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他曾經嗤之以鼻的想法,此刻卻無比清晰地浮現在腦海。
也許,這世間真有冥冥之中的定數。
他被父皇厭棄、被兄弟迫害、在冷宮泥濘中掙扎求生的天煞孤星,之所以能遇到她,得到她的傾力相助,或許……正是上天賦予她的使命?
這個認知,讓他心中對蘇清言的感情變得更加復雜。
那份最初的利用、后來的依賴、不知不覺中萌生的悸動,此刻都糅雜進了一種近乎于信仰的敬畏與……一種更深沉的、害怕失去的恐慌。
如果她真是來完成使命的,那使命完成后呢?她是否會像出現時那般突兀地……消失?
他猛地攥緊了拳頭,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野心在胸中升騰。
無論她是人是仙,無論她為何而來,既然來到了他身邊,他就絕不會放手!
他看向京城的方向,眼神深邃如淵。
蘇清言正協同刑部、大理寺,徹查此次多處起火的真相。
蘇清言深知這是攝政王的手筆,但要扳倒攝政王僅憑推斷遠遠不夠,需要鐵證。她換下那身略顯招搖的道袍,穿著利落的常服,親自前往幾處火場廢墟。
皇宮西苑的火已撲滅,殘垣斷壁間,蘇清言不顧勸阻,在灰燼中仔細翻找。
她注意到幾處起火點的木料炭化程度異常,殘留著刺鼻的火油味。
朱雀大街的商戶損失慘重,人心惶惶。
蘇清言走訪了幾家受損最嚴重的店鋪,從一位驚魂未定的更夫口中得知,起火前他曾看到幾個“官爺模樣”的人影在附近鬼鬼祟祟,行動迅捷,不似尋常賊人。
城東糧倉守衛森嚴,縱火者能潛入并成功點火,必有內應。
蘇清言調閱了當晚值守記錄,發現有一小隊士兵在起火前半個時辰以“例行巡邏”為由離開崗位,行蹤存疑。
她親自提審了這幾人,憑借現代心理學知識和觀察力,很快從其中一名年輕士兵閃爍的眼神和不安的小動作中找到了突破口。
刑訊之下,這名士兵心理防線崩潰,承認受人指使,利用職務之便,將浸了火油的布團帶入糧倉,伺機點燃。
但當問及主使時,他卻咬緊牙關,無論如何也不肯吐露,只反復說:“沒有人指使我,你們要殺要刮趕緊的!”
蘇清言心中冷笑,知道這必然是攝政王早已安排好的棄子。
她不再逼問,轉而從其他方面尋找證據。
在多方查證和線索串聯下,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幾個已被滅口或失蹤的低級軍官和宮中太監,他們或是欠下巨額賭債,或是家人被脅迫,動機被完美地偽裝成了“對朝廷不滿,報復社會”。
這個結論,看似合理,卻經不起深推。
幾個低級軍官和太監,如何能策劃如此周密的連環縱火?又如何能精準掌握皇宮和京畿要地的布防漏洞?但所有的線索到此為止,再也無法向上追溯。
蘇清言深知,僅憑幾個縱火犯的供詞,根本無法撼動盤根錯節的攝政王。她需要更直接的證據鏈,逼攝政王自亂陣腳。
她秘密將一份精心偽造的密報遞給墨瀾序。
“這是什么?”墨瀾序接密報仔細端看。
密報中提到,核查人員已經掌握了一條關鍵線索,指向內府庫一位姓王的掌司,此人曾與縱火案中一名已被“滅口”的低級軍官過往甚密,且近期其家人賬戶有不明大額錢財流入。
“殿下通過特殊渠道,將這份密報不經意地泄露給攝政王的心腹周彪周將軍。”
墨瀾序吃驚道:“這不是打草驚蛇嗎?”
“怎么會呢?”蘇清言笑道:“這密報上的內容是假的。大理石查到的那些線索和證詞不足以牽扯到攝政王,但是這場縱火案就是他在背后指使的。密報中提到的王掌司就是攝政王的人。”
這是蘇清言放出的煙霧彈。王掌司確實是攝政王的人,但與此案關聯不大。
但是做賊心虛的攝政王接到密報后,肯定以為她真的查到了核心證據鏈,會根據王掌司這條線索繼續深挖,從而查到對他不利的證據,便會當機立斷,做出對自己不利的決定。
墨瀾序明白了蘇清言這招引蛇出洞,自斷其臂的計謀,但是他也有疑慮,“如果攝政王沒有上當,反倒一口咬定你這是假的,是誣陷怎么辦?”
蘇清言淡定地笑了笑,“他不敢的。首先就沒有人知道王掌司是他的人,其次王掌司的確貪污了,如果他敢反咬我誣陷,鬧到公堂上,我就有理由名正言順的查王掌司了,從王掌司這條線上,我又能查出什么驚天秘密可就不得而知了。”
楚王忌憚又震驚地看著蘇清言,“你怎么會知道這么多事情?”
蘇清言一頓,迅速辯解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每個人做了什么,我只要補個卦就知道了,我只是苦于找不到直接證據,口說無憑。”
“豈不是任何人在你面前,都沒有秘密?與你這樣的人合作,如同與虎謀皮,時時刻刻引人忌憚。”
蘇清言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墨瀾序的話提醒她了。皇家敏感多疑,且身邊不會留下不可控的人,尤其是皇上,更加不會容許一個比他更得天命的人的出現。
或許她救火時出現的那場雨,就已經讓皇上對她產生了忌憚,以及必殺的心。
養心殿內,藥香裊裊,卻驅不散彌漫在君臣之間的暗流。
皇帝倚在軟榻上,面色依舊蒼白,但眼神因宋輕雨的調理而恢復了幾分往日的銳利。
墨瀾序與商見耀分列兩側,蘇清言則靜立在下首,道袍在身,氣度沉靜。
楚王率先出列,手持一份奏章,語氣沉痛而憤慨:“父皇!兒臣近日接到密報,并經初步查證,發現京畿衛戍副統領周彪和宦官王掌司勾結,并且與京城縱火案有莫大關聯!證據確鑿,其利用職權,不僅為縱火狂徒提供便利,更在事后協助掩蓋痕跡,意圖瞞天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