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之證
陳慕海第一次見到許望舒,是在海濱小城的福音書店。初夏的海風裹著咸濕的氣息,吹得玻璃窗輕輕作響,她蹲在書架前翻找一本《使徒行傳注釋》,指尖剛觸到“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這句經文,身后就傳來溫潤如潮水的聲音:“這本是1983年的修訂版,注釋偏學術,如果你想找結合生活見證的版本,在最里面的‘生命見證’區。”
她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星光的眼。男人穿件淺藍色亞麻襯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串著的檀木珠串,懷里抱著幾本神學著作,封面上印著極小的“永生神”字樣。“我叫許望舒,”他指了指她手里的書,“你也在找關于‘造物見證’的經文?看你反復停在使徒行傳第四章,像是有解不開的困惑。”
陳慕海愣住。作為海洋環保志愿者,她最近總陷在無力感里——組織的“海岸線清潔”活動,參與人數越來越少;近海的珊瑚礁持續白化,監測數據一次比一次糟糕;連一起做志愿的伙伴都勸她“別太執著,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什么”。她像片在浪里打轉的貝殼,直到上周在海邊教堂聽到牧師講《使徒行傳》14章,那句“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像道微光,才讓她來這家書店找更多力量,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陳慕海,”她聲音輕得像退潮時的細浪,“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我們拼盡全力保護海洋,它還是在衰敗?難道創造萬物的神,真的會看著祂的造物被破壞嗎?”
許望舒把懷里的書放在旁邊的橡木長桌上,轉身走向最里面的書架。陽光跟著他的身影移動,在書架間投下修長的影子。他抽出一本深藍色封皮的書,封面上畫著海浪與十字架,翻開扉頁,里面夾著張泛黃的照片——是片郁郁蔥蔥的珊瑚礁,照片下方寫著“1998年,東山灣”。“你看這里,”他指著書中的注釋,“‘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神創造萬物,也給了人類守護的責任。海洋的衰敗不是神的放任,而是我們忘了自己‘管家’的身份,急著索取卻不愿付出。”
他的話像雨后的陽光,慢慢驅散了陳慕海心里的陰霾。那天他們在書店的長桌旁坐了一下午,窗外的夕陽把海面染成橘紅色。她說起在海邊撿垃圾時,看到海龜誤食塑料袋死去的場景;說起為了阻止企業向海里排污,被保安推搡的委屈。許望舒則講起他在西部支教的經歷——在缺水的山村,帶著孩子們種耐旱的沙棘,用“神造萬物各有其用”的真理鼓勵他們;有年大旱,村民們一起禱告,后來下了場及時雨,沙棘林竟奇跡般存活下來。“你看那片海,”他指著窗外,“神既然造了它,就不會讓它輕易消失。就像沙漠里能長出沙棘,海洋也能在人的守護下恢復生機,關鍵是我們要先歸向創造它的主。”
“下周我要去東山灣做珊瑚礁監測,”許望舒合上書時,窗外已經泛起淡淡的暮色,“那里有片被保護起來的珊瑚礁,去年開始慢慢恢復。監測點的墻上刻著‘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你要是有空,可以一起去。或許你能從珊瑚的重生里,找到你要的答案。”
陳慕海猶豫了三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宿舍翻看志愿者手冊,看到扉頁上自己寫的“以造物者之名,守護藍色家園”,忽然想起《使徒行傳》4章的“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于是周六清晨,她背著裝滿監測工具的背包,坐上了去東山灣的公交車。
東山灣的海水清澈見底,監測點的小木屋旁,幾株三角梅開得正艷。許望舒帶著她走到海邊,指著水下隱約可見的粉色珊瑚:“去年這里還是一片死珊瑚,我們聯合教會的弟兄姐妹,每周來清理垃圾、種植珊瑚幼苗,還一起禱告,現在你看,已經有小魚回來了。”陳慕海戴上潛水鏡,潛入水中——陽光透過水面,在珊瑚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幾條小丑魚在珊瑚間穿梭,像在跳一支生命的舞蹈。她忽然覺得,之前的絕望像被海浪帶走的垃圾,漸漸沒了蹤跡。
從那以后,陳慕海成了東山灣監測點的常客。她會在周末跟著許望舒種植珊瑚、清理海灘,把環保知識教給來游玩的游客;許望舒則會在她疲憊時,送來剛煮的姜茶,陪她一起讀圣經里關于造物的經文。他們的相處像潮汐與海岸,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溫柔的印記,每一個瞬間都藏著對造物者的敬畏。
