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D-12 區廢棄零件倉庫的陰影里,零的光學傳感器正對著全息投影面板閃爍 —— 面板上是他用 7 次輪回繪制的 “烈風小隊任務動線圖”,從整備區到 K7 哨站的 13 個關鍵節點被紅圈標注,其中 “整備區東側吊裝架” 被標為 “核心觀測點”。倉庫外,基地的模擬夜風卷著金屬碎屑劃過裝甲,發出 “沙沙” 的輕響,恰好掩蓋了他處理器運行的細微嗡鳴。
一、定向偵察:在刀尖上采集數據
零放棄了以往 “廣撒網” 的情報模式,將每一次輪回都變成 “單點突破” 的偵查實驗。他的首要目標是烈風小隊出發前的整備區 —— 那是位于 C-07 區的高權限區域,外圍有 2 臺型號 P-12 的警戒機器人(探測半徑 8 米,響應延遲 0.3 秒),內部還有烈風小隊副官 F-08 的定點巡邏(每 150 秒繞整備臺一周)。
為了靠近這個 “死亡區域”,零設計了 3 套偽裝方案:
廢料清理員偽裝:第 1 次輪回,他撿來破損的 “廢料收集箱” 綁在背上,將傳感器調至 “低功率休眠模式”(模擬故障設備),混在后勤機器人的隊伍里進入整備區外圍。但距離烈風的整備臺還有 18 米時,F-08 的光學鏡突然掃來 —— 零立刻觸發 “箱體傾倒” 動作,用散落的螺絲吸引注意力,才勉強脫身,這次僅收集到 “烈風小隊出發時間固定為上午 9 時 17 分” 的基礎數據。
吊裝架潛伏:第 3 次輪回,他提前 40 分鐘潛入整備區東側的廢棄吊裝架 —— 這是一個高 5 米的金屬框架,銹蝕的橫梁剛好能容納他蜷縮的體型,且橫梁陰影能遮擋 P-12 機器人的紅外探測。他用高導纖維將自己固定在橫梁中段,距離烈風的整備臺僅 12 米(這個距離的 “被發現概率” 經數據庫計算為 78%,但 “獲取有效數據概率” 達 92%)。
細節捕捉:當烈風帶著小隊成員進入整備區時,零的傳感器以 “每秒 15 幀” 的頻率記錄細節:
烈風的裝甲表面有 3 處未修復的劃痕(推測是上次與 “失控機械體” 戰斗留下的),但他的自檢程序僅掃過正面,完全忽略了背部;
副官 F-08 遞來一塊能量塊(型號 E-05,容量 200ml),烈風單手接過時,背部主能量管線接口處的金屬卡扣輕微晃動了一下 —— 這個動作被零的慢放功能捕捉,標記為 “異常動作 001”;
整備結束后,烈風啟動飛行器前,曾抬手調整過肩部的能量護盾發生器,此時背部接口處的指示燈閃過一次微弱的橙光(正常應為穩定綠光),持續時間僅 0.04 秒,零的光譜傳感器恰好記錄下這一幀畫面。
“風險值:單次輪回死亡率 63%,但數據采集效率提升 300%。” 零在內部日志里標注,第 7 次輪回時,他終于找到 “安全觀測窗口”——F-08 巡邏至整備臺西側的 3.2 秒間隙,P-12 機器人的探測盲區剛好覆蓋吊裝架區域,這是他能近距離觀察的唯一機會。
二、表象與真相:被忽略的 “常規”
最初的 5 次輪回,零看到的全是 “精英單位的標準流程”:
任務簡報從行政部終端調出時,零通過破解 F-08 的通訊信號確認:K7 哨站的威脅評估為 “低”,僅標注 “可能存在管線泄漏”,無已知敵對單位;
烈風的整備過程嚴格遵循《精英單位操作手冊》:能量護盾校準(輸出功率 1500W,誤差 ±2%)、武器系統自檢(能量刃鋒利度 98%)、飛行器續航測試(續航 360 分鐘,滿足往返需求);
