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約
第一章古籍與白大褂的相遇
深秋的風帶著涼意,卷著銀杏葉落在市圖書館的石階上。蘇硯抱著一摞剛整理好的古籍,快步走進“古籍修復室”,指尖還殘留著宣紙特有的細膩觸感。她剛接手一批民國時期的宗教典籍,其中一本《約伯記》手抄本的封皮已經破損,紙頁邊緣泛著脆黃,像是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抱歉,請問這里是古籍修復室嗎?我是市一院的醫生,叫陸時衍,想來查閱一本關于‘生命起源’的舊醫書。”門口傳來一個清冽的聲音,打斷了蘇硯的專注。她抬頭望去,只見一個穿著白大褂的男人站在門口,手里拿著一個牛皮紙檔案袋,鏡片后的眼睛像深秋的湖水,沉靜又清澈。
“我是蘇硯,這里的古籍修復師。”蘇硯放下手中的工具,指了指旁邊的書架,“關于‘生命起源’的醫書在那邊,不過大多是明清時期的刻本,可能需要慢慢找。”她注意到男人白大褂的口袋里,露出一本小小的《圣經》,書角已經有些磨損,顯然是常被翻閱的樣子。
陸時衍走到書架前,目光掃過一排排古籍,突然停在蘇硯手邊的《約伯記》手抄本上。“你也研究《圣經》?”他指著手抄本上的字跡,“這上面的‘神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是《約伯記》第三十三章的句子吧?”
蘇硯有些驚訝,隨即露出一抹淺笑:“沒想到陸醫生也熟悉經文。我外婆是牧師,小時候她總給我讀《約伯記》,說‘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讓我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上帝親手所造。”
陸時衍的眼神柔和下來,從口袋里拿出那本小《圣經》,翻開其中一頁,上面用鉛筆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筆記:“我在兒科工作,經常會遇到患病的孩子。有時候看著他們承受病痛,我會想起‘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過于貧窮的’,提醒自己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無論他們的出身如何。”
那天下午,蘇硯和陸時衍一起在修復室里翻閱古籍。蘇硯教他辨別古籍的版本,陸時衍給她講兒科病房里的故事——那些在病痛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孩子,那些為了孩子全力以赴的父母。夕陽透過窗戶,落在他們身上,落在攤開的古籍和《圣經》上,構成一幅寧靜而溫暖的畫面。
離開時,陸時衍遞給蘇硯一張名片:“如果修復古籍時遇到關于‘生命’的經文困惑,或者想了解醫書中的內容,都可以聯系我。”蘇硯接過名片,指尖傳來卡片的涼意,還有男人殘留的溫度。她看著陸時衍離開的背影,心里突然泛起一陣莫名的悸動——或許,這場與古籍和經文相關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讓她在探尋智慧的路上,遇見一個同樣珍視生命與平等的人。
第二章病痛與智慧的叩問
接下來的日子里,陸時衍成了古籍修復室的常客。他有時會來查閱醫書,有時會帶著兒科病房的孩子畫的畫,和蘇硯一起分享;蘇硯則會將修復過程中遇到的宗教典籍里的疑問,講給陸時衍聽,兩人在古籍與經文的碰撞中,對“生命”與“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天,蘇硯在修復那本《約伯記》手抄本時,發現其中一頁夾著一張泛黃的字條,上面寫著:“為何有的孩子生來健康,有的卻要承受病痛?難道上帝的創造,也有偏愛嗎?”字跡潦草,看得出來寫字人當時的困惑與痛苦。
蘇硯拿著字條,陷入了沉思。她想起外婆曾說過,上帝的智慧遠超人類的理解,但她還是忍不住叩問:如果生命都是上帝親手所造,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苦難?
