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鳥與魚的共生戀曲
第一章潮間帶的初遇,如魚遇水
蘇嶼第一次見到林棲時,是在閩東沿海的潮間帶。彼時他穿著高筒膠鞋,蹲在礁石縫里,手里拿著放大鏡觀察一只擬態章魚——作為海洋生物研究員,他已經在這里蹲守了半個月,只為記錄潮間帶生物的繁衍習性。
“小心腳下!那塊礁石上有青苔,特別滑!”清脆的女聲從身后傳來。蘇嶼回頭,看見一個穿著卡其色沖鋒衣的姑娘,背著裝滿鳥類環志工具的背包,正快步朝他走來。她的頭發被海風吹得有些凌亂,臉頰泛著健康的紅暈,手里還提著一個裝著水的保溫壺。
“我是林棲,市鳥類保護協會的,過來給紅樹林里的白鷺做環志。”姑娘蹲下身,幫他扶了扶快要滑落的膠鞋,“剛才看你蹲在這里半天沒動,怕你沒注意潮水漲了,或者踩滑了。”
蘇嶼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剛才光顧著觀察擬態章魚變色,確實沒注意到海水已經漫到了膠鞋邊緣。“我是蘇嶼,研究潮間帶生物的。”他指了指礁石縫里的章魚,語氣里帶著幾分興奮,“你看,這只擬態章魚能模仿十幾種生物的形態,連獅子魚的毒性警告色都能仿得惟妙惟肖,太神奇了。”
林棲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到一只通體褐色的章魚,正慢慢展開觸手,模擬出獅子魚的條紋。“以前只在紀錄片里見過,沒想到能在野外看到。”她眼睛亮了起來,“其實紅樹林里的白鷺,也有特別的繁衍習性——它們會在繁殖期集體筑巢,雄鳥還會叼來漂亮的羽毛討好雌鳥,特別有意思。”
那天下午,潮水退去后,他們沿著海岸線散步。蘇嶼給她講潮間帶里的“小世界”——招潮蟹如何用大螯求偶,彈涂魚如何在泥灘上跳躍覓食,藤壺如何牢牢附著在礁石上繁衍;林棲則給他講紅樹林里的鳥類故事——白鷺如何哺育幼鳥,池鷺如何精準捕魚,反嘴鷸如何用獨特的喙在淺灘里找食物。
夕陽把海面染成橘紅色時,林棲突然指著天空中飛過的一群白鷺說:“你看,它們要飛回紅樹林過夜了。《創世記》里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原來海水里的魚和天上的鳥,早就這樣相依相伴地生活在這片海岸線上了。”
蘇嶼看著她眼里的光,突然覺得,自己研究了這么久的潮間帶生物,卻第一次發現——這片海岸的美好,不僅在于水里的生命,更在于有一個能和他一起分享這份美好的人。就像魚需要水,鳥需要天空,他好像也在這一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棲息地”。
第二章紅樹林的相守,如鳥歸巢
從那天起,蘇嶼和林棲成了這片海岸線上的“固定搭檔”。他會在潮退后,帶著林棲去潮間帶看各種奇特的生物;她會在清晨,帶著蘇嶼去紅樹林看白鷺起飛。他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礁石旁、紅樹林邊,或是海邊的觀測站里。
有一次,林棲發現一只白鷺幼鳥從巢里掉了下來,翅膀受了傷,無法飛行。她急得團團轉,抱著幼鳥跑去找蘇嶼。“你有沒有辦法幫它處理傷口?再這樣下去,它會被天敵盯上的。”
蘇嶼看著幼鳥流血的翅膀,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急救包。他小心翼翼地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再用無菌紗布包扎好,動作輕柔得像在對待一件稀世珍寶。“幸好只是皮外傷,沒有傷到骨頭。”他松了口氣,把幼鳥放進一個鋪著軟布的紙箱里,“我們把它帶回觀測站,等它傷口好了,再放歸紅樹林。”
