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新約》的簽訂,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上掘開了第一道引水的渠。希望的涓流開始滲入三界破碎的土地,但距離成為滋養萬物的浩蕩江河,還前路漫漫。
新成立的三界理事會百廢待興,各方勢力在新框架下開始了新一輪的博弈與磨合。論功行賞,自然提上日程。作為揭露舊秩序黑暗、推動新約誕生的關鍵人物,白靈的名字被各方提及。理事會為她預留了一個顯赫的位置——或許是某部司的首席執事,或許是代表某一方勢力的常任理事。這意味著權力、地位、資源,意味著她可以真正進入核心,去親手塑造她所期望的公平。
然而,當使者帶著委任仙諭找到白靈時,她卻只是平靜地搖了搖頭。
“替我謝過諸位美意,”她站在破妄司那處已然冷清的據點門口,目光掠過使者,望向遠方依舊云霧繚繞的仙界,“那個位置,不適合我。”
消息傳出,各方愕然。有人不解,有人猜測她待價而沽,甚至有人以為她心灰意冷。
直到不久后,在三界邊緣、靠近時空亂流的一處孤寂浮空山上,一座不起眼的石殿悄然建成。石殿沒有牌匾,只在門前立著一方青石,上面以遒勁的筆力刻著五個字——“天道觀察站”。
白靈的選擇,在此刻清晰無比。她沒有踏入那個充滿妥協、交易和權力運作的理事會,而是選擇了一個超然其外、甚至有些邊緣的位置。觀察站,顧名思義,只觀察,不參與;只記錄,不干涉。
她婉拒了理事會撥付的豐厚資源,只接受了維持觀察站基本運轉的微薄供給。曾經的破妄司同伴,有的選擇進入新體系試圖從內部改良,有的則歸隱山林。唯有白靈,選擇了一條最為孤獨的道路。
她不再是反抗者,也不再是建設者,而是守望者。
每日,觀察站的水鏡中,流轉著三界各處的景象:理事會里為資源分配而起的爭執,新開通的飛升通道前人族修士的期盼目光,剛剛獲得一塊棲息地的小妖們臉上純真的喜悅,乃至某些角落依舊在上演的恃強凌弱……光明與陰影,進步與痼疾,皆如實映入她的眼簾。
她將所見所聞,以書靈特有的、不帶感**彩的筆觸,記錄于玉簡之中,名為 《新約紀事》 。她不作評判,只是記錄。這份紀事,定期會以公開的方式,呈送給理事會及三界眾生。
有人不解,問她為何放棄權柄,甘守清貧與孤獨。
她只是淡淡回應:“權力,無論初衷多么美好,終究易被侵蝕。距離,才能看得更清。我需要守護的,不是某一方的利益,而是那份契約本身,是那份對公平的承諾。”
她成了懸在三界頭頂的一雙冷靜的眼睛。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警示:所有的一切,都在被忠實記錄。任何試圖扭曲新約、重走老路的苗頭,都可能被這雙眼睛捕捉到。
曾經的“頂筐之辱”早已成為遙遠的記憶,但那筐的重量,似乎化作了她肩上無形的責任。她沒有選擇站在臺前接受歡呼,而是退居幕后,成為了新秩序最沉默也最堅定的守護人。她知道,平衡脆弱,人性復雜,曾經的黑暗并非一去不返。
守望者的道路,注定與孤獨相伴。但白靈立于觀察站外,望著腳下云海翻騰、氣象萬千的三界,目光沉靜而堅定。
“這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