“又在想什么難題?”陸時衍的聲音突然響起,他手里拿著兩杯熱咖啡,遞給蘇硯一杯,“剛從醫院過來,順便給你帶了一杯。”
蘇硯接過咖啡,將字條遞給陸時衍:“你看這個,寫字條的人,大概也和我一樣,在困惑上帝的創造為何有差異。”
陸時衍讀完字條,沉默了片刻,然后從口袋里拿出手機,翻開一張照片——照片里是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小男孩,手里拿著一幅畫,畫的是一片星空,星星上都畫著笑臉。“這是小遠,我們科室的病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他剛住院時很自卑,總說‘上帝不喜歡我,才讓我生病’。”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后來我給他讀《約伯記》里的‘云彩如何浮于空中,那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你知道嗎’,告訴他,上帝的作為就像云彩的流動,我們看不到背后的原因,卻能感受到它的奇妙。小遠慢慢開朗起來,還說要把星空畫下來,送給其他患病的小朋友,讓他們知道,上帝的愛沒有偏愛。”
蘇硯看著照片里小男孩的笑臉,心里的困惑漸漸散去。她想起《約伯記》第二十八章的“那時他看見智慧,而且述說;他堅定,并且查究”,或許,人類的智慧就是在不斷的叩問與查究中變得堅定,而上帝的智慧,就藏在那些看似不公的境遇里,等著我們去發現愛的真相。
“我想把小遠的故事,寫在字條的背面。”蘇硯拿起筆,眼神堅定,“讓以后看到這本手抄本的人知道,上帝的創造沒有偏愛,每一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意義,苦難不是懲罰,是讓我們在查究中,看見更美的智慧。”
陸時衍看著蘇硯認真的側臉,眼底露出一抹溫柔的笑意。他知道,蘇硯不僅在修復古籍,更在修復人們對生命的困惑;而他,也在與蘇硯的相處中,對“生命平等”與“上帝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或許就是上帝讓他們相遇的意義。
第三章平等與智慧的回響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生命平等”的意義,蘇硯和陸時衍一起策劃了一場“古籍與生命”的公益展。蘇硯負責整理古籍中的生命相關經文,將《約伯記》里的“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神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等句子,用書法的形式展現在宣紙上;陸時衍則負責收集兒科病房里孩子們的畫作,將那些充滿希望的星空、花朵、笑臉,與經文書法并列展出,讓人們在古籍的智慧與孩子的純真中,感受生命的平等與美好。
開展那天,展廳里擠滿了人——有古籍愛好者,有醫院的醫生護士,有教會的弟兄姊妹,還有許多帶著孩子來的家長。大家看著墻上的經文書法和孩子的畫作,聽著蘇硯和陸時衍講述古籍背后的故事、病房里的感動,很多人都紅了眼眶。
一個帶著患有自閉癥孩子的母親,站在“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過于貧窮的”書法前,淚水止不住地流:“以前我總覺得老天不公,為什么我的孩子要承受這些。今天看到這些,我才明白,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都是上帝的寶貝,都值得被愛。”
陸時衍走到她身邊,輕聲說:“每個孩子都是上帝親手所造,都有獨特的價值。就像小遠,他雖然患有心臟病,卻用畫作溫暖了很多人。你的孩子,也一定有屬于他的光芒,等著被發現。”
蘇硯看著這一幕,心里充滿了感動。她想起修復那本《約伯記》手抄本時的困惑,想起陸時衍講的小遠的故事,突然明白,“那時他看見智慧,而且述說”的真正含義——智慧不是憑空而來,是在經歷苦難、見證美好后,從心底生出的對上帝的信靠;而述說智慧,就是將這份信靠傳遞出去,讓更多人感受到生命的平等與愛的美好。
展覽過半時,小遠坐著輪椅來到展廳。他看到自己的畫作掛在墻上,旁邊是“云彩如何浮于空中,那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你知道嗎”的經文,開心得手舞足蹈:“蘇硯姐姐,陸醫生哥哥,你們看!我的畫和上帝的話在一起,好漂亮!”