接下來的一周,他們輪流照顧這只白鷺幼鳥。蘇嶼負責調配適合幼鳥的食物——用新鮮的小魚攪成魚糜,加入適量的營養粉;林棲則負責給幼鳥換藥,陪它練習飛行。每天傍晚,他們會坐在觀測站的窗邊,看著幼鳥在紙箱里撲騰翅膀,眼里滿是期待。
“你說它什么時候能飛回紅樹林啊?”林棲輕聲問,手指輕輕拂過幼鳥的羽毛。
“快了,你看它今天已經能短距離跳躍了。”蘇嶼指著幼鳥,語氣里帶著笑意,“就像《創世記》里說的,神賜福給這些生命,讓它們滋生繁多。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幫它回到屬于自己的地方,繼續繁衍下去。”
一周后,白鷺幼鳥的傷口終于愈合了,還能扇動翅膀短距離飛行。他們把幼鳥帶到紅樹林邊,輕輕把它放在地上。幼鳥猶豫了一下,然后扇動翅膀,朝著紅樹林的方向飛去,很快就融入了鳥群中。
看著幼鳥遠去的身影,林棲突然握住了蘇嶼的手。他的手心很暖,帶著海水的咸濕氣息,讓她的心瞬間安定下來。“蘇嶼,”她抬頭看著他,眼神認真,“我發現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不管是看潮間帶的生物,還是看紅樹林的鳥,都覺得特別開心。就像鳥需要歸巢,我好像也找到了想一直待下去的‘巢’。”
蘇嶼的心跳突然加速,他緊緊回握住她的手,聲音有些沙啞:“林棲,我也是。我研究了這么久的海洋生物,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這片海、這片紅樹林,因為有你,變得更有意義了。”
那天晚上,他們在海邊的觀測站里,一起看了海上的月亮。月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遠處的紅樹林里,偶爾傳來白鷺的鳴叫聲。蘇嶼從背包里拿出一個貝殼做的小盒子,里面裝著一顆打磨光滑的珍珠:“這是我在潮間帶的珠母貝里找到的,雖然不大,但很亮。我想把它送給你,就像這片海和紅樹林守護著我們,我也想守護你。”
林棲接過盒子,眼淚突然掉了下來。她知道,這顆小小的珍珠,承載著蘇嶼對她的心意,也承載著他們對這片海岸的熱愛。
第三章生命的繁衍,如潮漲潮落
隨著對這片海岸的了解越來越深,蘇嶼和林棲發現,潮間帶的生物和紅樹林的鳥類,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白鷺捕食潮間帶的小魚,控制著魚類的數量;魚類的排泄物則為紅樹林提供了養分;紅樹林的根系又能保護潮間帶的生物,避免它們被巨浪沖走。
“原來《創世記》里說的‘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不是簡單的生命創造,而是讓它們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林棲坐在礁石上,看著白鷺在潮間帶捕魚,輕聲說,“就像我們人類,也是這個生態系統里的一員,需要守護這些生命,讓它們能一直繁衍下去。”
蘇嶼點了點頭,拿出筆記本,上面記錄著近一個月潮間帶生物的繁衍數據:“我發現最近潮間帶的彈涂魚數量減少了,可能是因為紅樹林的面積在縮小,導致它們的棲息地減少。我們得想辦法保護紅樹林,不然不僅彈涂魚會減少,白鷺的食物來源也會受影響。”
為了保護紅樹林和潮間帶的生態,他們一起發起了“守護海岸生態”的公益項目。他們組織志愿者清理海邊的垃圾,向當地漁民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還聯系了環保部門,申請了紅樹林修復資金。
有一次,他們在清理海邊垃圾時,發現有漁民在潮間帶非法捕撈彈涂魚。蘇嶼立刻上前制止,卻遭到了漁民的抵觸:“我們靠海吃海,不捕魚怎么生活?”
