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之約
第一章海圖與老船錨的相遇
盛夏的海風裹著咸濕的熱浪,拍在“歸航”舊物館的木質窗欞上,將墻面上那幅泛黃的《鄭和航海圖》吹得輕輕顫動。蘇望蹲在展柜前,指尖拂過柜中那枚銹跡斑斑的老船錨,錨鏈上還纏著幾縷干枯的海藻,像是剛從深海打撈上來,帶著歲月的厚重與大海的氣息。
“請問,這里收航海相關的舊物嗎?”一個清冽的聲音從門口傳來,打斷了蘇望的專注。她抬頭望去,只見男人站在逆光里,白色襯衫的袖口卷至小臂,露出腕間一塊磨損的航海表,手里捧著一個深棕色的皮質盒子,盒蓋上燙金的“海疆日志”四個字雖有些褪色,卻依舊透著莊重。
“我是蘇望,這里的館長。”蘇望起身,指了指旁邊的長桌,“您先坐,我看看是什么物件。”男人將盒子放在桌上,打開的瞬間,蘇望的目光便被吸引——里面是一本民國時期的海疆測繪日志,扉頁上用鋼筆寫著《詩篇》里的句子:“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字跡蒼勁,與《鄭和航海圖》上的批注風格竟有幾分相似。
“我叫陸時衍,海洋地質研究員。”男人的聲音帶著海風的澄澈,“這是我祖父的日志,他曾是民國海疆測繪隊的隊員,臨終前說,這本日志要交給‘能看懂滄海之約’的人。我在檔案里查到,你研究古代航海與宗教典籍,或許……”
蘇望接過日志,指尖觸到粗糙的紙頁,突然想起外婆生前常念的《詩篇》:“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她翻開日志,第一頁的測繪圖上,用紅筆標注著“海水如壘,深洋如庫”,恰好對應《詩篇》第三十三章的句子。
“我外婆曾是漁村的牧師,”蘇望輕聲說,“她常說,大海看似洶涌,卻永遠在上帝的定限里——就像你祖父日志里寫的‘海水如壘’,上帝把深海收藏在‘庫房’,才讓船只得以航行。”
陸時衍的眼底閃過一絲驚喜,隨即露出溫柔的笑意:“祖父的日志里,還記載了1946年測繪南海諸島時的奇遇。那天遇到臺風,巨浪差點掀翻測繪船,可就在危急時刻,海面突然平靜下來,他看到遠處的海平面上,云層像是被無形的手堆疊成‘壘’,護住了他們的船。祖父說,那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大能。”
海風穿過窗欞,帶著遠處漁船的鳴笛。蘇望握著日志,看著陸時衍眼中的光芒,突然覺得,這場與海圖、船錨相關的相遇,是上帝的安排——讓她在守護“歸航”記憶的舊物館里,遇見一個能看懂滄海定限與造物主大能的人。
第二章巨浪與定限的叩問
接下來的日子里,陸時衍成了“歸航”舊物館的常客。他帶來祖父的測繪工具,與蘇望一起整理日志里的資料,從《詩篇》“他聚集海水如壘”的描述,到日志里臺風中“云層成壘”的奇遇,每一次探討,都讓他們對“滄海定限”與“造物主大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天,蘇望在整理一批漁民捐贈的舊漁具時,發現了一本褪色的漁歌集。集子里夾著一張字條,是一位老漁民的手跡:“我打了一輩子魚,見過太多巨浪吞船的慘事。《詩篇》說‘他用力量安定諸山’,可為什么不安定大海?若上帝真能定限海水,為什么還要讓漁民承受風浪之苦?”
“又在為舊物里的疑問煩惱?”陸時衍的聲音突然響起,他手里拿著兩杯冰鎮的椰子水,將其中一杯遞給蘇望,“剛從實驗室過來,帶了最新的南海海底地形數據,你看這海溝與海脊的分布,就像上帝親手劃定的界限,千年不變。”
蘇望接過椰子水,將字條遞給他:“你看這位老漁民的困惑,我也常有同感。《詩篇》說‘他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可若上帝留意我們的作為,為什么還要讓我們經歷苦難?”
