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店鋪。”韓熙載看著白未晞面色復雜,他指了指那些圖樣,“兇手能拿出這些物件贈人,尤其是那方端硯,價值不菲,絕非升斗小民所能及。其身份,必然與這些雅物經營脫不開干系。”
白未晞靜靜地聽著,然后,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讓韓熙載驟然一愣的問題: “為何覺得,一定是店鋪?”
韓熙載微微一怔,下意識回答:“若非自家營生,何來這些貴重之物隨意贈人?尤其是那方端硯……”
白未晞打斷了他,“倘若,東西并非他的,而他只是恰巧能拿到呢?”
房內瞬間安靜下來,韓熙載的瞳孔微微收縮。
并非他的?恰巧能拿到?對了,定制!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他思維中固有的壁壘!他一直將兇手定位在“擁有者”或“經營者”的層面,卻從未深入想過“經手人”這個角色!
是啊!如果兇手并非店鋪的主人或掌柜,而只是一個……伙計、工匠、學徒呢?一個在書肆、文玩店、甚至……制墨工坊、造紙工坊里做工的人!他或許地位不高,薪俸微薄,但他每日經手這些雅物,有機會接觸那些殘次品、庫存舊物,或是利用職務之便,悄悄昧下一些不易察覺的小件!
比如,裁下幾尺特殊的綾面紙,順走幾塊略有瑕疵的墨錠,將客人定制的繡活偷偷多仿制一份,甚至,將店里暫時寄存、無人查問的貴重硯臺、鎮(zhèn)紙偷偷拿出暫用……
這樣一來,一切就說得通了! 他無需富有,卻能接觸到各個階層、各種價值的“雅物”。他利用工作之便,可以精準地投其所好,用最小的成本獲取目標的信任與好感。他身處市井,消息靈通,又能借助工作環(huán)境掩蓋自身氣息。他身份低微,不引人注目,完美地隱藏在“風雅”的光環(huán)之下!
韓熙載猛地站起身,“李松!薛武!”韓熙載聲音急促,帶著前所未有的銳利,“立刻調整方向!不再局限于排查店鋪主和掌柜,重點查所有與筆墨紙硯、古籍文玩、繡品制作相關的工坊、店鋪內的伙計、工匠、學徒!尤其是那些能在工作中接觸到我們之前鎖定的特定物品的人!查他們的履歷、品行、交際,以及……是否有人近期行為異常,或是對容貌清秀的年輕男子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興趣!”
“是!”李松和薛武精神大振,立刻領命而去。
韓熙載深吸一口氣,看向依舊安靜立在原地的白未晞,目光復雜。這個女子,一次又一次地用她超乎常人的冷靜和洞察力,推進著案件的進展。
“多謝姑娘。”
白未晞只是微微頷首,并未多言,仿佛剛才只是說了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話。她轉身,背著她的竹筐,悄無聲息地離開了簽押房,融入了外面沉沉的夜色之中。
韓熙載看著她離去的方向,心中的波瀾卻久久未平。真兇的形象,在這一刻逐漸清晰起來,一個隱藏在金陵城繁華街市某家不起眼店鋪或工坊內,借著職務之便,精心編織著“風雅”陷阱,內心卻扭曲陰暗的“伙計”。
他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雅士”,而是一個可能就在他們日常視線之內,卻一直被忽略的“身邊人”。
案件的偵查,終于突破了最關鍵的一層迷霧,朝著那個隱藏在市井煙火深處的陰影,直撲而去。
韓熙載調整偵查方向后,效率驚人。府衙差役不再盯著那些氣派的店鋪門臉,而是深入后坊、庫房,與那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工匠、學徒、伙計們“閑聊”。很快,幾條線索浮出水面,如同溪流匯入江河,最終指向了一個地方,位于城西的 “松煙閣” 。
這“松煙閣”并非顯赫大鋪,而是一家世代經營、以制作上等墨為主的老字號工坊。因其墨品優(yōu)良,頗受一些文人雅士青睞,。差役回報,工坊內有一名年輕伙計,名叫吳遠。約莫二十五六歲,面容清秀甚至帶點文弱,平日里沉默寡言,但手藝極好,尤其擅長修復古墨、仿制名硯。更重要的是,此人曾因“行為不端”被其他工坊辭退。
“查!”韓熙載目光銳利,“重點查這個吳遠!他經手過哪些貨物?與幾名死者是否有過接觸?近期行蹤如何?”
更深入的調查帶來了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
書生張駿那本綾面《昭明文選》所用的特殊紙張,正是“松煙閣”去年為一位致仕官員定制書籍時多備下的余料,由吳遠經手登記入庫,后報稱“受潮損毀”。
戲子柳含煙那件墨竹箭袖上的繡線,與“松煙閣”定制包裝禮盒所用的繡線材質、染色完全一致,而負責與外間繡娘接洽的,正是吳遠。
貨郎李四所售的殘次墨錠,經“松煙閣”老匠人辨認,確為該工坊篩選出的次品,通常由伙計吳遠負責處理(或低價轉售,或碾碎再利用)。
最貴重的布莊少東家陳玉郎那方端硯和青玉鎮(zhèn)紙,乃是“松煙閣”東家一位老友寄放于此,請人鑒賞的。賬冊記錄,吳遠曾以“除塵保養(yǎng)”為由,取走這兩樣物品,時間恰好與陳玉郎得到贈物的時間吻合!
與此同時,對吳遠家里搜查的衙役在一個上了鎖的小匣中,發(fā)現(xiàn)了與案發(fā)現(xiàn)場遺留的銀簪款式一模一樣的另外幾根,以及一些寫著曖昧詩句、字跡與之前發(fā)現(xiàn)紙條一致的絹紙。
更重要的是,差役在其床下隱秘處,搜出了一件沾染了暗沉血跡的舊衣,以及一雙鞋底紋路與案發(fā)現(xiàn)場附近提取到的模糊腳印高度吻合的布鞋。
證據鏈,已然閉合!
天色漸晚,韓熙載親自帶隊,悄無聲息地包圍了“松煙閣”工坊。當差役破門而入時,吳遠之正就著油燈,細細擦拭著一根銀簪,神情專注而溫柔。面對驟然出現(xiàn)的官差,他并未驚慌失措,只是緩緩抬起頭,臉上露出一絲似嘲似諷的、詭異的平靜。
“你們……終于來了。”他的聲音有些沙啞,卻異常清晰。
府衙大堂,燈火通明。韓熙載端坐堂上,吳遠跪在堂下,雖身著囚服,背脊卻挺得筆直。
“吳遠!”韓熙載聲音沉肅,“書生張駿、戲子柳含煙、貨郎李四、布莊少東家陳玉郎,四人可是你所殺?從實招來!”
吳遠抬起頭,臉上不見半分悔懼,反而有種扭曲的狂熱與解脫交織的神情。他輕笑一聲,開始了他的供述,邏輯清晰,卻字字句句透著令人脊背發(fā)寒的偏執(zhí):
“是我殺的。他們……都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