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利之約
林雅各第一次見到蘇約瑟,是在城郊的“曠野牧場”。仲冬的雪粒落在枯黃的草葉上,他蹲在羊圈旁記錄羊群的健康數據,筆記本上的字跡被風吹得歪歪扭扭,身后忽然傳來帶著干草香氣的聲音:“這片牧場的牧草濕度不夠,得往西北方向的洼地遷移,那里背風,還能找到未凍的草根,你看這幾只小羊的毛已經開始發澀了。”
他回頭,撞進一雙盛著暖光的眼。女人穿件米白色羊毛外套,頸間圍著駝色圍巾,懷里抱著本翻舊的《牧場經營與信仰》,書脊內側貼著張泛黃的經文卡片,寫著“我要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帶你上來”。“我叫蘇約瑟,”她指了指他手里的測溫儀,“你是來支援冬季牧場的志愿者?看你喂羊的手法,像是第一次來曠野。”
林雅各愣住。作為動物科學專業的畢業生,他最近像被扔進了無邊的雪原——申請的“瀕危肉羊保護”項目被駁回,理由是“投入高、周期長”;來牧場做志愿者,卻連最基礎的羊群遷徙路線都摸不準;連父親都在電話里嘆著氣勸他:“雅各啊,別在牧場折騰了,回城里找份安穩工作吧。”他像只迷失在曠野的羊,直到上周在教堂聽到牧師講《創世記》35章,那句“你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壇給神”像道路標,才讓他來這處以“伯特利”為名的牧場,想在牧草與羊群間找回“歸向與應許”的意義,卻沒想過會遇到這樣一個人。
“我叫林雅各,”他攥緊手里的筆記本,指尖沁出細汗,“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明明想守護這些羊,卻總做不好?就像雅各逃避以掃時在伯特利遇見神,可我連一片牧場都守不住。”
蘇約瑟把《牧場經營與信仰》放在牧場的石桌上,彎腰抱起一只瑟瑟發抖的小羊,用圍巾裹住它:“你看這小羊,就算在寒冬里,只要找到溫暖的依靠就能存活——就像經文里說的,神讓雅各上伯特利筑壇,不是要他靠自己的力量,是要他記住‘神與他同在’。”她打開牧場的老倉庫,里面整齊碼放著幾十年的遷徙日志,“我爺爺在這里牧養了一輩子羊,遇到過七次暴雪,卻從沒放棄過。他說‘神讓以色列下埃及不害怕,我們在牧場也不用怕,因為祂必帶領’。”
她的話像冬日的暖陽,慢慢驅散了林雅各心里的陰霾。那天他們在牧場待了一下午,夕陽把雪原染成金紅色。他說起項目申請時的委屈:為了寫一份完整的計劃書,熬了四個通宵;為了說服評審專家,跑了六趟科研院,卻還是被拒絕。蘇約瑟則講起她的經歷——五年前放棄海外的動物保護工作,回到牧場繼承家業,最初連辨別牧草種類都要靠爺爺的筆記,靠“神必帶領”的信念慢慢摸索;有次遇到狼群襲擊,她和牧人們一起禱告,后來來了一群牧民幫忙,竟奇跡般地趕跑了狼群,保住了大半羊群。“你看那片松樹林,”她指著遠處,“是我爺爺當年種的,現在成了羊群的避風港——神既然讓雅各在伯特利得安慰,也會讓我們在困境里得幫助。”
“下周牧場要辦‘曠野見證會’,”蘇約瑟收拾工具時忽然說,“會邀請周邊的牧民來分享‘神帶領’的故事,牧場的石頭墻上會刻‘我必使你在那里成為大族’的經文。你要是有空,來幫忙組織吧,或許能在牧民的故事里,找到你要的答案。”
林雅各猶豫了兩天。直到周五晚上,他在宿舍翻看《創世記》,看到雅各在伯特利筑壇的記載,忽然想起自己的名字“雅各”——父母給她取這個名字,就是盼他像雅各那樣,在曠野里遇見神的應許。于是周六清晨,他帶著精心準備的羊群健康手冊,走進了牧場的見證會現場。
“曠野見證會”的氣氛格外熱烈,牧民們圍著篝火,分享著自己在牧場遇到的神跡:有位老牧民說,去年暴雪時,他的羊群被困在山谷,禱告后竟發現一條未被積雪覆蓋的小路;有位年輕牧民說,他的母羊難產,禱告后順利生下兩只小羊。林雅各站在人群里,聽著這些故事,忽然明白:“筑壇”不是形式,是把自己的困境交托給神;“成為大族”也不是遙不可及的應許,是在信靠里看見神的帶領。