盛夏的一天,東山灣迎來了一場臺風。臺風過后,剛種植的珊瑚幼苗被沖毀了大半,監測點的小木屋也受損嚴重。志愿者們看著狼藉的海灘,有人紅了眼眶,說“這半年的努力都白費了”。陳慕海蹲在海邊,看著被沖上岸的珊瑚碎片,眼淚差點掉下來。許望舒卻召集大家,拿起鐵鍬說:“別灰心,神創造了珊瑚,也給了它重生的力量。我們現在重新清理、重新種植,相信用不了多久,這里又會恢復生機。”
那天他們從清晨忙到深夜,手上磨出了水泡,卻沒人喊累。許望舒一邊鏟沙一邊念經文:“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陳慕海跟著念著,心里的沮喪漸漸消散——她忽然明白,面對困境時的退縮,往往是因為忘了創造萬物的神,忘了祂有讓萬物重生的大能。
秋天的時候,東山灣的珊瑚礁迎來了新的生機。新種植的幼苗長出了新的枝丫,越來越多的魚類回到這里棲息。當地的漁民特意送來剛打撈的海鮮,感謝陳慕海和許望舒的守護。許望舒走到陳慕海身邊,從口袋里取出一枚用貝殼打磨的戒指,內側刻著“造物之約”四個字:“慕海,神讓我們在這片海邊相遇,是要我們一起守護祂的造物。我想和你一起,把‘歸向永生神’的真理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不僅是海洋的守護者,更是造物者的見證者,你愿意嗎?”
陳慕海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東山灣的海灘上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使徒行傳》14章:“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那天的海風格外溫柔,陽光透過云層灑在新人身上,遠處的海鷗飛過海面,像在為他們祝福。
婚后,他們一起成立了“造物守護社”,既開展海洋環保活動,也向人們分享“造物者的愛”。守護社的墻上掛著兩幅經文拓片,一幅是“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另一幅是“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
有天下午,一群小學生來東山灣參加環保活動,一個小男孩看著海里的珊瑚問:“叔叔阿姨,珊瑚為什么會變白呀?我們真的能保護好它們嗎?”
許望舒蹲下身,指著遠處的十字架雕塑說:“因為有時候我們會傷害海洋,讓珊瑚失去了生存的家園。但創造珊瑚的神,給了它恢復的力量,也給了我們守護的責任。只要我們像愛自己的家一樣愛海洋,像信靠神一樣堅持下去,就一定能保護好它們。”
陳慕海則拿出裝著珊瑚幼苗的玻璃瓶,教孩子們種植:“每一株珊瑚幼苗,都像一個小小的生命,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就像神創造我們,也用心呵護我們一樣。我們守護珊瑚,就是在見證神的大能,也是在傳遞祂的愛。”
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心翼翼地把珊瑚幼苗放進海里。陳慕海看著他們認真的模樣,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迷茫——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造物者的托付,守護祂創造的萬物,把“歸向永生神”的真理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能在海洋的藍、天空的闊里,看見造物者的榮耀,活出“管家”的使命。
很多年后,陳慕海和許望舒的兒女也成了環保工作者。兒子接過了東山灣的監測工作,繼續守護著這片珊瑚礁;女兒則成了一名環保宣教士,走遍各地分享“造物見證”。他們的女兒在一次演講中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保護海洋的技術,更是對造物者的信靠——祂創造了天、地、海和其中萬物,也給了我們守護這一切的責任。人類繁衍,不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被記住,而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都是造物者的孩子,都該用愛與敬畏,守護祂所愛的世界。”
每年初夏,陳慕海和許望舒都會帶著子孫們在東山灣的海灘上禱告,感謝神保守這片海,也感謝祂讓他們成為造物的見證者。海風拂過他們的頭發,海浪拍打著沙灘,經文“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的聲音,在海邊輕輕回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造物之約”,在時光里永遠鮮活,永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