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臺的暖黃色燈光裹著晚風,把一行人的影子拉得很長。陳老板剛把雜貨店的卷簾門拉到一半,聽見孩子們嘰嘰喳喳的聲音,連忙又把卷簾門推上去,手里還攥著給雪團留的小魚干。
“順利就好,順利就好!” 他搓著手往巷口走,眼睛笑成了一條縫,“我下午看店的時候,還有老主顧問起你的畫展呢,說等周末一定帶著孫輩去美術館。”
張嬸走在最前面,手里還提著給林夕裝粥的保溫桶,聞言拍了拍陳老板的胳膊:“你是沒看見,今天小夕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得可好了!記者們都圍著她,還有觀眾跟我們打聽銀杏巷的民宿,說想住下來體驗幾天。”
李爺爺把裝著書法卷軸的布包抱在懷里,腳步比平時快了些:“我今天在美術館還遇到個老伙計,以前在京劇團拉胡琴的,說等過幾天來巷里,跟我一起在老槐樹下搭個臺子,給街坊們唱兩段。”
孩子們圍著林夕,七嘴八舌地說著展區里的趣事。最小的豆豆舉著手里的銀杏葉書簽,踮著腳湊到林夕面前:“林姐姐,今天有個阿姨問我書簽是在哪兒買的,我說這是我們自己做的,她還夸我手巧呢!”
林夕蹲下身,摸了摸豆豆的頭,把背包里的南瓜餅拿出來分給孩子們:“大家今天都累了,先吃點南瓜餅墊墊肚子。陳叔烤的南瓜餅,可是巷里最好吃的。”
孩子們歡呼著接過南瓜餅,坐在巷口的石墩上吃了起來。雪團從貓包里探出頭,鼻子動了動,陳老板見狀,連忙把手里的小魚干遞過去:“雪團,給你的,今天表現不錯,沒在美術館搗亂。”
雪團叼著小魚干,跳到石墩上,小口小口地吃了起來。暖黃的路燈照在它身上,毛茸茸的尾巴時不時晃一下,引得孩子們紛紛湊過去看。
林夕站起身,看著巷里的景象,心里滿是暖意。巷口的紅燈籠亮著,張嬸家的煙囪還冒著淡淡的炊煙,陳老板的雜貨店門口擺著剛進的水果,李爺爺家的窗臺上,畫眉鳥的籠子掛在那里,偶爾傳來幾聲清脆的鳴叫。這就是她熟悉的銀杏巷,充滿了生活的煙火氣,也是她所有創作的靈感來源。
“時間不早了,大家都早點回去休息吧。” 晨光走過來,把林夕的外套拉了拉,“明天還要忙畫展的事。”
張嬸點點頭,對林夕說:“小夕,明天早上我還是五點煮粥,你記得來吃。還有你的外套,我明天再給你熨一下,保證平平整整的。”
“謝謝您張嬸,不用麻煩了,外套已經很平整了。” 林夕笑著說,“您也早點回去休息,今天跟著跑了一天,肯定累了。”
李爺爺也說:“小夕,明天要是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就跟我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幫著看個東西、遞個東西還是沒問題的。”
“好,謝謝您李爺爺。” 林夕點點頭,看著大家陸續回家,才和晨光帶著雪團往畫室走。
畫室的燈還亮著,是早上離開時特意留的。推開門,一股熟悉的顏料味撲面而來,墻上掛著她平時寫生的草稿,畫架上還放著沒完成的素描,是銀杏巷的老槐樹。
晨光把背包放在桌上,給雪團倒了點貓糧:“你先坐會兒,我去給你倒杯熱水。”
林夕走到畫架前,看著草稿上的老槐樹,想起今天在展區看到的《銀杏巷盛夏》,畫里的老槐樹枝葉濃密,陳老板的雜貨店門口擺著冰鎮的酸梅湯桶,幾個孩子趴在桶邊眼巴巴等著。那幅畫是她去年夏天畫的,當時天氣很熱,她在老槐樹下寫生,陳老板還特意給她送了杯酸梅湯,孩子們圍著她,看她畫畫,嘰嘰喳喳的,特別熱鬧。
“在想什么呢?” 晨光端著熱水走過來,遞給林夕。
林夕接過熱水,喝了一口,暖意從喉嚨蔓延到胃里:“在想去年夏天畫《銀杏巷盛夏》的時候,那時候天氣特別熱,陳叔給我送酸梅湯,孩子們圍著我看畫畫,特別開心。”
