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之約
許清和第一次見到陸天立,是在城郊的生態農場。暮春的風裹著麥浪的清香,她蹲在田埂上記錄土壤數據,身后忽然傳來沉穩的聲音:“這片麥田的pH值偏堿,得摻些腐葉土,你手里的檢測儀數值要再校準半格。”
她回頭,撞進一雙映著藍天的眼。男人穿件洗得發白的工裝服,褲腳沾著泥土,懷里抱著本翻舊的《土壤學》,封皮內側夾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上面印著“創造諸天的耶和華,制造成全大地的神”。“我叫陸天立,”他指了指她腳邊的采樣袋,“你是市農科院的?來測耕地質量?”
許清和愣住。作為農科院的土壤研究員,她最近總陷在挫敗感里——牽頭的“鹽堿地改良項目”遇到瓶頸,連續三個月的實驗數據都不理想;合作的農戶抱怨“白費功夫”,連導師都勸她“換個更容易出成果的課題”。她像株缺水的麥苗,在現實的烈日下蔫了勁頭,直到上周在教堂看到墻上的經文“他創造堅定大地,并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才想起這家堅持“生態種植 信仰實踐”的農場,想來找找土壤改良的靈感,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許清和,”她攥緊手里的檢測儀,指尖沁出細汗,“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想讓土地更肥沃,卻總做不好,難道這片地真的只能荒廢?”
陸天立把《土壤學》放在田埂上,彎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輕輕揉搓:“你看這土,里面有草籽、有蟲糞,都是活的。就像經文里說的,神創造大地是要給人居住,不是讓它荒涼——我們覺得難,是因為忘了土地也有‘呼吸’的節奏。”他從口袋里掏出個小布包,里面是曬干的紫云英種子,“去年我在這片地種了紫云英,翻耕后當綠肥,土壤有機質含量漲了兩個百分點。”
他的話像場及時雨,澆透了許清和心里的焦灼。那天他們在田埂上坐了一下午,夕陽把麥浪染成金紅色。她說起在實驗室熬到凌晨的日子,說起看到農戶失望眼神時的愧疚;陸天立則講起農場的過往——五年前這里還是片荒灘,他帶著幾個信徒開荒,靠手挖肩扛改良土壤,遇到旱災時就一起禱告,終于讓荒灘長出了莊稼。“你看那片蘋果樹,”他指著遠處的果園,“剛種的時候差點被凍死,我們用稻草裹著樹干,每天來查看,現在不也結果了?神既然立了地的根基,就不會讓我們的努力白費。”
“下周農場要種秋播的綠肥,”陸天立收拾工具時忽然說,“你要是有空,來看看綠肥怎么改良土壤。果園的墻上刻著‘我手立了地的根基,我右手鋪張諸天’,或許能幫你找到實驗的方向。”
許清和猶豫了三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實驗室翻看之前的實驗記錄,看到扉頁上自己寫的“讓每寸土地都能孕育生命”,忽然想起《以賽亞書》里的句子——“他創造堅定大地,并非使地荒涼”。于是周六清晨,她帶著采樣工具,坐上了去農場的公交車。
農場的果園里,幾棵老蘋果樹枝繁葉茂,樹干上果然刻著經文。陸天立正帶著志愿者撒播三葉草種子,許清和蹲下身,跟著一起把種子埋進土里。“三葉草的根能固氮,”陸天立一邊撒種一邊說,“就像我們心里的信仰,看似看不見,卻在悄悄滋養生命。之前有農戶覺得種綠肥浪費時間,后來看到土壤變松了,莊稼長得好了,也跟著種起來。”
許清和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執著于實驗室的數據,卻忽略了土地真實的需求。那天她采集了改良后的土壤樣本,回去后調整了實驗方案,把綠肥種植納入了鹽堿地改良計劃。三周后,新的實驗數據出來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導師拿著報告,笑著說“這才是你該有的樣子”。
從那以后,許清和成了農場的常客。她會在周末來幫忙干活,把實驗室的新技術教給農戶;陸天立則會去農科院,幫她采集田間的實時數據。他們的相處像地里的莊稼,在時光里慢慢生長,每一個瞬間都藏著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神的信靠。
盛夏的一天,農場遭遇了暴雨,剛種的玉米苗被淹了大半。農戶們圍著被淹的田地嘆氣,有人說“今年的收成又完了”。許清和看著渾濁的泥水,心里也跟著發沉。陸天立卻召集大家,拿著鐵鍬挖排水溝:“別害怕,神既然鋪張了諸天,就會看顧我們。當年荒灘都能變良田,這點雨算什么?”