陸時衍讀完字條,沉默了片刻,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處的海岸線。盛夏的陽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幾艘漁船正緩緩歸航,像是在遵循著某種無形的指引。“我去年在南海科考時,遇到過一位老船長。”他的聲音帶著回憶的溫度,“他告訴我,大海的定限,不是讓它永遠平靜,是讓它有‘度’——風浪會來,卻不會無休無止;危險會有,卻總有歸航的方向。”
他轉頭看向蘇望,眼底帶著堅定的溫柔:“就像你外婆說的,上帝定限海水,不是消除風浪,是守護‘歸航’。那位老漁民的困惑,其實藏著答案——正因為大海有定限,漁民才能在風浪后平安回家;正因為上帝留意我們的作為,他才會在苦難中給我們‘堅持’的力量。《詩篇》里的‘安定諸山’,不只是安定山川,更是安定我們的心,讓我們在風浪中知道,他的定限永遠都在。”
蘇望看著陸時衍專注的側臉,看著他手中的海底地形數據,心里的困惑漸漸散去。她想起漁歌集里的滄桑,想起日志里臺風中的平安,突然明白,“定限”不是消除苦難,是劃定希望;“大能”不是掌控一切,是守護歸航——而上帝讓她遇見陸時衍,就是為了讓她在叩問中,看清這份“守護”的意義。
第三章滄海與定限的見證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滄海定限”與“造物主大能”的意義,蘇望和陸時衍一起策劃了一場“海疆記憶與經文”公益展。蘇望負責整理航海舊物與經文書法,將《詩篇》“他把地建立在海上”“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等句子,用毛筆寫在灑金宣紙上;陸時衍則負責展示海底地形模型、祖父的測繪日志,還有那枚老船錨,讓人們在實物與經文的碰撞中,感受上帝的奇妙定限。
開展那天,展廳里擠滿了人——有退休的漁民,有海洋專業的學生,有帶著孩子的家長,還有不少航海愛好者。大家圍著老船錨駐足,聽蘇望講述它背后的歸航故事;看著海底地形模型驚嘆,聽陸時衍講解“海水如壘”的科學印證。
一個穿著漁服的中年男人,站在“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的書法前,紅了眼眶:“我去年出海時遇到臺風,船差點翻了,就在我以為要完了的時候,風浪突然小了,還遇到了救援隊。以前我總覺得上帝不管我們漁民,今天看到這些,才知道他一直都在——大海有定限,他的守護也有定限,永遠不會缺席。”
蘇望走到他身邊,輕聲說:“我外婆常說,漁民的每一次歸航,都是上帝的見證。《詩篇》說‘他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他知道你在風浪中的恐懼,也知道你對家的牽掛,所以他定限風浪,讓你平安回來。”
陸時衍拿著祖父的日志走過來,翻開“臺風奇遇”那一頁:“你看我祖父的記錄,七十多年前的臺風里,他們也是靠著這份‘定限’平安脫險。上帝的大能,從來不是偶爾的奇跡,是永遠的信實——他定立的界限,永遠護佑著歸航的人。”
中年男人點點頭,緊緊握住日志的邊緣,像是握住了一份久違的安心。蘇望看著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身邊的陸時衍,心里充滿了感動。她知道,這場展覽不只是為了展示航海舊物與經文,更是為了見證一個真理——上帝定限滄海,是為了守護歸航;他賜下大能,是為了讓人類在風浪中,看見他永不改變的信實。
展覽過半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來到展柜前,盯著那本海疆日志久久不愿離開。她轉頭對陸時衍說:“這是我丈夫的字跡!當年他去測繪南海,我就在家等他歸航,他寫信給我說‘上帝定限海水,我定歸航于你’,沒想到今天還能看到他的日志……”
陸時衍握住老婦人的手,眼眶濕潤:“奶奶,祖父的日志里,每一頁都寫著對家的牽掛。他說,正是這份牽掛,讓他在風浪中更相信上帝的定限——因為他知道,有人在等他歸航。”