晨光從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上:“我記得,那時候我還跟你說,別中暑了,早點回家。結果你非要把畫完成,最后還是我把你拉回去的。”
林夕笑了笑,轉過身,看著晨光:“如果不是你,我可能真的會中暑。謝謝你,一直陪著我。”
“傻丫頭,跟我說什么謝謝。” 晨光摸了摸她的頭,“你的夢想,就是我的夢想。能看著你把銀杏巷的故事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我也很開心。”
雪團吃完貓糧,跳到沙發上,蜷縮成一團,很快就睡著了。林夕和晨光坐在沙發上,看著窗外的夜景,巷里的紅燈籠還亮著,偶爾有晚歸的鄰居走過,腳步聲很輕,生怕打擾到別人。
“對了,明天媒體會不會很多啊?” 林夕忽然問,有點擔心。
晨光握住她的手,輕聲說:“別擔心,有我在呢。而且王濤已經把流程都安排好了,不會出什么問題的。你只要跟大家分享你創作的想法,分享銀杏巷的故事就好。”
林夕點點頭,靠在晨光的懷里:“嗯,我知道了。有你在,我就不緊張了。”
第二天一早,林夕被窗外的鳥鳴聲吵醒。她睜開眼,看到晨光已經起床了,正在給雪團梳毛。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進來,落在晨光身上,畫面溫暖得像一幅畫。
“醒了?” 晨光抬頭,笑著說,“張嬸剛才打電話來,說粥已經煮好了,讓我們過去吃。”
林夕連忙起床,穿上張嬸給她縫的銀杏葉外套,對著鏡子照了照。淺棕色的外套很合身,領口的銀杏葉刺繡在陽光下泛著淡淡的光澤,顯得格外精致。雪團蹲在鏡子旁,仰頭看著她,像是在夸贊她好看。
“走吧,去張嬸家吃粥。” 林夕笑著說,晨光拿起她的背包和雪團的貓包,跟在她身后。
張嬸家的粥已經盛好了,放在桌上冒著熱氣。粥里放了紅棗和桂圓,香甜軟糯,一口下去,暖意從胃里蔓延到四肢。張嬸還炒了幾個小菜,有涼拌黃瓜、炒青菜,還有林夕愛吃的醬蘿卜。
“多吃點,今天要跟很多人說話,消耗大。” 張嬸不停地給林夕夾菜,林夕的碗很快就堆成了小山。
“張嬸,您也吃啊。” 林夕連忙說,張嬸笑著點頭:“我吃著呢,你不用管我。”
吃完粥,李爺爺也來了,手里拿著一個卷軸,還有一個裝著菊花茶的保溫杯。“小夕,這是我給你寫的字,你看看喜歡嗎?” 李爺爺打開卷軸,上面寫著 “巷暖情深” 四個大字,筆鋒蒼勁有力,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贈林夕小姐,賀畫展之喜”。
“太好看了,李爺爺,謝謝您。” 林夕驚喜地說,李爺爺把卷軸遞給她:“喜歡就好,我已經裝裱好了,以后可以掛在你的畫室里。”
陳老板也推著自行車來了,車筐里放著幾個剛烤好的南瓜餅:“小夕,給你帶的南瓜餅,路上餓了可以吃。” 他頓了頓,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天要看著雜貨店,不能去看你的畫展,等周末一定帶著家人去美術館。”
“沒關系陳叔,您能支持我,我就很開心了。” 林夕接過南瓜餅,心里滿是感動。她知道陳老板的雜貨店是巷里人的便民點,每天都要開門到很晚,很少有時間出門。
“那我們先走了,下午給您發照片。” 林夕說,陳老板點點頭:“好,路上小心。”
林夕和晨光帶著雪團,還有張嬸、李爺爺,一起往公交站走去。巷里的孩子們也來了,手里拿著自己做的銀杏葉書簽,嘰嘰喳喳地跟在他們身后:“林姐姐,我們也要去美術館,給你加油!”
“好啊,我們一起去。” 林夕笑著說,孩子們歡呼著圍了過來,把手里的書簽遞給她:“林姐姐,這是我們給你做的書簽,祝你畫展順利!”
