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那晚徐瀚飛的短暫出現,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一顆小石子,在姜家小小的屋子里漾開了一圈微瀾,但很快便隨著他的離去和年節特有的忙碌而平息下去。除夕過后,姜家坳正式進入了臘月里最閑適也最充滿期盼的幾日。家家戶戶都沉浸在一種慵懶而喜慶的氛圍里,走親訪友,準備正月十五的吃食,空氣中似乎都飄著油炸糕點和糯米甜酒的香氣。
然而,對于姜凌霜而言,這個寒假每一分每一秒都彌足珍貴。她深知自己在家停留的時間有限,像沙漏里的沙,正在飛速流逝。她必須抓緊這短暫的光陰,為弟妹,也為這個家的未來,盡可能多地鋪下一塊基石。
于是,當村里其他同齡人還在享受著難得的懶覺和嬉鬧時,凌霜的生活已經恢復了某種規律。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她就輕手輕腳地起床,生火做飯,趁著弟妹還在熟睡,先將屋里屋外打掃干凈。早飯后,她便正式開始了她的“家庭教師”時光。
她讓凌雪和凌宇將家里那張吱呀作響的舊木桌搬到窗戶邊,那里光線最好。盡管是寒冬,但午后的陽光透過糊著新窗紙的格子窗,還能帶來些許暖意。凌霜拿出自己從大學帶回來的課本和筆記,還有她特意為弟妹準備的、用省下的零錢買的幾本基礎練習冊和一支珍貴的 HB 鉛筆。
“小雪,小宇,坐好,我們開始上課了。”凌霜的聲音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認真。
凌雪已經上小學高年級,眉眼間有了少女的沉靜,對知識有著天然的渴望。她端坐在桌前,攤開自己的作業本,眼神專注。凌宇年紀小,還有些坐不住,但在姐姐面前,也努力擺出認真的樣子,只是小腳會在桌子底下不安分地晃蕩。
凌霜先從凌雪的功課開始。她檢查妹妹的數學作業,發現有幾道應用題思路不清。她沒有直接告訴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導她一步步分析題目,畫出線段圖,講解數量關系。
“你看,這里說甲隊每天修的路是乙隊的 1.5 倍,我們可以把乙隊每天修的路看作一份……”凌霜用鉛筆在草稿紙上清晰地標注著,聲音不急不緩。她發現凌雪的邏輯思維能力不錯,一點就通,這讓她感到欣慰。
接著是語文。她讓凌雪朗讀課文,糾正她的發音和斷句,講解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她還特意挑選了一些自己大學語文課上聽到的、有趣的成語故事或者名人事跡講給弟妹聽,比如“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告訴他們古人為了讀書如何克服困難。
“姐,大學里的老師也講這些故事嗎?”凌雪睜大眼睛問。
“講的,”凌霜點點頭,眼神里流露出向往,“但老師還會講更多,講我們國家的大江大河,講世界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講很多很多我們在大山里想象不到的事情。”她的話語,為弟妹打開了一扇窺探外面世界的窗戶。
輪到凌宇時,凌霜的方法更活潑些。凌宇剛開始學認字和簡單的算術。凌霜就用火柴棍教他數數,用粉筆在舊木板上寫簡單的漢字,像畫畫一樣教他筆順。
“小宇,你看,‘山’字,就像咱們雞鳴嶺的三座山峰連在一起。”凌霜握著弟弟的小手,一筆一畫地寫著。凌宇學得津津有味,每當認出一個字,就高興地叫起來。
教學的過程并非總是順利。凌宇有時會注意力不集中,東張西望;凌雪遇到難題時也會皺眉撅嘴。但凌霜極有耐心,從不發火。她會用休息一會兒、吃塊糖作為獎勵,或者講個笑話調節氣氛。她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保護弟妹的求知欲比****知識更重要。
窗外,偶爾傳來村里孩子們追逐打鬧的歡笑聲,或者遠處零星的鞭炮聲。這些聲音,也曾是凌霜童年和少年的背景音。但此刻,她坐在屋里,聽著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看著弟妹認真思索的側臉,心中涌起的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責任感和滿足感。過去,她是那個需要拼命學習、為自己爭取出路的學生;現在,她成了引導者,將知識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這種角色的轉變,讓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當年的期盼和老師們的苦心。
黃昏時分,天色暗得早,屋里需要點燈了。為了省油,凌霜通常在天黑前結束“課程”。她會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叮囑他們晚上完成。
“小雪,小宇,”在收拾書本時,凌霜會看著他們,語氣鄭重地說,“讀書識字,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你們自己。只有腦袋里有知識,手里有本事,將來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才能不像爹娘那樣,一輩子被拴在土地上,看天吃飯。姐能走出去,靠的就是讀書。你們也要加油,將來考到縣里,甚至考到省城去!”
她的話語,像種子一樣,播撒在弟妹幼小的心靈里。凌雪用力點頭,眼神堅定。凌宇似懂非懂,但也知道姐姐說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夜晚,當凌雪和凌宇在燈下完成她布置的作業時,凌霜就坐在一旁,縫補衣物,或者整理自己的大學筆記。煤油燈的光暈將三人的身影投在墻壁上,安靜而溫馨。這種知識傳遞的氛圍,是姜家這個貧寒農戶里從未有過的。它微弱,卻頑強,如同暗夜中的一點星火,承載著改變命運的希望。
短暫的寒假,在這日復一日的“補習時光”中悄然流逝。凌霜用她的知識和耐心,為弟妹構筑了一個小小的、卻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階梯。這不僅是學業上的輔導,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希望的播種。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家庭的責任,也讓自己回歸故里的這段時光,充滿了沉甸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