老婦人的淚水落在日志上,卻帶著幸福的笑意。蘇望看著這一幕,突然明白,“滄海之約”從來不是抽象的經文,是每一次歸航的平安,是每一份牽掛的相守,是上帝用大能定限滄海,也用愛定限人心的見證。
第四章繁衍與永恒的滄海之約
一年后的深秋,蘇望和陸時衍在“歸航”舊物館的庭院里舉行了婚禮。庭院里擺滿了白色的浪花狀裝飾,墻上掛著他們展覽時的經文書法與航海舊物照片,遠處的海面上,幾艘漁船正披著夕陽歸航,像是在為他們的婚禮祝福。蘇望穿著潔白的婚紗,手里捧著一束用白色海芋和滿天星組成的花束,象征著滄海的純凈與歸航的希望;陸時衍穿著筆挺的深藍色西裝,手里拿著祖父的海疆日志和那枚老船錨,日志的扉頁上,多了一行他們共同寫下的字:“滄海有定限,愛與歸航無定限。”
“蘇望,”陸時衍握著蘇望的手,聲音溫柔而堅定,“第一次見你時,你在展柜前擦拭老船錨,眼里的光,比海面的星光還明亮。后來我才知道,那是你對歸航的守護,對滄海定限的信靠。《詩篇》說‘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他口中的氣而成’,上帝用命造諸天,用氣成萬象,也用愛讓我們相遇——在舊物館的海圖前,在經文的見證里,在對滄海定限的信靠中。”
他舉起祖父的日志,讓在場的親友都能看到扉頁上的字句:“這本日志見證了祖父的歸航,也見證了我們的相遇。上帝定限滄海,是為了讓船只歸航;他定限我們的相遇,是為了讓愛傳承。我想和你一起,繼續守護‘歸航’的記憶,繼續傳揚滄海定限的真理;我們會有孩子,教他們認識大海的定限,教他們讀《詩篇》的大能,教他們明白‘他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是讓這份對滄海定限的信靠、對歸航之愛的堅守,一代又一代,永遠傳承下去。”
蘇望看著陸時衍真摯的眼睛,淚水不自覺地流了下來。她伸出手,輕輕撫摸著老船錨的銹跡,輕聲說:“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舊物館里守護每一份歸航的記憶,在海邊見證每一次風浪后的平安,在歲月里傳遞每一句經文的真理。我們的孩子會知道,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在滄海定限的見證下相遇,是在歸航之愛的守護中相守;他們也會成為‘滄海之約’的傳承者,讓‘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的信實,永遠留在人間,留在每一次歸航的航跡里。”
婚后的日子里,蘇望和陸時衍依然保持著對航海舊物與經文的熱愛。他們在舊物館里開辟了一個“小小航海家”角落,放著縮小版的海圖、船模和兒童版《詩篇》,還有陸時衍制作的簡易海底地形模型;每個周末,他們都會在這里舉辦“航海故事會”,教孩子們辨認航標,讀《詩篇》里關于滄海的句子,告訴他們“上帝定限大海,不是讓它成為恐懼,是讓它成為見證——見證他的大能,也見證我們歸航的平安”。
幾年后,他們有了一對可愛的兒女,男孩叫陸歸望,女孩叫陸海約——“歸望”是紀念對歸航的守望,“海約”是傳承與滄海的約定。小歸望剛學會走路,就喜歡跟著陸時衍在庭院里擺弄船模,嘴里還念叨著“他聚集海水如壘”;小海約則常常抱著蘇望的兒童版《詩篇》,在“小小航海家”角落給其他小朋友讀故事,說要“讓每個小朋友都知道,大海里有上帝的定限”。
有一天,小海約指著《詩篇》里“他用力量安定諸山”的句子,對蘇望說:“媽媽,上帝安定了諸山,也安定了大海對不對?就像爸爸說的,這樣漁船才能平安回家,我們才能等爸爸從實驗室回來。”
蘇望抱起女兒,陸時衍摟住他們,一家人站在舊物館的窗前,望著遠處歸航的漁船。深秋的海風帶著涼意,卻吹不散他們心中的溫暖。蘇望知道,上帝定限滄海,是為了守護每一次歸航;他賜下永恒的約,是為了讓愛代代相傳。而她和陸時衍,會帶著這份“滄海之約”,將對上帝大能的信靠、對歸航之愛的堅守,傳遞給孩子,傳遞給更多的人,讓這份由造物主見證的永恒約定,如同滄海般,永遠壯闊,永遠信實,直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