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研究院內部統一的支持,姜窈開始主動出擊。
她首先安排了一次面向媒體的溝通會,沒有回避近期的爭議,而是主動公布了《“數字敦煌”可持續發展規劃方案》的核心內容。她親自上臺,從容不迫地闡述了項目的初心、理念以及未來的商業合作原則。
“……我們擁抱科技,也歡迎商業合作,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歷史,尊重藝術,尊重敦煌文化不可復制的價值。”姜窈站在臺上,燈光下她身姿挺拔,語氣清晰而堅定,“我們拒絕的是短視的、掠奪式的開發,我們追求的是長期的、共贏的、能夠真正賦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敦煌不是快消品,它是值得我們用一生,甚至幾代人去守護和品讀的經典。”
她的發言,有理有據,不卑不亢,瞬間贏得了現場大多數媒體的理解和好感。之前那些負面報道帶來的陰霾,被這番光明正大的表態驅散了不少。
同時,研究院官方也發布了聲明,堅決支持姜窈團隊的方案,并譴責了某些不負責任的猜測和誹謗。
另一方面,姜窈開始主動接觸那些真正對文化項目有長期耐心、注重品牌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合作方,比如國家級博物館、有口碑的設計師品牌、注重教育功能的科技公司等。她嚴格遵循方案中的篩選標準,寧缺毋濫。
趙凱那邊,又嘗試聯系了幾次,提出可以修改方案,但姜窈態度明確地拒絕了:“趙總,我們的合作原則已經公布,如果您認可我們的理念,我們歡迎在框架內探討;如果還是追求快速變現和絕對主導權,那恐怕我們沒有合作的基礎。”
她的強硬態度,讓趙凱意識到這個女人和她背后的研究院并不好拿捏,加上輿論形勢開始轉向,他只好暫時偃旗息鼓。
在這場與資本的初次正面交鋒中,姜窈和秦漠聯手,憑借清晰的理念、堅定的立場和智慧的策略,成功地抵御住了短視的商業化壓力,為“數字敦煌”的未來發展,奠定了一個健康而可持續的基調。
風波暫時平息。傍晚,姜窈和秦漠再次走在研究院的小路上。
“這次,多虧了你。”姜窈由衷地說。如果沒有秦漠在關鍵時刻的堅定支持,她獨自面對內外壓力,會艱難得多。
秦漠看著她,夕陽的余暉在她眼中跳躍:“是你自己守住了底線。我只是……說了該說的話。”
他的語氣依舊平淡,但看向她的目光,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柔和,帶著毫不掩飾的欣賞和支持。
經歷了這場風雨,兩人之間的紐帶更加牢固。
成功擊退了急功近利的資本,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但一個現實的問題依然擺在姜窈和研究院面前:錢。
數字化項目如同一個吞金獸,高精度掃描設備、龐大的服務器集群、頂尖的算法研發、專業的人才……無一不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僅靠研究院有限的撥款和之前爭取到的項目經費,如同杯水車薪,難以支撐長遠的發展。姜世維那邊顯然也不會再輕易撥款。
必須找到一條能夠自我造血的路徑,而且要快,要能迅速證明“文化 科技”模式商業上的可行性,才能堵住所有人的嘴,也為后續發展積累資本。
深夜的數字化實驗室,姜窈、秦漠、周韻、馬躍四人再次聚在一起,氣氛比攻克技術難題時更加凝重。
“我們必須做一個示范,一個能立刻產生現金流,又能完美體現我們理念的示范。”姜窈的目光掃過團隊成員疲憊卻堅定的臉,“不能是簡單的圖片授權,那價值太低;也不能是VR游戲那種歪路。它必須高端、獨特、具有稀缺性,并且能直接展現我們數字技術的藝術再創造能力。”
周韻撓了撓頭:“高端、獨特、稀缺……那不就是奢侈品路線?”
馬躍推了推眼鏡,嘗試提出想法:“或者……我們自己做平臺?發行一些獨家的數字內容?”
“數字內容……”姜窈喃喃重復著這個詞,腦海中仿佛有電光火石閃過。她猛地看向秦漠,“秦漠,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討論過的,關于將一些非核心但極具美感的圖案元素,進行數字化藝術再創作嗎?”
秦漠點了點頭:“比如藻井圖案、邊飾紋樣、菩薩的瓔珞華蓋……這些元素本身就極具裝飾美感,脫離具體佛像語境后,進行藝術化處理的倫理風險也小很多。”
“對!”姜窈的眼睛亮了起來,她快速在平板電腦上勾勒著思路,“我們不賣原畫,我們賣‘數字藝術品’!基于區塊鏈技術,發行限量版的、經過頂級藝術再創作的‘數字藏品’!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獨立的數字身份證書!”
她越說越興奮:“我們可以精選一批最具代表性的藻井圖案,用我們的AI技術和藝術團隊的再創作,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和現代審美意趣,但絕對保留其核心的文化基因和神圣感!每一件藏品都附帶由你和李老這樣的專家撰寫的詳細文化解讀,講述其背后的故事、象征意義和美學價值。這不是簡單的商品,這是一件承載著千年文化信息的、可收藏的‘數字文物’!”
這個想法讓周韻和馬躍都激動起來。限量、獨家、高端藝術、文化內涵、科技賦能……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確實充滿了吸引力。
秦漠沉思了片刻,提出了關鍵問題:“思路很好。但如何確保‘藝術再創作’的品位,不至于流于俗套?又如何定價和發行,才能既體現其價值,又不至于淪為炒作?”
“藝術把關,離不開你和李老。”姜窈看向秦漠,眼神懇切,“我們需要組建一個頂級的藝術評審委員會,由你們來審核每一件數字藏品的再創作方案,確保其神韻不失,格調高雅。至于發行,我們采取小批量、精品化策略,首批發售數量要極少,制造稀缺性,但定價要合理,面向真正懂得欣賞其價值的收藏家和文化愛好者,而非投機者。”
她看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語氣堅定:“我們要做的,不是引爆市場的金融產品,而是一場高品位的、關于敦煌美學的數字藝術展。我們要用這種方式告訴所有人,文化的商業價值,源于其不可替代的內涵與美感,而非炒作和流量。”
一條清晰的、閃爍著理想與現實雙重光芒的路徑,在眾人面前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