摶泥之約
第一章陶土與白大褂的相遇
春分的雨帶著泥土的腥氣,落在陶藝工作室的玻璃窗上,暈開一片模糊的水痕。蘇坭正坐在輪盤前,雙手捧著一團濕潤的陶土,指尖輕輕按壓,試圖將它塑造成心中的模樣。陶土在掌心轉(zhuǎn)動,時而坍塌,時而變形,像極了她這幾年顛沛的生活——努力想要抓住些什么,卻總在無常中失去方向。
“抱歉,請問這里是‘坭語’陶藝工作室嗎?”門口傳來一個清冽的聲音,打斷了蘇坭的專注。她抬頭望去,只見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男人站在門口,手里拿著一個牛皮紙檔案袋,雨水打濕了他的發(fā)梢,卻絲毫沒影響他身上的沉靜氣質(zhì)。
“我是,請問您有什么事?”蘇坭擦了擦手上的陶土,起身問道。男人的白大褂上別著一枚胸針,是一片銀色的柳葉,下方繡著“市一院沈硯舟”幾個小字——原來他是醫(yī)生。
“我叫沈硯舟,是腫瘤科的醫(yī)生。”男人遞過檔案袋,“這是陳阿姨托我轉(zhuǎn)交給你的東西。她上周住院時說,你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學生,這些是她珍藏的陶藝手稿。”
蘇坭的心臟猛地一縮。陳阿姨是她的陶藝老師,也是教會里的前輩,前陣子查出癌癥,她去醫(yī)院探望過一次,沒想到才過了幾周,就已經(jīng)需要托人轉(zhuǎn)交東西。她顫抖著打開檔案袋,里面是一疊泛黃的手稿,每頁都畫著不同的陶藝作品,最后一頁上,還寫著一行小字:“坭坭,記得《約伯記》里的話——‘制造我如摶泥一般’,上帝摶土造人,我們摶泥造物,都是在見證他的奇妙。”
眼淚順著蘇坭的臉頰滑落,滴在手稿上,暈開了墨跡。沈硯舟沒有說話,只是從包里拿出一張紙巾遞給她,眼神里帶著恰到好處的共情,沒有過多的安慰,卻讓人覺得安心。
“謝謝。”蘇坭接過紙巾,擦干眼淚,“陳阿姨她……現(xiàn)在還好嗎?”
“情況不太樂觀,但她很平靜。”沈硯舟的聲音很輕,“她還說,如果你愿意,每周三下午可以去醫(yī)院陪她聊聊,她想看看你新做的陶藝。”
蘇坭點頭,目光重新落回輪盤上的陶土。那團濕潤的泥土在掌心溫熱,像極了陳阿姨手稿里寫的“摶泥一般”的生命。她突然覺得,這場帶著雨水的相遇,或許是上帝的安排——讓她在迷茫時,遇見一個能看懂生命重量的人。
第二章病痛與摶泥的叩問
從那天起,蘇坭每周三都會去醫(yī)院看望陳阿姨,有時會帶著自己新做的陶藝作品,有時會給她讀《圣經(jīng)》。沈硯舟偶爾會過來查房,看到她們在病房里聊陶藝、讀經(jīng)文,也會停下腳步,靜靜地聽一會兒。
這天,蘇坭帶著一個剛燒好的陶瓶去醫(yī)院。陶瓶是淡青色的,瓶身上刻著《約伯記》第十章的經(jīng)文:“你的手創(chuàng)造我,造就我的四肢百體;你還要毀滅我嗎?”陳阿姨撫摸著瓶身上的字跡,輕聲說:“坭坭,我最近總在想這句話。上帝用手造我,給我生命,給我愛,可為什么還要讓病痛來折磨我,讓我走向毀滅呢?”
