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光熹微。
朱瞻基在一隊親衛的護送下,懷揣著那方沉甸甸的玉璽,快馬加鞭,絕塵而去。
他走后,大軍并未立刻開拔。
日上三竿,那支僅有八百火龍駒組成的送葬隊伍,才緩緩啟動,護送著永樂大帝的梓宮,踏上歸途。
路上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
每一個火龍駒的騎士都清楚,漢王與趙王絕不會善罷甘休,前方等待他們的,很可能是一場血戰。
然而,隊伍中央的一輛馬車上,景象卻詭異得讓人發毛。
本該是全軍最緊張的人,大明首輔木正居,此刻卻悠閑地靠在軟墊上,半瞇著眼睛,仿佛在假寐。
在他身前,一名從軍中臨時征調過來的畫師,正對著永樂大帝的遺體,手執畫筆,瑟瑟發抖。
“手不要抖。”
木正居沒有睜眼,聲音平淡。
“畫得不像,老夫唯你是問。”
畫師一個激靈,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鎮定下來,一筆一畫,仔細勾勒著永樂大帝的面容。
時間一點一滴流逝。
車外的火龍駒騎士們心急如焚,車內的木正居卻仿佛置身事外,時不時還指點畫師兩句。
“眉峰要再高一分,陛下殺伐決斷,威勢在眉。”
“嘴角,對,這里要有一絲弧度,陛下雖是馬上天子,卻也曾對老臣笑言,天下已定。”
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都懵了。
奉天殿前,朱元璋也看不懂了。
“這……這老東西在搞什么名堂?”他指著天幕,“大敵當前,他還有心思畫畫?”
朱標和朱棣也面面相覷,完全無法理解木正居的意圖。
這不合常理。
太不合常理了。
皇帝駕崩,新君未立,兩位手握重兵的親王虎視眈眈。
這已經是堪比玄武門的局勢,稍有不慎,便是血流成河,改朝換代。
可木正居,這位身處風暴中心的帝國首輔,竟然在給死去的皇帝畫遺像?
這到底是什么操作?
就在眾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時,隊伍前方,突然傳來一陣騷動。
駕車的騎士猛地勒住韁繩,整個車隊戛然而止。
氣氛,在這一刻陡然繃緊。
來了。
車廂內,那畫師終于完成了最后一筆,他癱軟在地,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氣。
木正居緩緩睜開眼,他沒有去看車外的景象,而是拿起那幅剛剛完成的畫像,仔細端詳。
畫上的朱棣,面容安詳,眉宇間卻依舊帶著睥睨天下的霸氣。
“像,真像。”
木正居滿意地點了點頭,他將畫像小心翼翼地卷起。
然后,他站起身,跟個沒事兒人一樣,掀開車簾,在所有火龍駒騎士驚愕的目光中,慢悠悠地走下了馬車。
他一步一步,行至隊伍的最前方。
前方,地平線上,黑壓壓的一片,如同涌動的潮水,席卷而來。
旌旗蔽日,刀槍如林。
三千營的玄甲,五軍營的赤衣,在漠北的寒風中,匯成一片望不到盡頭的洪流。
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并轡立馬于陣前,冷冷地注視著這支僅有八百人的送葬隊伍。
殺氣,鋪天蓋地。
“木公!”
火龍駒千夫長臉色劇變,他猛地拔出腰間的燧發銃,手腳麻利地裝填火藥,槍口對準了前方。
“首輔大人!您快走!騎一匹快馬,從側翼走!這里交給我們!”
八百火龍駒騎士,齊刷刷地舉起了手中的火銃。
他們是帝國最精銳的火器部隊,每一個都是以一當十的好手。
但對面,同樣是剛從前線撤下的京師精銳。
這是一場毫無勝算的戰斗。
千夫長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他只想為木正居爭取到一線生機。
然而,木正居卻只是搖了搖頭。
他伸出那只干枯的手,輕輕按在了千夫長已經舉起的火銃上。
“放下。”
“木公!”千夫長急了。
“老夫說,放下。”
木正居的聲音不大,千夫長咬著牙,最終還是緩緩放下了手臂。
八百火龍駒騎士面面相覷,卻也只能跟著放下火銃。
隨后,在這位千夫長和所有騎士驚駭欲絕的目光中,木正居動了。
他左手,握住了那柄永樂帝親賜的“天子劍”。
右手,將那幅剛剛畫好的朱棣遺像,緩緩展開,護在胸前。
然后,他邁開了腳步。
沒有騎馬,沒有親衛。
就這么孤身一人,迎著那數十萬大軍組成的鋼鐵洪流,坦然前行。
風雪中,他那佝僂的背影,顯得如此渺小,又如此巨大。
兩位王爺看著他這副詭異的舉動,都愣住了。
這老家伙,瘋了?
漠北的風,刮在臉上,像刀子一樣。
木正居的腳步很慢,很穩。
雪地上,留下兩行孤零零的腳印,筆直地延伸向那片黑色的鋼鐵森林。
他每一步的距離,都仿佛經過丈量,分毫不差。
身后,八百火龍駒騎士握緊了手中的兵器,心提到了嗓子眼。
前方,大軍前排數萬人鴉雀無聲,所有看見這一幕的人都被鎮住了。
一個年過甲子的老人,一柄劍,一幅畫,就這么迎著千軍萬馬走來。
他想干什么?
朱高煦和朱高燧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困惑。
“二哥,這老東西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朱高燧壓低聲音。
朱高煦沒有回答,只是死死盯著那個越來越近的蒼老身影。
直覺告訴他,事情不對勁。
非常不對勁。
但他想不通,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還能翻出什么浪花來?
他冷笑一聲,只要自己一聲令下,萬箭齊發,頃刻間就能將這老家伙射成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