蘇硯蹲下身,握住小遠的手:“是呀,因為你的畫里,藏著和上帝智慧一樣美好的東西——對生命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
陸時衍看著小遠的笑臉,又看了看身邊的蘇硯,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強烈的情感。他知道,這場展覽不只是為了傳遞智慧,更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愛;而蘇硯,就是他這場見證中,最重要的同行者——他們一起在古籍中探尋智慧,一起在病房里守護生命,一起在愛中靠近彼此。
第四章繁衍與永恒的智慧之約
一年后的初夏,蘇硯和陸時衍在教堂舉行了婚禮。教堂的墻壁上掛著他們在公益展上的書法作品和孩子的畫作,陽光透過彩色的玻璃窗,落在新人身上,像是上帝賜予的祝福。蘇硯穿著潔白的婚紗,手里捧著一束白色的鈴蘭,象征著純潔與智慧;陸時衍穿著筆挺的西裝,手里拿著那本修復好的《約伯記》手抄本,封面重新裝裱過,卻保留了原來的字跡,像是在訴說著他們相遇的故事。
“蘇硯,”陸時衍握著蘇硯的手,聲音溫柔而堅定,“第一次見你時,你在修復古籍,專注得像在守護一份珍貴的寶藏。后來我才知道,你守護的不僅是古籍,更是古籍里的智慧,是對生命的敬畏。《約伯記》說‘神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上帝用靈造我們,讓我們在古籍中相遇,在病房里相守,這是他給我們最美的智慧。”
他翻開《約伯記》手抄本,指著“造我在腹中的,不也是造他嗎”的句子,繼續說道:“我想和你一起,繼續守護生命,繼續傳遞智慧。我們會有孩子,會教他們讀《約伯記》,教他們修復古籍,教他們平等地對待每一個生命——無論對方是王子還是貧窮的人,無論對方健康還是患病,因為都是上帝手所造。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是讓這份由上帝賜下的智慧與愛,一代又一代,永遠傳承下去。”
蘇硯看著陸時衍真摯的眼睛,淚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她伸出手,輕輕撫摸著手抄本的封面,輕聲說:“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古籍中探尋更多智慧,在病房里守護更多生命,在歲月里傳遞更多愛。我們的孩子會知道,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因為上帝的智慧相遇,是因為對生命的敬畏相守;他們也會成為智慧的傳遞者,讓‘他待王子不徇情面,也不看重富足的過于貧窮的’這句話,永遠刻在心里。”
婚后的日子里,蘇硯和陸時衍依然保持著對古籍和生命的熱愛。他們在自家的書房里開辟了一個小小的“智慧角”,放著修復好的古籍和《圣經》,還有兒科病房孩子們的畫作。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帶著孩子來這里,讀《約伯記》里的經文,教孩子辨別古籍的紙張,給孩子講小遠的故事,讓孩子從小就明白,生命是平等的,智慧是需要傳遞的。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男孩叫陸知硯,女孩叫陸知衍——“知硯”是傳承蘇硯的古籍智慧,“知衍”是延續陸時衍的生命守護。小知硯剛學會寫字,就喜歡跟著蘇硯在宣紙上臨摹《約伯記》的經文;小知衍則常常跟著陸時衍去醫院,給患病的孩子講故事,像小遠當年一樣,用純真溫暖別人。
有一天,小知衍指著“云彩如何浮于空中,那知識全備者奇妙的作為,你知道嗎”的經文,對蘇硯說:“媽媽,上帝的作為真的很奇妙對不對?就像小遠哥哥,雖然生病,卻能畫出那么美的畫。”
蘇硯抱起女兒,陸時衍摟住他們,一家人看著書房里的古籍和畫作,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落在他們身上,落在《約伯記》手抄本上,溫暖而明亮。
蘇硯知道,上帝賜下智慧,讓他們在古籍中相遇,在愛中相守;而他們,會帶著這份智慧,將生命平等的真理、愛的信仰,傳遞給孩子,傳遞給更多的人。就像那本修復好的《約伯記》手抄本,歷經歲月滄桑,卻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這份由上帝見證的智慧之約,也會永遠延續,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