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窈明白,要想推動項目,必須獲得研究院內部,至少是部分資深專家的支持。她將目標鎖定在了即將退休的彩塑修復專家李老身上。李老在研究院德高望重,是敦煌藝術研究的活字典之一,如果能得到他的認可,無疑會減少很多阻力。
通過王副主任的安排,姜窈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拜訪了李老的工作室。
工作室位于一棟老樓的底層,推開門,一股濃郁的礦物顏料、泥土、木料和陳年紙張混合的氣息撲面而來。房間里堆滿了各種工具、模具、以及修復到一半的彩塑部件,顯得有些凌亂,卻又充滿了一種沉靜的藝術氛圍。
李老正在修復一尊唐代菩薩的的手指,動作輕柔而專注,仿佛在對待一件易碎的珍寶。他頭發花白,身形清瘦,但眼神溫潤而明亮。
“李老,您好,我是姜窈。”姜窈禮貌地打招呼。
“哦,姜組長,坐。”李老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邊一張堆滿書籍的椅子,示意姜窈自己清理一下坐下。他的態度不算熱情,但也談不上冷漠,是一種長輩對晚輩的平常態度,帶著觀察的意味。
他給姜窈倒了一杯濃得發黑的茶:“嘗嘗,我們本地的磚茶,味道重,但喝慣了提神。”
姜窈看著那杯渾濁的茶水,沒有猶豫,端起來輕輕抿了一口。一股強烈的、帶著咸澀味的滾燙液體滑入喉嚨,她極力控制,才沒有失態地咳出來。
李老似乎沒注意到她的不適,或者說注意到了但不在意。他指著那尊菩薩彩塑,開始慢悠悠地講解:“你看這尊菩薩,這衣紋的線條,這叫‘曹衣出水’,流暢自然,就像剛從水里出來一樣。這顏料,用的是千年前的礦物石青、石綠,現在哪里還找得到這么純正的色澤……修復它,你得讀懂它,感受它當年的氣象,揣摩匠人的心意。每一筆,都是修行。”
他的話語里,充滿了對手藝的敬畏和對時間的尊重。
姜窈安靜地聽著,沒有插話。直到李老告一段落,她才打開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調出一些圖片和視頻。
“李老,您說的這些,我非常認同。藝術的神韻確實需要用心感受。”她將屏幕轉向李老,“但是,技術可以幫助我們‘看’得更清楚。比如,利用多光譜成像技術,我們可以穿透表面 layers,看到底層被覆蓋的草稿線或者更早時期的繪畫痕跡,了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她滑動屏幕,展示另一組圖片:“還有,對于彩塑內部的結構損傷,比如木骨架的蛀蝕、泥層的內部分離,我們可以用微米級的CT掃描進行無損探傷,提前發現隱患,而不是等到表面開裂才去補救。”
李老看著屏幕上的圖像,那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線條和結構,確實讓他眼中閃過一絲驚異。但他很快又恢復了平靜,端起自己的茶杯喝了一大口。
“技術是挺好,能當眼睛用。”李老緩緩道,“但修復這活兒,最終還得靠手,靠心。你們那個什么……AI,能理解什么叫‘吳帶當風’的飄逸?能調出這歷經千年沉淀下來的顏色韻味嗎?”
他頓了頓,看著姜窈,目光深邃:“小姑娘,敦煌的東西,沉得很,不是靠快和準就能吃透的。你得慢下來,讓它泡著你,就像這杯磚茶,初喝苦澀,久了,才能品出點別的味道。”
姜窈迎上他的目光,不卑不亢:“李老,技術或許暫時品不出茶的韻味,但它可以分析茶葉的成分、水溫的影響、浸泡時間與口感的關系,從而復制出,甚至優化出一杯更好的茶。或許,傳統的手藝心和現代的科技力,并非對立,而是可以互補的?”
李老聞言,呵呵笑了起來,不置可否,只是又給她續滿了那杯濃黑的磚茶:“那就再多喝幾杯,慢慢品。”
姜窈看著那杯幾乎能照出人影的茶,知道這不僅是茶,更是李老給她的下馬威,也是他設置的一道門檻。她深吸一口氣,再次端起了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