林棲沒有指責漁民,而是耐心地給他們講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大叔,我們不是不讓您捕魚,而是希望您能可持續捕撈。如果現在把彈涂魚都捕完了,以后不僅您沒魚可捕,紅樹林里的白鷺也會因為沒食物而離開。我們可以一起制定捕撈計劃,既能保證您的收入,又能保護彈涂魚的繁衍。”
漁民們沉默了很久,最終同意了他們的建議。后來,在蘇嶼和林棲的幫助下,當地漁民成立了“生態捕撈合作社”,不僅制定了合理的捕撈計劃,還主動參與到紅樹林的修復工作中。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生態保護的隊伍,蘇嶼突然明白了“人類繁衍”的真正意義——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對自然的守護與傳承。就像潮漲潮落,周而復始;就像鳥類遷徙,代代相傳;人類也應該一代又一代地守護這片土地、這片海洋,讓所有生命都能在這片海岸線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
林棲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輕輕靠在他的肩膀上:“以后,我們可以在這里建一個生態科普館,讓更多人了解潮間帶和紅樹林的生態,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保護自然。”
蘇嶼緊緊握住她的手,用力點頭:“好,我們一起建。就像神賜福給水中的生命和天上的雀鳥,我們也要把這份福氣,傳給更多的人。”
第四章共生的圓滿,如晝夜交替
又過了兩年,蘇嶼和林棲的生態科普館終于建成了。科普館里有潮間帶生物標本展,有紅樹林鳥類攝影展,還有一個小型的生態模擬區,能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彈涂魚、招潮蟹等生物的生活習性。
每到周末,科普館里就擠滿了人。孩子們跟著蘇嶼學習分辨潮間帶的生物,跟著林棲制作鳥類手工;大人們則認真聽著他們講解生態保護的知識,時不時提出自己的疑問。
“蘇老師,為什么彈涂魚能在陸地上生活啊?”一個小男孩舉著小手,好奇地問。
蘇嶼笑著解釋:“因為彈涂魚的皮膚可以呼吸,而且它們的魚鰓里能儲存水分,所以能在陸地上待一段時間。不過它們還是離不開水,就像我們人類離不開空氣一樣。”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跑到林棲身邊,看著她手里的鳥類環志工具:“林老師,給鳥戴環志有什么用啊?”
“戴環志可以記錄鳥的遷徙路線和壽命,”林棲耐心地說,“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它們每年去哪里繁殖,哪里過冬,從而更好地保護它們的棲息地。”
看著孩子們眼里對自然的好奇與熱愛,蘇嶼和林棲相視一笑,眼里滿是欣慰。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份對自然的熱愛,已經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種子。
那天傍晚,科普館的游客都走了,蘇嶼和林棲坐在科普館的屋頂上,看著夕陽慢慢沉入海平面。天空漸漸暗下來,星星一顆接一顆地亮起來,遠處的紅樹林里,傳來白鷺的鳴叫聲,像是在和海面上的浪花唱和。
“你看,我們的科普館越來越受歡迎了,”林棲靠在蘇嶼的懷里,語氣里滿是驕傲,“而且紅樹林的面積也在慢慢擴大,潮間帶的生物數量也多了起來。”
蘇嶼從口袋里拿出一個小盒子,打開后里面是一枚用海水珍珠和紅樹林木材制作的戒指,戒指上還刻著一只白鷺和一條魚的圖案。“林棲,”他認真地看著她,“從我們在潮間帶相遇,到一起守護這片海岸,一起建科普館,我知道,你就是我想一直相伴的人。你愿意嫁給我嗎?以后,我們一起看著潮間帶的生物繁衍,看著紅樹林的鳥類飛翔,一起走過每一個有晚上、有早晨的日子。”
林棲的眼淚突然掉了下來,她用力點頭:“我愿意。蘇嶼,以后我們不僅要守護這片海岸,還要把這份守護傳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也知道,人類的繁衍,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對自然的責任與熱愛。”
蘇嶼把戒指戴在她的無名指上,然后緊緊抱住她。月光灑在他們身上,星星在天空中閃耀,遠處的海水輕輕拍打著礁石,紅樹林里的白鷺偶爾傳來幾聲鳴叫,仿佛在為他們祝福。
后來,蘇嶼和林棲有了一個兒子,他們給孩子取名叫“蘇潮棲”,希望他能像潮水一樣包容,像紅樹林一樣堅韌,永遠記得自己與這片海岸的聯結。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帶著蘇潮棲去潮間帶,看彈涂魚跳躍,看招潮蟹揮舞大螯;每個清晨,他們都會帶著蘇潮棲去紅樹林,看白鷺起飛,聽鳥群鳴唱。
蘇潮棲六歲那年,第一次成功給一只白鷺幼鳥換了藥。他舉著沾滿藥膏的棉簽,興奮地對蘇嶼和林棲說:“爸爸媽媽,我以后也要像你們一樣,守護這片海,守護這些鳥!”
蘇嶼和林棲相視一笑,眼里滿是欣慰。他們知道,這份對自然的熱愛與守護,已經在兒子心里種下了種子,就像神賜福給水中的生命和天上的雀鳥,這份愛也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生命的繁衍如潮漲潮落般不息,讓這片海岸的美好,永遠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