蘇坭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她自己也常常在深夜里叩問——為什么善良的人會遭遇病痛?為什么努力生活的人會失去方向?就像她手中的陶土,明明精心塑造,卻還是會在燒制時出現(xiàn)裂痕。
沈硯舟恰好路過病房,聽到了她們的對話。他走進來,拿起那個陶瓶,仔細看著瓶身上的經(jīng)文,輕聲說:“陳阿姨,您看這陶瓶。蘇坭用手摶泥,給它形狀,用火燒制,給它硬度。過程中可能會有裂痕,但正是這些裂痕,讓它變得獨一無二。”他頓了頓,翻開隨身攜帶的《圣經(jīng)》,指著《約伯記》第十章的后續(xù):“您看,約伯雖然叩問上帝,卻沒有放棄信仰。上帝造我們?nèi)鐡荒啵皇菫榱俗屛覀冊诳嚯y中毀滅,是為了讓我們在試煉中更明白生命的意義——就像這陶土,經(jīng)過錘煉,才能成為器皿。”
陳阿姨看著沈硯舟,又看了看蘇坭,眼底的迷茫漸漸散去。她握住蘇坭的手,笑著說:“是啊,我怎么忘了。上帝給我生命,給我陶藝的恩賜,就算病痛來了,這些美好也不會消失。坭坭,你要記得,無論遇到什么,都要像這陶土一樣,經(jīng)得起錘煉。”
那天之后,蘇坭開始在工作室里創(chuàng)作一系列以“摶泥造人”為主題的陶藝作品。她將《約伯記》里的經(jīng)文刻在陶坯上,用不同的釉色表現(xiàn)生命的不同階段——初生的白,成長的青,衰老的褐。沈硯舟偶爾會在下班后過來,看著她在輪盤前忙碌,有時會幫她遞工具,有時會和她聊起醫(yī)院里的故事——那些在病痛中依然堅守希望的病人,那些為了生命全力以赴的醫(yī)生護士。
蘇坭漸漸發(fā)現(xiàn),沈硯舟雖然是醫(yī)生,卻有著超越職業(yè)的溫柔。他能看懂陶土里的生命,能理解經(jīng)文中的叩問,更能在她迷茫時,用平靜的話語,給她力量。就像陳阿姨說的,他是上帝派來的“見證者”,見證她在陶藝里尋找生命的意義,也見證她在時光里,慢慢靠近愛情。
第三章離別與生命的回響
初夏的一天,陳阿姨安詳?shù)仉x開了人世。彌留之際,她握著蘇坭和沈硯舟的手,輕聲說:“我要回到造物主的身邊了。坭坭,記得把我們的陶藝展辦起來,讓更多人看到‘摶泥造人’的奇妙;硯舟,謝謝你讓我明白,病痛不是毀滅,是回歸。”
陳阿姨的葬禮過后,蘇坭陷入了深深的悲傷。她把自己關(guān)在工作室里,對著滿室的陶坯發(fā)呆,輪盤上的陶土轉(zhuǎn)了又停,始終無法塑造成形。沈硯舟擔心她,每天都會過來,有時會陪她坐在輪盤前沉默,有時會給她讀《約伯記》里的經(jīng)文:“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你也眷顧保全我的心靈。”
“我總覺得,是我沒做好。”這天晚上,蘇坭終于開口,聲音帶著沙啞,“如果我能早點舉辦陶藝展,如果我能多陪她聊聊,或許她就不會有遺憾了。”
沈硯舟坐在她身邊,拿起一塊陶土,放在掌心輕輕揉捏:“蘇坭,你看這陶土。我們能決定它的形狀,卻不能決定它燒制后的模樣。就像人的生命,上帝給我們時間,給我們能力,卻不能避免離別。但離別不是結(jié)束,是另一種開始——陳阿姨的愛,她的信仰,會通過你的陶藝,通過我們,傳遞下去。”
他將揉好的陶土放在輪盤上,轉(zhuǎn)動輪盤,指尖輕輕按壓:“你不是說,上帝摶土造人,我們摶泥造物嗎?那我們就把陳阿姨的心愿,刻在陶土上,讓更多人看到,生命就算短暫,也能留下永恒的回響。”
蘇坭看著沈硯舟專注的側(cè)臉,看著他手中漸漸成形的陶坯,心里的悲傷慢慢散去。她伸出手,握住沈硯舟的手,一起按壓陶土。兩人的指尖在陶土上相觸,溫熱的觸感順著指尖蔓延到心底,像是有什么東西,在這一刻悄然生根。
接下來的幾個月,蘇坭和沈硯舟一起籌備陶藝展。他們將陳阿姨的手稿整理成冊,將蘇坭創(chuàng)作的“摶泥造人”系列作品一一陳列,還在展廳的中央,設(shè)置了一個小小的禱告區(qū),放著一本翻開的《圣經(jīng)》,書頁停留在《約伯記》第十章。
