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正月,年節的最后一點余味兒也被山風吹散了。青溪村露出了它原本忙碌而質樸的面目。時節流轉,白未晞在這小村中,竟也快度過一年光景。
積雪消融殆盡,露出濕潤的土地。男人們忙著整修農具,檢查田埂,斧頭砍削木頭的聲響和著溪水潺潺。婦人們清理著房前屋后的菜畦,播下耐寒的菜種,或是晾曬冬日里紡好的麻線。孩子們也被送進了村塾,趙閑庭的學堂里又響起了參差不齊卻充滿生機的讀書聲。
就在這片忙碌中,一個喜訊傳來——柳月娘有身子了!
最先察覺的是她自己。持續的倦怠和反胃讓她心下疑惑,躊躇了幾日,還是去尋了村里的郎中張仲遠。張仲遠須發開始灰白,舉止間帶著一種與山野郎中所不同的、沉淀過的從容。他仔細為月娘號了脈,指下的感覺圓滑如珠,流利有力。他沉吟片刻,并非思索病癥,而是在品味這清晰無比的喜脈,與他過去在宮中時,為那些貴人妃嬪所診之脈象并無二致,只是在這山野間,更顯純粹有力。
“錯不了,是喜脈!”張仲遠撫須微笑,語氣肯定,“胎氣很足,石生小子有福了。”
當時在張仲遠那瞧病的還有幾人,于是消息很快傳開。石生得知時,正在溪邊磨斧頭,愣了好一會兒,隨即咧開嘴傻笑了半天,連斧頭都忘了拿,跌跌撞撞就往家跑。村民們紛紛道賀,真心為這對夫妻感到高興。
白未晞當時正在院中整理曬干的藥材。近一年的村落生活,每日聽著人語炊煙,看著四季更迭,她雖依舊沉默寡言,但那份最初的、近乎停滯的懵懂已漸漸褪去。少了些與環境格格不入的疏離感,多了幾分融入日常的流暢。聽到月娘帶著羞澀和喜悅親口告訴她時,她分揀柴胡的動作頓了頓,隨即自然地將手中的藥材歸入筐中。
她緩緩直起身,深黑的目光落在月娘依舊平坦的小腹上。那目光里沒有常人的驚喜或祝福,而是一種極致的、純粹的好奇與專注,仿佛在觀察一滴露水如何在葉片上凝聚,或是一只蜘蛛如何編織它的網。
她似乎在“傾聽”和“感知”。在她那片死寂冰冷的世界里,柳月娘體內那團新生的、微弱卻蓬勃的生命力,像黑暗中突然點亮的一盞小小燭火,溫暖、熾熱,帶著一種與她自身存在截然相反的、幾乎令她困惑的活躍頻率。這種強烈的“生”的氣息,對她這具僵死的軀殼產生了一種奇異的吸引,一種源于生命最本源的、近乎法則層面的牽引。
她甚至不自覺地微微偏過頭,鼻尖幾不可察地輕動了一下,仿佛試圖捕捉那無法被常人嗅到的、生命萌芽的細微氣息。
她沉默了片刻。然后,極其緩慢地,伸出了一根手指。她的指尖蒼白冰冷,在空中遲疑了一下,最終極輕極輕地、隔著厚厚的冬衣,點在了月娘的小腹位置。
沒有溫度,沒有力道,更像是一種嚴謹的確認,一次沉默的測量。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觸碰和理解那個正在生長的“奇跡”。
片刻后,她收回手,抬起頭,看向月娘的眼睛。那雙總是古井無波的眼眸深處,似乎有什么東西融化了一絲,泛起極細微的、類似于“理解”了的漣漪。她非常認真地看著月娘,然后用一種近乎陳述自然規律的平靜語氣,清晰地說道:
“很好。”
只有兩個字。沒有恭喜,沒有祝福那些人世間的客套。而是直接指向了生命本身存在的狀態,這個新生命的孕育和存在,是一件符合某種古老自然法則的、“很好”的事。
柳月娘被她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臉頰微紅,輕輕撫了撫小腹:“才一個多月,張老說好著呢,還什么都看不出來呢。”
白未晞安靜地點了點頭,表示理解。她如今已能更準確地捕捉和理解這些人類的情感與身體語言。她沉吟了片刻,像是在腦中檢索著什么,然后開口,聲音依舊清淡,卻比初來時連貫平穩了許多:“需要安靜和好的食物。”
她不再只是沉默地給予,而是嘗試著提出基于觀察的建議。
接著,她像是想起了什么,轉身走進自己住的西屋。片刻后,她拿出一包紫蘇梗。
“這個,”她將紫蘇梗遞給月娘,語氣是陳述事實般的平和,“對你現在的情況,應該有益。可以煮水,或者燉湯。”
她的表達依舊直接,邏輯清晰,識別出需求(孕育需要滋養),提供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紫蘇梗有益)。此刻的她,多了幾分基于一段時間共同生活后得出的、更貼切的判斷。
柳月娘接過那紫蘇梗,心中暖流涌動。她看著白未晞,笑容溫柔:“謝謝你,未晞。”
白未晞只是微微頷首,重新低下頭,繼續分揀那些藥材,仿佛剛才什么都沒發生過。但若仔細看,便能發現她動作間似乎比平時更輕柔了些,取放藥材時幾乎不發出聲音,仿佛怕驚擾了身邊那份正在悄然生長的、柔軟的生機。
山風拂過小院,帶來泥土和嫩芽的氣息。生命的延續,總能沖淡世間的憂慮,帶來最原始而強大的力量。而一個非人的存在,正用一種她獨有的、安靜而奇特的方式,守護并理解著這份“生”的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