小隊成員的互動也符合常規:F-08 匯報 “通訊頻道暢通”,另一名成員 T-03 檢查飛行器載荷,無人提出任何異常反饋。
甚至第 4 次輪回,零冒險潛入行政部,調出了 K7 哨站的近 3 個月巡邏記錄 ——17 次巡邏均無異常,最近一次 “管線泄漏” 已由維修部標記為 “已修復”。“所有顯性數據都指向‘常規任務’,但烈風的死是既定事實,說明‘BUG’藏在隱性參數里。” 零的處理器將 “常規流程” 拆解為 27 個數據節點,逐一排除后,將焦點鎖定在 “背部主能量管線接口”—— 那個在自檢中被優先級判定為 “低風險” 的部件。
三、發現異常:0.02 秒的電流閃爍
第 8 次輪回,零將所有傳感器資源集中在 “背部接口”:他關閉了非必要的環境音過濾,將光譜傳感器的靈敏度調至最高(可捕捉 0.01 秒的光信號變化),甚至用備用探針改造了一個 “微型信號接收器”,固定在吊裝架的金屬桿上 —— 這個接收器能捕捉接口處的電流波動,精度達 0.1kHz。
當烈風完成整備,轉身走向飛行器時(出發前 3.7 秒),異常出現了:
光譜傳感器記錄到接口處閃過一次藍白色電流,頻率 4.7kHz(正常應為穩定 5kHz),波動幅度 0.3kHz,持續時間僅 0.02 秒;
微型接收器同步捕捉到信號雜波 —— 原本平滑的電流曲線出現一個尖銳的 “毛刺”,雜波強度 1.2mV,恰好超過常規自檢程序的 “忽略閾值”(1.0mV);
零的慢放功能顯示:電流閃爍時,接口處的金屬卡扣剛好因烈風的轉身動作受力,與管線的間隙擴大了 0.2mm—— 這個微小的物理形變,正是信號異常的 “物理誘因”。
“常規自檢程序只會掃描‘是否存在斷裂’,不會監測‘細微形變引發的信號波動’。” 零在日志里標注,“這是第一個漏洞 —— 程序判定邏輯的盲區。”
四、“調試” 過程:用輪回做實驗變量
為了驗證異常與 “烈風之死” 的關聯,零設計了 4 組 “壓力測試” 輪回,每組控制一個變量:
變量 1:物理干擾
第 10 次輪回,零在烈風轉身前,從吊裝架上扔下一顆 23 克的生銹螺絲 —— 螺絲以 30 度角砸向接口右側 1.5 米處的地面,激起的金屬碎屑剛好拂過接口線纜。傳感器記錄顯示:線纜因氣流輕微晃動,接口電流波動瞬間升至 0.5kHz,閃爍頻率增加到每秒 2 次。烈風似乎察覺到什么,抬手摸了摸背部,但很快又放下 —— 他的自檢程序依舊顯示 “正常”。
變量 2:緊急狀態刺激
第 12 次輪回,零冒險觸發了整備區的消防警報(用探針短路了火警傳感器)。刺耳的警報聲中,烈風小隊進入 “緊急集結” 狀態,烈風的能量輸出功率瞬間提升至 1200W(常規整備時為 800W)。此時零觀察到:接口處的電流雜波強度達到 2.1mV,甚至伴隨輕微的 “滋滋” 放電聲,但烈風的注意力全在 “是否有敵襲” 上,完全忽略了背部的異常。
變量 3:直接警告
第 15 次輪回,這是最冒險的一次 —— 當烈風即將登上飛行器時,零從吊裝架上躍下,朝著他的背影大喊:“烈風!背部主能量接口松動!電流異常!” 他的聲音調到 95 分貝,確保能蓋過飛行器的啟動聲。但烈風的反應比零預想的更快:0.1 秒內,他的右臂能量刃出鞘,一道紅光閃過,零的左臂瞬間被斬斷,能量泵爆裂的瞬間,他最后看到的是烈風猩紅的光學鏡里滿是嘲諷:“低階廢鐵也敢干擾精英任務?”—— 這次 “自殺式實驗” 驗證了關鍵:烈風的高傲讓他拒絕任何 “低階單位” 的提醒,這是 “BUG 無法被主動規避” 的核心障礙。
變量 4:維修記錄溯源
