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窈團隊為色彩難題焦頭爛額之際,北京總部的“項目評估經理”李哲到了。
李哲四十歲上下,穿著筆挺的西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茍,戴著金絲眼鏡,一副精明干練的精英模樣。他是姜世維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腹,深諳如何利用規則和程序來達到目的。
他的到來,受到了研究院方面的正式接待。在見面會上,李哲侃侃而談,表示總部高度重視敦煌的數字化項目,此次前來是為了全面評估項目進展、資金使用效益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確保總部的每一分投資都物有所值,云云。
場面話說完,李哲便開始了他的“工作”。他要求查閱所有的項目文檔、經費明細、設備清單,以及詳細的階段性成果報告。他提問極其細致,甚至有些刁鉆,重點圍繞“投入產出比”、“商業化變現前景”、“技術風險評估”等姜窈目前無法給出明確答案的問題。
“姜組長,據我了解,這個AI修復項目,目前除了生成幾張圖片,并沒有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總部投入了這么多先進的設備和人力成本,未來的回報周期是多久?具體的商業模式是什么?”李哲翻著經費報表,語氣平和,卻帶著咄咄逼人的意味。
姜窈耐著性子解釋:“李經理,文化遺產保護的首要目標是社會效益和文化傳承,不能單純用經濟回報來衡量。我們現在處于技術研發和驗證階段,商業模式的探索需要建立在成熟的技術基礎上……”
“話不能這么說,姜組長。”李哲打斷她,鏡片后的眼睛閃著光,“總部不是慈善機構,任何投資都需要看到價值。即便是文化項目,也需要有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如果一直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恐怕很難說服董事會繼續支持下去啊。我聽說您拒絕了之前幾個投資方提出的VR體驗收費方案?我覺得那個思路就很好嘛,為什么不能嘗試呢?”
他巧妙地偷換概念,將姜窈對過度商業化的警惕,曲解為對市場化的排斥和不作為。
姜窈心中涌起一股怒火,但她強壓了下去:“李經理,文物保護有其特殊性,不能急功近利。我們需要找到的是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而不是殺雞取卵。”
“平衡點?”李哲笑了笑,“那就請姜組長盡快找到這個‘平衡點’,并且拿出可行的方案來。我的評估報告,可是要直接呈報給姜世維副董事長的。”
他的話語中,明確點出了背后的指使人,帶著毫不掩飾的威脅。
李哲的到來,像一塊巨石投入水中,打破了研究院剛剛恢復的平靜。他不僅頻繁約談姜窈和她的團隊成員,給他們施加巨大的壓力,還暗中接觸孫志遠等對數字化項目持保留態度的人,似乎在搜集對姜窈不利的“證據”。
一時間,姜窈感到內外交困。技術瓶頸尚未突破,內部的保守勢力和北京的家族壓力又接踵而至。她常常工作到深夜,不僅要應對技術難題,還要分神應付李哲的各種詰難,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