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力之約
林基甸第一次見到約阿施,是在城郊的“橡樹農場”。盛夏的陽光炙烤著麥田,她蹲在酒榨旁記錄小麥的出油率,筆記本上的字跡被汗水洇得模糊,身后忽然傳來帶著麥香的聲音:“這臺酒榨的壓榨力度沒調好,每百斤小麥要多損耗兩斤,你看壓力表的指針已經偏了。”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堅定光的眼。男人穿件淺灰色短袖,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串著的木質念珠,懷里抱著本翻舊的《士師記注釋》,書脊內側貼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寫著“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我叫約阿施,”他指了指她手里的記錄本,“你是農科院來做‘古法榨油’研究的?看你調設備的手法,像是第一次接觸酒榨。”
林基甸愣住。作為“傳統農業技術傳承”項目負責人,她最近總陷在實踐困境里——改良的古法榨油技術推廣受阻,農戶抱怨“效率低、不賺錢”;在農場做實驗時,一臺酒榨突然故障,導致半天的成果付諸東流,連導師都勸她“放棄小眾方向,回歸現代技術研究”。她像個躲在酒榨旁的膽怯者,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士師記》6章,那句“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像聲號角,才讓她來這處以“橡樹”為名的農場,想在“傳統與信仰”中找回前行的勇力,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林基甸,”她攥緊手里的鋼筆,指節泛白,“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基甸能從‘至微小’的人成為勇士,而我連推廣一項技術都做不到?就像神說‘耶和華與你同在’,可我卻總覺得自己沒能力。”
約阿施把《士師記注釋》放在酒榨旁的石桌上,彎腰調整壓力表:“基甸最初也覺得自己不行,他躲在酒榨旁打麥子,連面對米甸人的勇氣都沒有——可神看他,不是看他的能力,是看他的心。”他從背包里取出一張手繪的“基甸與米甸人作戰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基甸的軍隊部署、米甸人的營地位置,甚至“火把與空瓶”的戰術細節。“你看這戰術,”他指著地圖,“基甸只用三百人就打敗了米甸大軍,不是因為人多,是因為他順服神的帶領——神的勇力,從來不是讓人靠自己,是讓人靠祂的應許。”
他的話像涼風拂過麥田,慢慢驅散了林基甸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農場待了一下午,夕陽把麥田染成金紅色。她說起項目推廣的無奈:為了說服農戶嘗試新技術,跑了十幾個村莊,卻只簽下兩家;為了修復故障的酒榨,熬了三個通宵查資料,卻還是找不到關鍵問題。約阿施則講起他的經歷——五年前放棄城市的IT工作,回到祖父留下的農場,最初連分辨小麥品種都要靠老賬本,靠“神必帶領”的信念慢慢摸索;有次遭遇蝗災,他和信徒們一起禱告,后來來了一群益鳥,竟奇跡般控制住了蟲害。“你看那片橡樹林,”他指著遠處,“是我祖父種的,當年差點被臺風刮倒,可它現在長得比任何樹都粗壯——神的帶領,往往在看似絕望的時刻顯現。”
“下周農場要辦‘勇力見證會’,”約阿施收拾工具時忽然說,“會邀請不同行業的人分享‘從微小到勇敢’的故事,農場的橡樹下會掛‘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做分享嘉賓吧,或許能從他們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勇力。”
林基甸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基甸的故事,看到“基甸求神用羊毛顯兆”的記載,忽然想起自己的項目——她總在擔心“技術不行”“農戶不接受”,卻忘了像基甸那樣,帶著信心邁出第一步。于是周六清晨,她帶著修改后的技術推廣方案,走進了農場的見證會現場。
見證會的氣氛格外熱烈,分享的人里有從擺地攤做起的創業者,有克服口吃成為講師的青年,還有像林基甸這樣在專業領域受挫的研究者。當一位曾因車禍失去左腿的農夫說“我以為再也種不了地,可靠著神的勇力,我現在能用假肢操作農機”時,林基甸忽然明白:“勇力”不是沒有恐懼,是帶著恐懼仍順服;“大能”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是靠神的差遣與帶領。
從那以后,林基甸成了農場的常客。她會在周末跟著約阿施操作酒榨,把改良技術與農戶的實際需求結合;約阿施則會陪她走訪村莊,用“基甸的故事”幫她鼓勵農戶。他們的相處像基甸與神的關系,在彼此的生命里成為“勇力的伙伴”,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預備。
深秋的時候,林基甸的“傳統農業技術傳承”項目終于有了突破——不僅有二十家農戶簽下合作協議,她改良的古法榨油技術還獲得了“非遺創新獎”。約阿施在農場的橡樹下向林基甸求婚了,他手里拿著一枚用麥秸稈編織的戒指,內側刻著“勇力之約”四個字:“基甸,神讓我們在麥田與酒榨旁相遇,是要我們一起成為‘勇力的見證者’,像基甸那樣,從微小中活出神的大能,把‘靠神得勝’的信念傳給下一代,你愿意嗎?”
林基甸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農場的麥田里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士師記》6:14-15:“耶和華觀看基甸,說:‘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基甸說:‘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那天的陽光格外溫柔,麥田里的麥穗隨風起伏,像在為新人祝福,親友們唱起《靠主勇力》,歌聲在田野里久久回蕩。
婚后,他們一起擴建了“橡樹農場”,增設了“勇力課堂”,既推廣傳統農業技術,也向農戶分享“靠神得勝”的真理。課堂的墻上掛著四幅經文拓片:“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你靠著你這能力去從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嗎?”“我家在瑪拿西支派中是至貧窮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
有天下午,一個年輕農戶來課堂咨詢:“我想種有機蔬菜,可大家都說風險高,我怕賠本,不敢嘗試。”
約阿施蹲下身,指著墻上的拓片說:“基甸最初也怕,可他順服神的差遣,最終得勝——你想種有機蔬菜,這或許就是神放在你心里的感動。不用怕風險,先從小面積試種開始,像基甸先求神顯兆那樣,一步步驗證,神必帶領你。”
林基甸則拿出技術推廣方案,翻到“風險控制”的頁面:“我們設計了‘保底收購’模式,你種出的有機蔬菜,我們會以合理價格收購,降低你的風險——就像神給基甸‘三百人’的信心,我們也會給你實際的支持,讓你有勇氣邁出第一步。”
年輕農戶拿著方案,眼里泛起光:“我想試試!”林基甸看著他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膽怯——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血脈的延續,更是“勇力之約”的傳承,是像基甸那樣,把“從微小中靠神得勝”的信念代代傳遞,讓每一代人都知道,無論自己多平凡、多渺小,只要順服神的差遣,就能活出祂賦予的大能,成為照亮他人的勇士。
很多年后,林基甸和約阿施的兒女也成了農業工作者。兒子林勇力接過了農場的管理工作,繼續推廣傳統農業技術;女兒約恩典則成了一名鄉村牧師,像父親那樣,用“基甸的故事”鼓勵困境中的人。他們的女兒在一次講道中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種莊稼的技術,更是‘勇力之約’的真理——神看我們,不是看我們的能力大小,是看我們是否愿意順服;人類繁衍的意義,就是讓這份‘靠神得勝’的勇力代代傳遞,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微小中,活出神的大能。”
每年盛夏,林基甸和約阿施都會帶著子孫們在農場的橡樹下禱告,感謝神保守農場的見證,也感謝祂賜下“勇力之約”。風吹過麥田的聲音,像在訴說著古老的得勝故事,經文“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的回響,在田野的上空輕輕飄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勇力之約”,在時光里永遠堅固,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