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之約
雅各布第一次見到林伯特,是在古城的“伯特利書屋”。暮春的細雨打濕了雕花木門,他蹲在書架前翻找一本1927年版的《創世記注釋》,指尖剛觸到“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的章節標注,身后就傳來帶著書卷氣的聲音:“這本注釋對‘雅各天梯’的解讀很特別,它說‘梯子不是單向的,是神與人間雙向的應許通道’,你要是研究‘后裔與應許’,或許能用上?!?/p>
他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溫潤光的眼。女人穿件淺灰色亞麻連衣裙,發間別著枚銀質十字架發簪,懷里抱著本攤開的《圣經地理》,書脊內側貼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寫著“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拔医辛植兀彼噶酥杆掷锏臅?,“你是來查‘雅各生平與后裔應許’的?看你反復停在‘賜你所躺臥之地’的段落,像是在找‘歸屬’的答案?!?/p>
雅各布愣住。作為宗教學專業的研究生,他最近總陷在身份困惑里——撰寫的《雅各天梯意象與現代信仰傳承》論文,因“缺乏現實見證”被導師要求重改;去鄉村做田野調查時,有位留守老人問他“知道天梯的應許,能讓我的孫子回家嗎”,他竟不知如何回應;連父母都勸他“別鉆故紙堆,先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像個在曠野里迷路的旅人,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創世記》28章,那句“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像道天梯,在他心里架起微光,才讓他來這處以“伯特利”為名的書屋,想在古籍里找回“應許與傳承”的奧秘,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雅各布,”他攥緊手里的書簽,指尖沁出細汗,“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雅各在曠野里能看見天梯,而我們現在卻連‘神與同在’都很難感知?就像我想幫老人找回孫子,卻連安慰他的話都想不出?!?/p>
林伯特把《圣經地理》放在橡木長桌上,從背包里取出一張手繪的“雅各逃亡與回歸路線圖”,上面用紅筆標注著“伯特利”“示劍”“瑪哈念”等關鍵地點。“你看這條路線,”她指著地圖,“雅各從父家逃亡時,在伯特利看見天梯;多年后帶著妻兒回歸,又在同一處筑壇——這不是巧合,是神的應許‘總不離棄’的見證?!彼_書,指著其中一頁的照片,“這是現在的伯特利遺址,每年都有很多人來這里禱告,有人找回了失散的親人,有人找到了人生方向——神的天梯從來沒消失,是我們有時候太急著‘看見’,卻忘了‘同在’是需要用心感受的?!?/p>
她的話像細雨浸潤心田,慢慢化解了雅各布心里的焦慮。那天他們在書屋待了一下午,陽光從天窗漏下來,在書頁上投下移動的光斑。他說起論文寫作的困境:為了考證“天梯”的象征意義,翻遍十幾本神學著作;深夜在宿舍整理調查筆記,看著老人期盼的眼神,忍不住掉眼淚。林伯特則講起她的經歷——三年前放棄城市的編輯工作,來這里經營書屋,最初連房租都湊不齊,靠教會弟兄姐妹的幫助和“神必保佑”的信念撐下來;有次書屋遭遇洪水,她抱著重要的古籍在二樓守了一夜,禱告時想起“領你歸回這地”的應許,第二天竟發現古籍都完好無損。“你看那個靠窗的座位,”她指著角落,“有位年輕人每周都來這里禱告,后來他不僅找回了離家的弟弟,還一起成了教會的志愿者——神的應許,從來都在‘等候’里成全?!?/p>
“下周書屋要辦‘天梯見證會’,”林伯特收拾書時忽然說,“會邀請有‘回歸’經歷的人分享故事,墻上會掛‘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親族那里去,我必與你同在’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幫忙記錄吧,或許能從他們的故事里,找到你論文需要的‘現實見證’。”
雅各布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他在宿舍翻看那位留守老人的聯系方式,想起老人說“孫子去城里打工后,就再也沒回來過”,忽然想起《創世記》35章的“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或許“回歸”不只是地理上的回家,更是心靈里的歸向,是讓離散的人重新感受到神的同在與應許。于是周六清晨,他帶著錄音筆,走進了“伯特利書屋”。
見證會的現場格外溫馨,分享的人里有找回失散多年孩子的母親,有浪子回頭的青年,還有像那位老人一樣,盼著孫子回家的長輩。當一位中年男人說“我在外漂泊十年,昨天收到兒子的短信,說要回來陪我”時,全場響起掌聲,雅各布忽然看到那位留守老人也來了,老人紅著眼眶說:“我也要給孫子發信息,告訴他,爺爺等他回家?!?/p>