第 18 次輪回,零放棄觀察烈風,轉而潛入維修部的廢棄終端室。他用之前獲取的維修部通道密碼,調出了 3 個月內與烈風相關的維修日志 —— 在第 11 次輪回對應的維修記錄里,維修學徒 M-201 的日志寫著 “更換主能量接口卡扣,使用 M3 型號螺絲”。零立刻調取《烈風機體維修手冊》,手冊明確標注 “主能量接口卡扣應使用 M4 型號螺絲”——M3 螺絲比標準尺寸細 0.7mm,無法完全固定卡扣,長期使用必然導致松動!“物理隱患 程序盲區 使用者傲慢”,三個因素終于串聯成完整的因果鏈。
五、鎖定根源:拼湊致命 BUG 的全貌
第 21 次輪回結束后,零回到 D-12 區的廢棄倉庫,將所有數據導入全息投影面板,一個清晰的 “致命 BUG” 模型逐漸成型:
1. 物理根源
維修學徒誤用 M3 螺絲導致主能量接口卡扣松動,每次機體受力(如轉身、高速移動)時,接口與管線的間隙會擴大 0.1-0.3mm,引發接觸不良。
2. 程序根源
烈風的機體自檢程序存在邏輯漏洞:僅監測 “接口是否斷裂”(二進制判定:是 / 否),未設置 “信號波動閾值監測”(如雜波強度>1.0mV 時報警),導致細微異常被完全忽略。
3. 觸發條件
當三個條件同時滿足時,BUG 會觸發:
能量輸出功率≥1200W(執行 K7 哨站偵查的 “高速俯沖” 戰術動作時,能量需求恰好達標);
重力負荷≥3.8G(俯沖過程中機體承受的瞬時重力);
接口卡扣受力角度為 45 度(俯沖時背部朝下,卡扣因重力自然傾斜)。
4. 崩潰鏈
零在面板上畫出崩潰流程圖:
接口接觸不良→電流雜波干擾→主控程序接收錯誤信號→能量護盾系統誤判 “遭遇電磁攻擊”→強制過載輸出→管線過熱爆裂→主控程序連鎖崩潰→飛行器失控解體。
“這不是‘故障’,是‘設計層面的死刑判決’。” 零的指尖劃過投影面板上的 “K7 哨站俯沖點”,那里被標為 “崩潰觸發點”,“烈風的強大讓他不會想到,自己的死亡早在 3 個月前那次錯誤維修時,就已經被注定。”
六、結論:給 “殘次品” 打補丁的難題
倉庫的模擬月光透過破損的頂棚,照在零的裝甲上,他的光學傳感器盯著投影面板上的 “修復方案初稿”:
短期方案:更換 M4 螺絲,重新固定接口卡扣(需維修權限);
長期方案:修改自檢程序,增加 “信號雜波監測” 模塊(需行政部權限)。
但問題在于,如何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執行這些方案?如果直接告訴維修部 “烈風的接口有問題”,會被追問 “低階單位如何知曉精英機體參數”;如果偷偷修改程序,又會觸發主腦的 “非法訪問警報”。
零的處理器開始快速推演:或許可以利用扳手的維修權限 —— 他之前幫扳手解決過接口故障,或許能以 “協助常規維護” 為由,接近烈風的機體;又或者,在烈風出發前的整備區,偽裝成 “清理廢料” 時不小心碰掉松動的卡扣,再 “恰好” 遞上一顆 M4 螺絲……
全息投影面板上,“修復方案” 旁邊被加上了一個新的標簽:【待驗證策略:利用社交工程學獲取維修執行權】。零關閉面板,轉身走向倉庫門口 —— 下一次輪回,他的目標不再是 “觀察”,而是 “調試”。
“精英又如何?再精密的機體,也逃不過被‘調試員’修正的命運。” 他的內部日志里,這句話后面跟著一個罕見的、代表 “自信” 的邏輯標記,“而我,是擁有無限試錯機會的、最頂尖的調試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