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安息時的戀人
第一章草木間的初遇,如萬物歸位
蘇禾第一次見到陸嶼時,是在南山腳下的“棲野”自然保護區。彼時她剛從環境科學專業畢業,背著裝滿植物標本夾的背包,蹲在一片蒲公英叢前,手里拿著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形態——這是她負責的“保護區草本植物普查”項目,卻因為對山區地形不熟悉,誤打誤撞走進了一片禁止進入的核心區。
“前面是瀕危植物保護帶,不能再往前走了。”清冽的男聲從身后傳來,帶著松針的清香。蘇禾回頭,看見一個穿著深綠色保護區制服的男人,肩上挎著巡山用的水壺,手里拿著一本記錄冊,“我是陸嶼,這里的巡護員。你登記的普查區域在東邊,怎么走到這兒來了?”
蘇禾有些窘迫地站起身,指了指手里的地圖:“地圖標注有點模糊,我跟著蒲公英的分布走,不知不覺就偏了。”她看著男人制服上的徽章——一只展翅的紅腹錦雞,語氣里帶著幾分好奇,“你每天都要巡山嗎?這里的動物和植物,你都認識嗎?”
陸嶼笑了笑,翻開手里的記錄冊,上面畫著密密麻麻的植物和動物簡筆畫:“大部分都認識。比如你剛才看的蒲公英,種子能隨風飄很遠;那邊的松樹上,經常有紅腹錦雞筑巢。”他指著不遠處的一片草地,語氣認真,“《創世記》里說‘神將青草賜給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作食物’,這里的一草一木、一鳥一獸,都在按著神的安排生活,我們巡護員的職責,就是守護這份平衡。”
蘇禾跟著他往核心區外走,聽他講巡山時的故事:“去年冬天雪下得大,我在雪地里發現一只凍僵的野兔,帶回家養了半個月才放回來;還有一次,看到村民在保護區邊緣砍樹,勸了半天才停下來。”她也跟他講自己的項目:“我想把這里的草本植物都記錄下來,做成圖鑒,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小草也是生態的一部分。”
夕陽把山林染成暖黃色時,他們終于走到了普查區的邊界。陸嶼從背包里拿出一小束曬干的蒲公英,遞給蘇禾:“這個送給你,曬干后可以泡茶。下次再迷路,就朝著有蒲公英的方向走,它們會帶你到安全的地方。”
蘇禾接過蒲公英,指尖觸到他的手心,像被陽光燙了一下。她看著陸嶼轉身走進山林的背影,突然覺得——這片原本陌生的保護區,因為這個懂自然、信真理的男人,變得像家一樣親切。就像萬物各歸其位,她也在這一刻,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棲息地”。
第二章山林里的相守,如萬物和諧
從那天起,蘇禾和陸嶼的聯系漸漸多了起來。她會在普查間隙,帶著自己做的便當去找他;他會在巡山時,特意留意她需要記錄的植物,用手機拍下來發給她。他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保護區的小路上——有時是蘇禾蹲在地上記錄植物,陸嶼在一旁幫她趕走蚊蟲;有時是陸嶼觀察動物的足跡,蘇禾幫他整理記錄冊。
有一次,蘇禾在普查時發現一片長勢異常的青草——葉子上有奇怪的斑點,還散發著淡淡的異味。她立刻拍下照片發給陸嶼,語氣里滿是焦急:“會不會是病蟲害?要是擴散開來,會影響這里的野兔和鹿群吧?”
陸嶼很快就趕了過來,他蹲下身,輕輕摘下一片葉子放在鼻尖聞了聞,又用手指捻了捻葉片上的斑點:“是真菌感染,幸好發現得早,還沒擴散。”他從背包里拿出一瓶自制的草木酵素,“這是用松針和艾草做的,能抑制真菌生長。我們一起把受感染的草清理掉,再噴上酵素。”
那天下午,他們蹲在草地上忙碌了很久。蘇禾負責清理病草,陸嶼負責噴灑酵素,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來,落在他們沾滿泥土的手上。“你看,這些健康的青草,是野兔的主要食物;野兔多了,狐貍和老鷹才有食物。”陸嶼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就像《創世記》里說的,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少了哪一環都不行。”
蘇禾看著他認真的側臉,突然覺得心跳漏了一拍。她遞給他一瓶水,輕聲說:“以前在學校里學生態平衡,總覺得是課本上的理論,直到來到這里,和你一起守護這些草木和動物,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萬物和諧’。”
陸嶼接過水,眼神溫柔:“我也是。以前一個人巡山,總覺得有些孤單。直到你來了,我才發現,守護自然這件事,有人一起分享,會更有意義。就像神造萬物,不是讓它們獨自存在,而是讓它們彼此相伴,互相滋養。”
那天傍晚,他們坐在山頂的巖石上,看著夕陽慢慢沉入地平線。遠處的村莊升起裊裊炊煙,近處的樹林里傳來鳥兒歸巢的鳴叫。陸嶼從口袋里拿出一個用樹枝做的小盒子,里面裝著一枚用樹脂包裹著蒲公英種子的吊墜:“這個送給你,就像蒲公英的種子會找到新的土地,我希望你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
蘇禾接過吊墜,眼淚突然掉了下來。她知道,這枚小小的吊墜,承載著陸嶼對她的心意,也承載著他們對這片山林的熱愛。
第三章安息日的約定,如神賜平安
隨著普查項目的推進,蘇禾對保護區的草木越來越熟悉,也和陸嶼的感情越來越深。他們會在周末一起去山下的村莊,給村民們講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也會在雨天,躲在巡護站里,一起整理植物圖鑒和動物記錄。