雅各布看著這一幕,忽然明白,自己之前的論文少的不是“理論”,是“生命的溫度”——就像雅各的天梯連接了天與地,他的研究也該連接經文與生活,讓“神與同在”的應許,成為每個人在困境里的盼望。他重新修改論文,把見證會的故事寫進去,竟第一次覺得“論文有了靈魂”。
從那以后,雅各布成了書屋的???。他會在周末跟著林伯特整理古籍,幫來書屋的人尋找信仰答案;林伯特則會陪他修改論文,用“天梯應許”的真理幫他梳理思路。他們的相處像天梯的階梯,在彼此的生命里慢慢靠近,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預備。
深秋的時候,雅各布的論文終于通過審核,還被推薦參加全國宗教學術會議。答辯那天,他播放了見證會的錄音片段,說:“雅各的天梯不是遠古的神話,是今天仍在我們生命里架起的應許通道——神的同在,能讓失散的人回歸,讓迷茫的人找到方向,這就是‘后裔應許’的本質:不只是血脈的延續,更是心靈的歸回與信仰的傳承?!?/p>
答辯結束后,雅各布在書屋的“天梯壁畫”前向林伯特求婚了。他手里拿著一枚用古銀打造的戒指,內側刻著“天梯之約”四個字:“伯特,神讓我們在古籍與見證里相遇,是要我們一起成為‘天梯’的見證者,一起把‘神與同在’的應許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無論往哪里去,神都不會離棄我們,你愿意嗎?”
林伯特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書屋的庭院里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創世記》28:15:“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那天的陽光格外溫柔,庭院里的藤蘿架像天然的“天梯”,親友們用鮮花在墻上拼出“伯特利”三個字,空氣中滿是應許與祝福的氣息。
婚后,他們一起擴建了“伯特利書屋”,增設了“天梯關懷角”,既為信徒提供靈修空間,也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感支持,書屋的墻上掛著三幅經文拓片:“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后裔”“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你要回你祖你父之地,到你親族那里去,我必與你同在”。
有天下午,一個穿高中校服的女孩走進書屋,手里攥著張車票,眼圈紅紅的:“我和爸媽吵架,想離家出走,看到你們的書屋,就進來了?!?/p>
林伯特蹲下身,遞給女孩一杯熱牛奶:“你知道雅各嗎?他曾經也因為害怕,逃離了家,卻在曠野里看見天梯,知道神與他同在。你現在可能覺得委屈,但爸媽一定很擔心你,神也在等著你‘歸回’——歸回對爸媽的理解,歸回心里的平安。”
雅各布則拿出“雅各路線圖”,指著“伯特利”的位置:“雅各后來回到了父家,與哥哥以掃和好,神也成全了對他的應許。你現在回家,和爸媽好好溝通,相信神也會在你家里,架起‘理解的天梯’。”
女孩看著路線圖,慢慢攥緊了手里的車票,說:“我想回家了?!毖鸥鞑伎粗x開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困惑——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神的“天梯之約”,把“神與同在、領人歸回”的使命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知道,無論我們走多遠,神都會用天梯連接我們與祂、與彼此,讓離散的歸回,讓迷茫的找到方向,直到祂成全所有的應許。
很多年后,雅各布和林伯特的兒女也成了服侍者。兒子接過了書屋的管理工作,繼續守護這處“天梯見證地”;女兒則成了一名家庭輔導員,專門幫助有矛盾的家庭“重建天梯”。他們的女兒在一次分享中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古籍的知識,更是‘天梯之約’的真理——神的應許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的生活里,在每一次‘歸回’與‘傳承’里,讓我們的生命,成為連接神與他人的天梯。”
每年暮春,雅各布和林伯特都會帶著子孫們在書屋的藤蘿架下禱告,感謝神保守這處“伯特利”,也感謝祂賜下“天梯之約”。風吹過書頁的聲音,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應許,經文“我也與你同在”的回響,在書屋的上空輕輕飄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天梯之約”,在時光里永遠堅固,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