fā)現(xiàn)。”
采訪進行得很順利,記者們被林夕的真誠打動,也對銀杏巷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周末要去銀杏巷走走。
下午三點,預(yù)展正式開始,觀眾們陸續(xù)走進展區(qū)。很快,《銀杏巷四季》系列畫作前就圍滿了人,大家小聲討論著,時不時發(fā)出贊嘆聲。
“這畫里的場景好熟悉啊,像我小時候住的巷子。”
“你看這細節(jié),連銀杏葉落在青石板路上的樣子都畫得這么真實。”
“我最喜歡這幅秋景,金黃的銀杏葉看著就很溫暖。”
“聽說畫家就住在這個銀杏巷,我周末一定要去看看。”
林夕站在一旁,聽著觀眾們的討論,心里滿是欣慰。晨光走到她身邊,輕聲說:“你看,大家都感受到了你畫里的溫暖。”
林夕點點頭,忽然看到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指著《銀杏巷之秋》里的雪團:“媽媽,你看這只小貓好可愛,跟我們家的貓一樣。”
小女孩的媽媽笑著說:“是啊,這畫里的小貓很可愛,畫這幅畫的阿姨一定很喜歡貓。”
林夕走過去,笑著對小女孩說:“這只貓叫雪團,就住在銀杏巷,如果你周末去銀杏巷,說不定能看到它哦。”
小女孩眼睛一亮:“真的嗎?那我周末一定要去!”
看著小女孩興奮的模樣,林夕忽然覺得,自己的畫作不僅傳遞了溫暖,還能給別人帶來期待和快樂,這或許就是畫畫的意義。
預(yù)展進行到一半時,王濤走過來,手里拿著一個筆記本:“林小姐,有幾位觀眾想跟您聊聊,他們都是美術(shù)愛好者,很喜歡您的畫。”
林夕點點頭,跟著王濤走到一群人面前。其中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笑著說:“林小姐,您的畫很有生活氣息,讓我想起了我年輕時住的老巷子。我也是個畫畫的,退休后就很少動筆了,看了您的畫,我又想重新拿起畫筆了。”
“謝謝您的認可。” 林夕感動地說,“能讓您重新想畫畫,是我的榮幸。”
另一位年輕的女孩說:“林小姐,我是一名設(shè)計師,每天都在對著電腦做設(shè)計,很久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溫暖了。看了您的畫,我決定周末去銀杏巷走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生活。”
林夕笑著說:“歡迎你去銀杏巷,那里的鄰居們都很熱情,你一定會喜歡那里的。”
預(yù)展快結(jié)束時,張嬸拉著林夕的手,小聲說:“小夕,我剛才跟幾個觀眾聊了聊,他們都很喜歡銀杏巷,還問我能不能在銀杏巷住幾天,體驗一下那里的生活。”
林夕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巷里有幾家民宿,環(huán)境很好,下次可以推薦給他們。”
李爺爺也走過來說:“我剛才跟一位老先生聊了聊,他也是個戲迷,說下次要跟我一起在巷口聽戲呢。”
看著大家開心的模樣,林夕忽然覺得,這次畫展不僅是她個人的一次展示,更是銀杏巷走向外界的一個開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銀杏巷會成為一個充滿溫暖和煙火氣的地方,吸引更多人來這里感受生活的美好。
傍晚時分,預(yù)展結(jié)束了。觀眾們陸續(xù)離開,不少人在離開前還特意跟林夕道別,說周末要去銀杏巷看她。展區(qū)的工作人員開始收拾東西,王濤走過來,臉上滿是笑容:“林小姐,這次預(yù)展非常成功,很多觀眾都反饋說您的畫是這次畫展最溫暖的作品。”
“謝謝您,王老師。” 林夕說,“如果不是您的幫助,這次預(yù)展也不會這么順利。”
“是您的畫本身有力量。” 王濤感慨道,“我已經(jīng)跟館長商量好了,準備把您的《銀杏巷四季》系列作為這次畫展的重點推薦作品,放在美術(shù)館的官網(wǎng)首頁。”
林夕驚喜地說:“真的嗎?太謝謝您了!”
“應(yīng)該的。” 王濤笑著說,“對了,下周我們會舉辦一個畫家交流會,想邀請您作為嘉賓參加,跟大家分享您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您愿意嗎?”
林夕看了看晨光,晨光給了她一個鼓勵的眼神。她點點頭:“好,我愿意。”
離開美術(shù)館時,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文化廣場上的路燈亮了起來,暖黃的燈光照亮了路面。林夕和晨光帶著雪團,還有張嬸、李爺爺,以及孩子們,一起往公交站走去。
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今天的經(jīng)歷,嘰嘰喳喳的聲音像清脆的風鈴。張嬸和李爺爺也在小聲聊著今天在美術(shù)館看到的畫作,時不時發(fā)出贊嘆聲。
“今天真是太開心了。” 張嬸笑著說,“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去美術(shù)館,還能看到小夕的畫掛在里面。”
“是啊,” 李爺爺點點頭,“小夕給我們銀杏巷爭光了。”
林夕聽著他們的話,心里滿是感動。她知道,今天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所有銀杏巷人的功勞。如果沒有他們的溫暖和支持,她也畫不出這么多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
回到銀杏巷時,巷口的紅燈籠已經(jīng)亮了。陳老板正站在雜貨店門口張望,看到他們,連忙迎上來:“怎么樣?預(yù)展順利嗎?”
“順利!非常順利!” 孩子們搶先回答,“很多人都喜歡林姐姐的畫,還說周末要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