林夕接過書簽,一片片金黃的銀杏葉上,畫著可愛的小圖案,有小貓咪、小太陽,還有銀杏巷的老銀杏樹。她小心翼翼地把書簽放進背包里,像是珍藏著一份份珍貴的禮物。
公交車緩緩駛來,孩子們興奮地跳上公交車,找了個靠窗的位置坐下,嘰嘰喳喳地討論著美術館的樣子。張嬸和李爺爺坐在前排,李爺爺時不時跟旁邊的乘客聊起林夕的畫展,語氣里滿是自豪。
林夕和晨光坐在后排,雪團趴在她的腿上,安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晨光握住她的手,輕聲說:“別緊張,你看,大家都在支持你。”
林夕搖搖頭,笑著說:“我不緊張了,能和大家一起去,我覺得很開心。”
公交車行駛了四十多分鐘,終于到了美術館所在的文化廣場。廣場上已經有不少人在散步,看到他們一行人,尤其是幾個拿著銀杏葉書簽的孩子,都好奇地看了過來。
王濤早已在美術館門口等候,看到他們,熱情地迎上來:“林小姐,張阿姨,李爺爺,孩子們,快里面請!”
走進美術館,孩子們立刻被大廳里的大型雕塑吸引,忍不住小聲驚呼。張嬸和李爺爺也好奇地打量著四周,時不時小聲討論著墻上的畫作。林夕看著他們的模樣,忽然覺得,帶他們來美術館,不僅是讓他們看自己的畫,更是讓他們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氛圍,這或許也是一種收獲。
來到 “城市煙火氣” 展區,孩子們立刻跑了過去,指著《銀杏巷之秋》里的巷口:“快看!這是我們巷口的老銀杏樹!”“還有陳爺爺的雜貨店!”“林姐姐,你畫的自己好可愛啊!”
張嬸走到《銀杏巷之春》前,看著畫里晨霧中的炊煙,眼眶微微泛紅:“這畫里的炊煙,跟我每天早上做飯時冒的煙一模一樣。” 她頓了頓,笑著對林夕說,“沒想到我每天的日常,也能被畫得這么好看。”
李爺爺則站在《銀杏巷之秋》里畫眉鳥的畫面前,久久沒有說話。林夕走過去,輕聲問:“李爺爺,您怎么了?”
李爺爺搖搖頭,笑著說:“沒什么,就是覺得這畫里的畫眉鳥,跟我的那只一模一樣,連叫的樣子都像。” 他頓了頓,補充道,“你把我們的生活都畫進了畫里,真好。”
這時,幾個媒體記者走了過來,看到林夕,連忙迎上來:“請問是林夕小姐嗎?我們是市電視臺的,想采訪您一下。”
林夕有些緊張,下意識地看向晨光。晨光給了她一個鼓勵的眼神,輕聲說:“別怕,我在。”
林夕深吸一口氣,點點頭:“好,請問吧。”
“您的《銀杏巷四季》系列畫作非常溫暖,請問您創作這些畫的靈感是什么呢?” 記者問。
林夕看向展區里的張嬸和李爺爺,還有正在討論畫作的孩子們,笑著說:“我的靈感來自銀杏巷的生活。在這里,每天都能感受到鄰居們的溫暖 —— 張嬸清晨送來的熱粥,李爺爺籠里畫眉的鳴叫,孩子們巷口的嬉笑,還有我愛人的陪伴。這些平凡的小事,都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
記者又問:“您希望通過這些畫作傳遞什么呢?”
“我希望大家能通過我的畫,感受到身邊的溫暖。” 林夕認真地說,“現在很多人都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身邊的美好,我想通過這些畫告訴大家,平凡的生活里也有很多溫暖的瞬間,只要我們用心去發現。”
采訪進行得很順利,記者們被林夕的真誠打動,也對銀杏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表示周末要去銀杏巷走走。
下午三點,畫展正式開始,觀眾們陸續走進展區。很快,《銀杏巷四季》系列畫作前就圍滿了人,大家小聲討論著,時不時發出贊嘆聲。
“這畫里的場景好熟悉啊,像我小時候住的巷子。”
“你看這細節,連銀杏葉落在青石板路上的樣子都畫得這么真實。”
“我最喜歡這幅秋景,金黃的銀杏葉看著就很溫暖。”
“聽說畫家就住在這個銀杏巷,我周末一定要去看看。”
林夕站在一旁,聽著觀眾們的討論,心里滿是欣慰。晨光走到她身邊,輕聲說:“你看,大家都感受到了你畫里的溫暖。”
林夕點點頭,忽然看到一個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指著《銀杏巷之秋》里的雪團:“媽媽,你看這只小貓好可愛,跟我們家的貓一樣。”
小女孩的媽媽笑著說:“是啊,這畫里的小貓很可愛,畫這幅畫的阿姨一定很喜歡貓。”
林夕走過去,笑著對小女孩說:“這只貓叫雪團,就住在銀杏巷,如果你周末去銀杏巷,說不定能看到它哦。”
小女孩眼睛一亮:“真的嗎?那我周末一定要去!”