有一次,村里的老人邀請他們去家里吃飯。老人端出剛蒸好的玉米和紅薯,笑著說:“這些都是在保護區外種的,沒打農藥,你們嘗嘗。”蘇禾咬了一口玉米,甜絲絲的味道在口腔里散開,突然想起《創世記》里的話:“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爺爺,您知道嗎?您種的玉米和紅薯,葉子能給野兔當食物,秸稈還能給牛羊當飼料。”蘇禾笑著說,“您也是在守護這片土地的生態呢。”
老人愣了愣,隨即笑了:“原來我種莊稼,也是在幫著陸嶼保護自然啊。以后我更要好好種,不浪費土地。”
離開老人家里時,陸嶼突然說:“下周我們休息一天吧。《創世記》里說,神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我們也該停下手里的活,好好感受一下這片山林的美好。”
蘇禾點點頭。那個周末,他們沒有去普查,也沒有去巡山。陸嶼帶著蘇禾去了山頂的觀景臺,那里可以看到整個保護區的全貌。他們坐在草地上,看著太陽慢慢升起,聽著鳥兒的鳴叫,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你看,不用我們做什么,草木在生長,動物在活動,萬物都在按著神的規律運行。”陸嶼輕聲說,“有時候,安息不是偷懶,而是相信神的安排,享受他賜給我們的平安。”
蘇禾靠在他的肩膀上,閉上眼睛,感受著山林的寧靜。她想起城里的生活——每天忙著趕項目、寫報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靜下心來感受自然的美好。“陸嶼,”她輕聲說,“我想一直留在這里,和你一起守護這片山林,一起享受這樣的安息日。”
陸嶼緊緊握住她的手,聲音溫柔:“好。等你的普查項目結束,我們就一起申請長期留在保護區,把這里的草木和動物,都當成家人一樣守護。”
第四章萬物圓滿時的永恒,如神所預備
又過了一年,蘇禾的普查項目順利完成,她和陸嶼一起申請了保護區的長期工作名額,成了正式的“守護搭檔”。他們一起編寫的《南山保護區草本植物圖鑒》,被印成了小冊子,發給來保護區參觀的游客和周邊的村民;他們還在巡護站旁建了一個小小的“自然教室”,周末會有城里的孩子來這里,跟著他們認識植物、觀察動物。
有一次,一個小女孩在自然教室里,看著圖鑒上的蒲公英,好奇地問蘇禾:“蘇老師,蒲公英的種子為什么要飛走啊?它們不怕找不到家嗎?”
蘇禾笑著說:“因為它們要去新的地方,長出新的蒲公英,給野兔和其他小動物提供食物。就像《創世記》里說的,神讓萬物生生不息,就是為了讓這個世界永遠充滿生機。”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跑到陸嶼身邊,看著他手里的動物記錄冊:“陸老師,你見過紅腹錦雞嗎?它們真的像畫里這么漂亮嗎?”
“見過啊,”陸嶼拿出手機,給她看自己拍的紅腹錦雞照片,“春天的時候,雄錦雞的羽毛會變得特別鮮艷,用來吸引雌錦雞。等明年春天,我帶你們去看好不好?”
看著孩子們眼里對自然的熱愛,蘇禾和陸嶼相視一笑,眼里滿是欣慰。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這份對自然的守護,已經在孩子們心里種下了種子。
那天傍晚,自然教室的孩子們都走了,蘇禾和陸嶼坐在巡護站的門口,看著滿天的星星。陸嶼從口袋里拿出一個小盒子,打開后里面是一枚用銀和綠松石做的戒指,戒指上刻著蒲公英和紅腹錦雞的圖案:“蘇禾,從我們在蒲公英叢前相遇,到一起守護這片山林,一起給孩子們講自然的故事,我知道,你就是我想一直相伴的人。你愿意嫁給我嗎?以后,我們一起守著這片山林,一起看著草木生長、動物繁衍,一起在每個安息日,享受神賜給我們的平安與美好。”
蘇禾的眼淚突然掉了下來,她用力點頭:“我愿意。陸嶼,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在這樣一片山林里,找到愛情和歸宿。謝謝你,讓我明白,人類的繁衍,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是對神所造萬物的守護與傳承——我們會把這份守護,傳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也知道,這片山林、這些草木和動物,都是神的恩典,都值得我們用心去愛。”
陸嶼把戒指戴在她的無名指上,然后緊緊抱住她。月光灑在他們身上,星星在天空中閃耀,遠處的樹林里傳來貓頭鷹的叫聲,近處的草地上,蒲公英的種子在微風中輕輕飄蕩,仿佛在為他們祝福。
后來,蘇禾和陸嶼有了一對兒女,兒子叫陸安,女兒叫蘇息,寓意著“在神的恩典里,安然安息”。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帶著孩子去巡山,教他們認識草木、觀察動物;每個安息日,他們會一家人坐在山頂的巖石上,讀《創世記》里的故事,感受自然的美好。
孩子們漸漸長大,也成了保護區的“小小巡護員”——陸安會幫著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蘇息會跟著陸嶼觀察動物的足跡。有一次,蘇息在草地上發現一只受傷的小鳥,小心翼翼地把它帶回家,和陸安一起給它包扎傷口、喂食。看著孩子們充滿愛心的舉動,蘇禾和陸嶼相視一笑,眼里滿是欣慰。
他們知道,神造萬物,賜下安息,不僅是為了讓萬物生生不息,更是為了讓人類在守護中學會愛與傳承。就像這片山林,年年歲歲都充滿生機;他們的家,也會在神的恩典里,永遠充滿平安與喜樂,成為萬物和諧、生命延續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