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姜窈在研究院的僵局中艱難推進時,轉機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降臨。
這段時間,她一直讓自己的小型氣象監測站保持著運行,收集本地的溫度、濕度、氣壓、風速等數據,并與全球氣象數據庫進行交互分析,這既是她的個人興趣,也算是對未來可能需要在特殊天氣下進行文物防護的一種技術儲備。
一天下午,她的電腦屏幕上,氣象模型突然發出了預警提示。模型顯示,在未來48-72小時內,一股強大的冷空氣將與西北方向的暖濕氣流在河西走廊上空劇烈交匯,大概率會形成一場強度遠超常規的、覆蓋范圍極廣的特大沙塵暴,其核心影響區域,正好包括敦煌莫高窟!
她立刻調取了研究院內部氣象觀測站的數據和官方預報。官方預報只是提到了“未來幾天有沙塵天氣過程,風力較大”,預警級別不高。研究院內部基于經驗的判斷也認為,這應該是一場春季常見的沙塵暴,雖然需要防護,但按常規流程應對即可。
姜窈的心沉了下去。她的模型是基于更宏觀和更精密的數據分析,其預測的強度和破壞力,與官方的輕描淡寫形成了鮮明對比。
她立刻將她的預測結果和分析數據整理成緊急報告,提交給了院長和分管安全的副院長。
報告引起了院領導層的重視,但也帶來了巨大的爭議。安全部門的負責人認為,按照姜窈的預警級別進行防護,需要調動全院力量,啟動最高應急預案,這會產生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會影響第二天的正常開放。如果預警失誤,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輿論壓力。
會議上,爭論非常激烈。
“姜組長的模型畢竟不是官方渠道,而且剛建立不久,其可靠性有待驗證。”
“我們的經驗是,這種天氣構型,雖然會有沙塵,但達到‘特大’級別的概率很低。”
“調動全部力量?這動靜太大了,萬一沒事,我們怎么跟上級和游客交代?”
姜窈據理力爭:“我的模型綜合了過去五十年全球同類氣象事件的數據,誤差率經過嚴格驗證。院長,各位領導,文物保護的底線思維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是浪費一些人力物力可怕,還是珍貴的壁畫、彩塑、簡牘在特大沙塵暴中受損更可怕?這個責任,我們誰擔得起?”
她的話語擲地有聲,會議室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這時,一直沉默旁聽的秦漠,突然開口了。他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我研究過近三十年的敦煌氣象資料。姜組長模型里提到的幾個關鍵參數組合,確實在歷史上那幾次造成嚴重損失的超級沙塵暴前期出現過。”
他頓了頓,看向院長:“我認為,在有明確且科學的預警信號時,我們應該選擇更保險的方案。我支持按照更高等級進行防護準備。”
秦漠的表態,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他一向是保守和謹慎的代表,此刻卻站出來支持了姜窈這個“激進”的預警。
院長的目光在姜窈和秦漠臉上掃過,又看了看爭論的雙方,最終做出了決定:“好!就按姜組長和秦工的意見辦!安全無小事,文物安全更是頭等大事!立即啟動橙色預警應急預案,全院動員,務必在沙塵暴到來前,完成所有洞窟的加固密封和文物的轉移防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