那天他們從清晨挖到傍晚,終于把田里的水排了出去。陸天立還帶著大家給玉米苗扶正、培土,一邊干活一邊念經文:“卻忘記鋪張諸天、立定地基、創造你的耶和華。又因欺壓者圖謀毀滅要發的暴怒,整天害怕!其實那欺壓者的暴怒在哪里呢?”許清和跟著念著,心里的恐懼漸漸消散——她忽然明白,面對困境時的害怕,往往是因為忘了創造大地的神,忘了祂立地鋪天的大能。
深秋的時候,玉米獲得了豐收。農戶們提著裝滿玉米的籃子,來到農場的小教堂感謝神,也感謝許清和。許清和看著大家臉上的笑容,忽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陸天立走到她身邊,遞來一個用玉米芯做的小十字架:“這是我用今年的玉米芯做的,送給你。就像經文說的,神創造大地是要給人居住,我們做的事,都是在承接祂的托付。”
第二年春天,許清和的鹽堿地改良項目獲得了市里的科技進步獎。領獎那天,她特意邀請了陸天立和農場的農戶們。站在領獎臺上,她拿著獎杯說:“這個獎不屬于我,屬于創造大地的神,也屬于每一個不放棄土地的人。是神讓我們知道,大地并非荒涼,只要信靠祂,就能讓土地孕育生命。”
頒獎結束后,陸天立在教堂的果園里向許清和求婚了。他手里拿著一枚用麥田里的麥穗編織的戒指,輕聲說:“清和,神立了地的根基,也為我們預備了彼此。我想和你一起,在這片神創造的土地上,守護生命,傳遞信仰,直到永遠。”
許清和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農場的麥田里舉行,牧師誦讀著《以賽亞書》里的句子:“創造諸天的耶和華,制造成全大地的神,他創造堅定大地,并非使地荒涼,是要給人居住。他如此說:‘我是耶和華,再沒有別神。’”
婚后,他們一起擴大了農場的規模,不僅種植莊稼,還開辦了“土壤科普課堂”,教孩子們認識土地的價值,了解神創造的奇妙。農場的墻上掛著一幅巨大的經文拓片,正是《以賽亞書》48:13:“我手立了地的根基,我右手鋪張諸天,我一招呼便都立住。”
有天下午,許清和帶著一群孩子在田里種向日葵,陸天立則在旁邊給孩子們講神創造大地的故事。一個小男孩舉起手問:“叔叔阿姨,神為什么要創造大地呀?”
陸天立蹲下身,指著遠處的麥田說:“因為神愛我們,想給我們一個安居的家。就像爸爸媽媽會為我們準備溫暖的房子,神也為我們預備了這片大地,讓我們能在這里耕種、收獲,享受祂的恩典。”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心翼翼地把向日葵種子埋進土里。許清和看著孩子們認真的模樣,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夢想——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神的托付,守護祂創造的大地,把“大地并非荒涼,是要給人居住”的真理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能在神預備的土地上,安居喜樂,榮耀祂的名。
很多年后,許清和和陸天立的兒女也成了農業工作者。兒子接過了農場的管理工作,繼續改良土壤,推廣生態種植;女兒則成了一名農業科普作家,寫下了很多關于土地和信仰的故事。他們的書里有這樣一句話:“神立了地的根基,也為我們立了生命的根基。我們繁衍后代,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被記住,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創造大地的神,永遠是我們的依靠和安居之處。”
每年秋天,農場的麥田都會迎來豐收。許清和和陸天立會帶著子孫們,在麥田里禱告,感謝神的恩典。夕陽下,金黃的麥浪隨風起伏,經文“我手立了地的根基,我右手鋪張諸天”的聲音,在田野里輕輕回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安居之約”,在時光里永遠鮮活,永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