開展那天,來了很多人——教會的弟兄姊妹,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還有許多喜歡陶藝的人。大家看著那些刻著經(jīng)文的陶作品,聽著蘇坭講述陳阿姨的故事,很多人都紅了眼眶。有個小姑娘拉著蘇坭的手說:“姐姐,我以前總害怕離別,但看了這些陶藝,我好像不怕了。原來生命就像陶土,就算碎了,也能被上帝重新塑造。”
蘇坭看向身邊的沈硯舟,他正對著一個老人講解陶瓶上的經(jīng)文,眼神溫柔而堅定。她突然明白,這場陶藝展,不只是為了紀念陳阿姨,更是為了見證生命的意義——上帝摶土造人,賜下生命與慈愛,而人類繁衍的意義,就是將這份愛與信仰,傳遞下去,讓生命的回響,永遠不會消失。
第四章繁衍與摶泥的永恒之約
一年后的深秋,蘇坭和沈硯舟在陶藝工作室舉行了婚禮。沒有盛大的排場,只有親友的祝福和滿室的陶香。沈硯舟穿著一身淺灰色的西裝,手里拿著一個小小的陶制戒指盒,里面放著兩枚用陶土燒制的戒指,戒指上刻著彼此的名字,還有一行小小的經(jīng)文:“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
“蘇坭,”沈硯舟單膝跪地,眼神里滿是溫柔,“第一次見你時,你在輪盤前摶泥,專注得像在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后來我才知道,你不僅在創(chuàng)造陶藝,更在尋找生命的意義。《約伯記》說‘制造我如摶泥一般’,上帝用手造我們,讓我們相遇,讓我們在苦難中彼此扶持,在愛中彼此守護。”
他打開戒指盒,取出一枚戒指,輕輕戴在蘇坭的手上:“我想和你一起,繼續(xù)摶泥造物,繼續(xù)傳遞愛與信仰。我們會有孩子,會教他們認識上帝的創(chuàng)造,教他們用雙手塑造美好,教他們無論遇到什么,都記得‘你將生命和慈愛賜給我’。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xù),是讓這份由上帝親手摶造的愛,一代又一代,永遠傳承下去。”
蘇坭看著手上的陶戒指,淚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她伸出手,為沈硯舟戴上另一枚戒指,輕聲說:“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輪盤前摶泥,在病床前守護,在星空下祈禱。我們的孩子會知道,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因為上帝的愛相遇,是因為‘摶泥造人’的奇妙,才擁有了這個家。”
婚后的日子里,蘇坭和沈硯舟依然保持著對陶藝的熱愛。他們在工作室里開辟了一個小小的角落,專門用來教孩子們做陶藝。每個周末,都會有幾個孩子圍在輪盤前,跟著蘇坭學習摶泥,跟著沈硯舟讀《約伯記》里的經(jīng)文。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取名叫沈坭安——“坭”是蘇坭的陶藝,“安”是上帝的平安。小坭安剛學會走路,就喜歡跟著蘇坭在輪盤前玩陶土,小手沾滿泥土,卻笑得格外開心。有一次,他拿著自己捏的歪歪扭扭的陶土,舉到沈硯舟面前說:“爸爸,你看!我也在摶泥造人,像上帝一樣!”
沈硯舟抱起兒子,蘇坭靠在他的身邊,一家三口看著輪盤上的陶土,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落在他們身上,落在滿室的陶作品上,溫暖而明亮。
蘇坭看著丈夫和兒子的身影,想起陳阿姨的手稿,想起陶藝展上的感動,想起《約伯記》里的經(jīng)文。她知道,上帝用手摶土造人,賜下生命與慈愛,而她和沈硯舟,會帶著這份恩典,帶著“摶泥之約”,將愛與信仰傳遞給孩子,傳遞給更多的人。
就像那團在掌心轉(zhuǎn)動的陶土,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份由上帝親手締造的愛與傳承,都會像陶藝一樣,歷經(jīng)錘煉,愈發(fā)堅固,成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