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龍伏法,手下親信惶惶不安。袁崇煥為寬慰眾人,下令隔日擺案祭拜毛文龍。
次日一早,眾人再次來到島上。袁崇煥令人擺好香案香爐豬頭羊角,向天三拜,插香祝禱,只聽他道:“文龍起布衣,仗劍行東江。鐵馬嘶風夜,江頭樹義旗。始有蒙恬志,逆酋建奇功。賊沖駢呧血,驕縱失本意。所為多不法,舉事多浮夸。昨日為國法,殺汝禁效尤。今日來祭拜,慰念同袍情。平遼乃大計,君靈赴同仇。來日搗黃龍,與君再進酒。”說著說著眼淚流了下來。
毛有德等皮島官兵披麻戴孝,聞言也都聲淚俱下。祭拜完畢,袁崇煥點過東江鎮花名冊,將原來兵馬分四協,由毛文龍之子毛承祚和副將陳繼盛等四人分領,并將毛文龍敕印和尚方寶劍交由陳繼盛代管。
諸事處理妥當,袁崇煥喚來劉興祚,介紹與蕭遠等人,說道:“這位劉將軍本是遼左人士,為敵所擄,被迫屈身,但心向大明,寢食不忘,歷經千險,才于年前脫身歸來。若不是他,我還不知毛文龍通敵一事。”說到這里,眾人才明白毛文龍還有私通后金一節。
袁崇煥朝劉興祚一拜,劉興祚趕緊回禮。袁崇煥又道:“要是皮島歸了皇太極,后果不堪設想。昨日事成,你弟劉興治出力不少。我今將東江分四協,由你們兄弟暫領一協。待我回寧遠后,稟明圣上,請旨由你統領東江。”劉興祚拜謝。
等劉興祚走后,蕭遠對袁崇煥道:“這位劉將軍我與他打過幾個照面,似乎不喜多言。”袁崇煥道:“興祚身負家仇國恨,沉默寡言有他的道理。”說完眺望北方,海風習習,心生感慨,沉聲唱道:“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一曲唱完,感人淚下。
蕭遠感觸道:“督師忠義,可比岳爺爺。我等愿做王貴牛皋,追隨大人討平后金。”袁崇煥笑道:“我哪能和岳少保相比。”程本直道:“遼事起于**,若不是人心散了,怎能讓努爾哈赤得了便宜?自大人入遼后,寧遠一戰重振軍心,遼事才有可為。假以時日,大人厲兵秣馬,掃平后金,功績不在岳少保之下。”蕭遠道:“程先生所言甚是,我與韃子交過手,多鐸薩哈璘等也不過爾爾,我看還不如他們的老祖宗金兀術。”袁崇煥聽了這話,躊躇滿志道:“關寧軍中希龍文武雙全,大壽有人望,可綱最為忠義。有此三人,平遼便非虛言。如今又多了小兄弟,看來平遼有望。”正說話間,親兵來報,說是朝鮮使節前來恭賀誅殺奸賊。
袁崇煥不意道:“想不到他們消息靈通,竟然這么快就知道此事。”程本直道:“此處毗鄰朝鮮,其國必有眾多耳目在此,消息靈通也不為怪。”袁崇煥點點頭,吩咐傳見。
不一會兒親兵將朝鮮使節帶到,那使節躬身道:“毛文龍私通后金,擾我邊境,鄙國久受其苦。今聞將軍仗義誅殺,小使特來恭喜。”袁崇煥道:“殺毛文龍本為國法,大明損一大將,何喜可賀?請歸稟貴國國主,今后皮島一應供給,仍需貴國按例遵循,至于其他進貢,不必再勞煩。”朝鮮使節喜道:“將軍所言極是,敝國自當照辦。小人告退。”說完起身辭別,待看到一旁的李南東,忽然像見了鬼似的,臉色乍變,哇呀一聲慌慌張跑了。
眾人見他行為好笑,都只道他小國寡民,見不得大場面。李南東心知肚明,但也不說破,惟有周虹煙覺得異樣,問李南東是否認得此人,李南東只笑而不語。
眼見朝鮮使節走了,程本直提醒道:“朝鮮既已得了消息,估計朝廷不久也會知曉。還請大人盡快上疏,稟明此事,以塞小人之口。”袁崇煥道:“這是自然。朝廷當能體諒我的良苦用心。”程本直道:“有襄愍公前車之鑒,大人還是小心為好。”聽到這一句,袁崇煥長嘆一聲道:“片云孤月應斷腸,椿樹凋零又一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