看著小女孩興奮的模樣,林夕忽然覺得,自己的畫作不僅傳遞了溫暖,還能給別人帶來期待和快樂,這或許就是畫畫的意義。
畫展進行到一半時,王濤走過來,手里拿著一個筆記本:“林小姐,有幾位觀眾想跟您聊聊,他們都是美術愛好者,很喜歡您的畫。”
林夕點點頭,跟著王濤走到一群人面前。其中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笑著說:“林小姐,您的畫很有生活氣息,讓我想起了我年輕時住的老巷子。我也是個畫畫的,退休后就很少動筆了,看了您的畫,我又想重新拿起畫筆了。”
“謝謝您的認可。” 林夕感動地說,“能讓您重新想畫畫,是我的榮幸。”
另一位年輕的女孩說:“林小姐,我是一名設計師,每天都在對著電腦做設計,很久沒有感受到這樣的溫暖了。看了您的畫,我決定周末去銀杏巷走走,感受一下那里的生活。”
林夕笑著說:“歡迎你去銀杏巷,那里的鄰居們都很熱情,你一定會喜歡那里的。”
畫展快結束時,張嬸拉著林夕的手,小聲說:“小夕,我剛才跟幾個觀眾聊了聊,他們都很喜歡銀杏巷,還問我能不能在銀杏巷住幾天,體驗一下那里的生活。”
林夕愣了一下,隨即笑著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巷里有幾家民宿,環境很好,下次可以推薦給他們。”
李爺爺也走過來說:“我剛才跟一位老先生聊了聊,他也是個戲迷,說下次要跟我一起在巷口聽戲呢。”
看著大家開心的模樣,林夕忽然覺得,這次畫展不僅是她個人的一次展示,更是銀杏巷走向外界的一個開始。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銀杏巷會成為一個充滿溫暖和煙火氣的地方,吸引更多人來這里感受生活的美好。
傍晚時分,畫展結束了。觀眾們陸續離開,不少人在離開前還特意跟林夕道別,說周末要去銀杏巷看她。展區的工作人員開始收拾東西,王濤走過來,臉上滿是笑容:“林小姐,這次畫展非常成功,很多觀眾都反饋說您的畫是這次畫展最溫暖的作品。”
“謝謝您,王老師。” 林夕說,“如果不是您的幫助,這次畫展也不會這么順利。”
“是您的畫本身有力量。” 王濤感慨道,“我已經跟館長商量好了,準備把您的《銀杏巷四季》系列作為這次畫展的重點推薦作品,放在美術館的官網首頁。”
林夕驚喜地說:“真的嗎?太謝謝您了!”
“應該的。” 王濤笑著說,“對了,下周我們會舉辦一個畫家交流會,想邀請您作為嘉賓參加,跟大家分享您的創作經驗,您愿意嗎?”
林夕看了看晨光,晨光給了她一個鼓勵的眼神。她點點頭:“好,我愿意。”
離開美術館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文化廣場上的路燈亮了起來,暖黃的燈光照亮了路面。林夕和晨光帶著雪團,還有張嬸、李爺爺,以及孩子們,一起往公交站走去。
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今天的經歷,嘰嘰喳喳的聲音像清脆的風鈴。張嬸和李爺爺也在小聲聊著今天在美術館看到的畫作,時不時發出贊嘆聲。
“今天真是太開心了。” 張嬸笑著說,“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去美術館,還能看到小夕的畫掛在里面。”
“是啊,” 李爺爺點點頭,“小夕給我們銀杏巷爭光了。”
林夕聽著他們的話,心里滿是感動。她知道,今天的成功不是她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所有銀杏巷人的功勞。如果沒有他們的溫暖和支持,她也畫不出這么多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
回到銀杏巷時,巷口的紅燈籠已經亮了。陳老板正站在雜貨店門口張望,看到他們,連忙迎上來:“怎么樣?畫展順利嗎?”
“順利!非常順利!” 孩子們搶先回答,“很多人都喜歡林姐姐的畫,還說周末要來看雪團呢!”
陳老板笑得更開心了,從口袋里掏出幾顆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