從那以后,林雅各成了牧場的常駐志愿者。他會在周末跟著蘇約瑟巡牧羊群,把動物科學的專業知識教給牧民;蘇約瑟則會陪他修改項目計劃書,用“伯特利之約”的經文幫他梳理思路。他們的相處像牧場與羊群,彼此依賴,每一個瞬間都藏著神的美意。
深冬的一天,林雅各接到一個意外的電話——之前駁回他項目的科研院,主動聯系他,說愿意資助“瀕危肉羊保護”項目,還邀請他加入科研團隊。他激動地把消息告訴蘇約瑟,蘇約瑟笑著說:“你看,神在伯特利應允了雅各,也在牧場應允了你,從來不會落空。”
開春的時候,林雅各的項目正式啟動,他在牧場建立了“瀕危肉羊繁育基地”,專門培育和保護稀有的肉羊品種。蘇約瑟在基地的羊圈旁向他求婚了,她手里拿著一枚用牧場的銀礦石打造的戒指,內側刻著“伯特利之約”四個字:“雅各,神讓我們在曠野里相遇,是要我們一起見證‘神必帶領’的應許,一起把這片牧場變成‘伯特利’,也把神的愛傳給更多人,你愿意嗎?”
林雅各含淚點頭。他們的婚禮在牧場的篝火旁舉行,牧師捧著圣經,誦讀著《創世記》35:1:“神對雅各說:‘起來!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要在那里筑一座壇給神,就是你逃避你哥哥以掃的時候向你顯現的那位。’”那天的雪格外溫柔,牧民們送來親手做的奶豆腐和烤餅,羊群在遠處的草場上悠閑地吃草,像在為新人祝福。
婚后,他們一起擴大了“曠野牧場”的規模,增設了“伯特利課堂”,既教牧民科學養羊技術,也向他們分享圣經里的“應許之約”。課堂的墻上掛著三幅經文拓片:“你上伯特利去,住在那里”“我必使你在那里成為大族”“我要和你同下埃及去,也必定帶你上來”。
有天下午,一個牧民的孩子來課堂問:“叔叔阿姨,我們在牧場養羊,真的能成為‘大族’嗎?我想讓我們的羊群永遠都這么多。”
蘇約瑟蹲下身,指著遠處的羊群說:“當然能。神應許雅各會成為大族,也應許我們的羊群會增多。就像你的爸爸媽媽會生你,你以后也會有自己的孩子,羊群會一代代繁衍,我們的信仰也會一代代傳遞——這就是‘成為大族’的奧秘,不只是數量的增多,更是生命與愛的傳承。”
林雅各則拿出遷徙日志,教孩子認識牧場的路線:“每一次羊群遷徙,都是在跟著神的帶領;每一次我們守護羊群,都是在承接神的托付。我們現在好好養羊,將來就能把牧場和信仰都傳給你,讓‘伯特利之約’永遠延續下去。”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小心翼翼地抱起一只小羊,眼里滿是歡喜。林雅各看著他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困境——原來人類繁衍的意義,不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承接神的“伯特利之約”,把“在曠野里信靠神、在困境里得帶領”的信念代代相傳,讓每一代人都知道,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神都會像帶領雅各那樣帶領我們,像應許以色列那樣應許我們,讓我們成為“大族”,也成為別人的祝福。
很多年后,林雅各和蘇約瑟的兒女也成了牧場工作者。兒子接過了“瀕危肉羊繁育基地”的工作,繼續培育新的羊種;女兒則成了一名宣教士,專門向草原上的牧民傳講神的愛。他們的女兒在一次講道中說:“我的父母教會我的,不只是養羊的技術,更是‘伯特利之約’的真理——神讓雅各在伯特利筑壇,也讓我們在生活里‘筑壇’,把每一個困境都變成遇見祂的地方;人類繁衍的意義,就是把這份遇見與應許傳遞下去,讓每一個人都知道,神必與我們同在,必帶領我們走過每一片曠野。”
每年仲冬,林雅各和蘇約瑟都會帶著子孫們在牧場的石頭墻前禱告,感謝神讓羊群平安過冬,也感謝祂賜下“伯特利之約”。風雪吹過牧場的聲音,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應許,經文“我必使你在那里成為大族”的回響,在草原的上空輕輕飄蕩——這是神的應許,也是他們家族跨越世代的“伯特利之約”,在時光里永遠堅固,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