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義市長,這是我兒子……”
“坐吧。”
“誒。”
江振邦進入辦公室后,江大鷹主動介紹,劉學義只是看了他一眼,然后屁股都沒動地繼續閱讀報告,態度非常冷淡,連個正式的招呼都沒打。
套路,都是套路。
江振邦不以為意,和江大鷹對視一眼,得到父親‘放心’的眼神,便正襟危坐地坐在最靠近門口的沙發上,沉下心來回想起這個年代市政府的伙食標準。
好像不咋地,兩菜一湯,少有葷腥,但價格比外面的市價肯定便宜多了,大概是三毛還是五毛錢一份。
因此即便政府拖欠工資,很多干部也會來打卡上班,就是為了這頓午飯,免得在家中開伙的麻煩。
“咚咚~”
“進。”
三分鐘不到,房門響起,江振邦離門口最近,立刻起身開門,應該是市長的聯絡員,一位三十歲不到的年輕男干部,端著托盤,上面有著四個鋁制的圓形飯盒。
年輕男干部把托盤放到辦公桌上,并依次打開了蓋子。
西紅柿炒雞蛋,家常豆腐,茄子燉土豆。
每個飯盒里的菜都是一樣的,兩個炒菜蓋在飯上,茄子燉土豆單獨盛在飯盒的分體式小碗中。
“市長,先吃飯吧。”
江大鷹和周立偉兩個大局長不用年輕干事伺候,起身做起了服務員。
“好,吃飯。”
劉學義這才抬起頭,拿起筷子頓了頓,看向江振邦,問:“你飯量大不大?夠不夠吃?”
江振邦剛端起了自己的那份飯,坐回沙發上準備開動,聞言立刻點頭:“夠了。”
“那就別客氣了,吃吧。”
江大鷹推了把兒子,讓江振邦坐到離市長辦公椅最近的那張沙發:“你坐這。”
此舉主要是方便劉學義與其對話,他剛才晾著不聊,現在差不多該聊了。
劉學義是軍人出身,雖然做過秘書,但也是從基層一步一步走上來的,行事風格是干脆利落的務實派。
以江大鷹的了解,既然劉學義把兒子叫進來一起吃飯,那就不會冷落他太久的,剛才只是劉學義想看看江振邦的反應。
果不其然,劉學義夾了兩口菜后,終于同江振邦拉家常似的聊起天來。
“你是在哪上的大學?”
“奉陽工業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
“哦。”劉學義有點意外:“你學的是理工科專業?”
江振邦說對,并解釋:“高中的時候,我求家里給我買了個游戲機,所以我就對電子技術產生了興趣,報了這個專業。上大學后,我發現自己還比較喜歡政治和經濟,也旁聽過一些社科類的課程。”
劉學義理解似地點點頭:“難怪報告里涉及了一些具體的工業技術。”
然后,他又不咸不淡地說:“我看你對農業也很熟悉,你在報告中一共對興寧市的大嶺、豐臺、清河、長茂……等十二個鄉鎮的地形、土壤、氣候進行了說明,并闡述了各自適宜它們的農業發展方向,說的條條是道,我還以為你是學農的呢。”
江振邦搖頭道:“沒系統學過,關于農業方面的知識是源于家庭。我姥爺在白塔溝村做過大隊書記,是省勞模,我兩個舅舅也是農民,每年寒暑假我都會去他們那下鄉干農活。加上我父親管理林業工作,平日里耳濡目染,以及這些天的實地走訪,我又詢問了些當地農民的意見…基于這些,我才能寫出那些對策。”
“…你姥爺,省勞模?!”
劉學義思索了一下,才想起江大鷹的岳父可不僅是省勞模,也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之前自己還曾下鄉慰問過,于是便問江大鷹:“王慶喜他老人家還好吧?”
“好著呢。”江大鷹道:“吃嘛嘛香,身體倍棒,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就是耳朵背了點。”
“那就好。”
周立偉也放下筷子,笑道:“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話有失偏頗。但不得不說,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還是很大的。”
看劉學義點頭同意,周立偉繼續道:“市長,坦白講,我雖然跟振邦一起下去調研過,但等他拿出完整版的報告讓我看,我是真不敢想這是他一個大學生自己寫出來的東西,非常懷疑老江幫兒子找了什么教授潤色過了,后來我又單獨跟振邦聊了很多…才不得不信,這真的全是他自己的所思所想。”
周立偉這是在委婉地向劉市長擔保:您放心,這份報告絕對是江振邦自己寫的,我已經提前考證過了。
但做領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過于相信下屬!
所以劉學義沒有表態,而是一手持筷吃飯,一手翻動書頁,反問道:“你們也在報告中的幾個鄉鎮工作過,老江你是三溪鄉和高家鎮吧?立偉局長是大嶺鄉和東莊鎮…你們覺得報告中對興寧各鄉鎮的農業產業規劃是否合理?有沒有可行性?”
江大鷹和周立偉對視一眼,前者謹慎地說:“我和立偉局長沒看出過于明顯的錯漏,具體規劃也是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但真要落實的話,還是先要找農業專家來考察驗證。”
劉學義嗯了一聲,繼續一邊吃飯,一邊看報告,半分鐘后,他翻到了報告中的一頁,忽然道:“你只寫了規劃,但沒有寫工作具體該如何落實,是不懂嗎?怎么沒問你父親?”
江振邦問:“一方面是我沒有工作經驗不好大放厥詞,另一方面是篇幅所限…您覺得哪項規劃不好落實?”
劉學義隨手點了點:“這里提到了‘一鄉一品’的概念,大意是要搭建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讓一個地區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傳統特色和市場需求,選擇并集中培育一個或多個具有發展潛力的特色產品或產業,組建合作社互幫互助,從而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鏈……思路很好。但你怎么保證能落地?”
劉學義問完后不等他回答,接著念稿:“要以農業主導,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條件、物種資源或傳統技藝,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或農產品加工。特色經濟作物……”
“要以工業延伸,主要圍繞農副產品的精深加工,以及依托地方資源或傳統工藝的特色手工業、制造業。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特色食品加工等……”
“要以服務業拓展,通過與特色產業結合,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文化體驗等……”
劉學義大體將報告中涉及“農 工 服三大產業’的對策提取重點,簡略說完,最后又道:“你寫的這些看起來都不錯,但問題是各鄉鎮的情況不一樣,干部的能力也參差不齊,這些規劃很難落實,最重要的是有一點你沒提到。”
“發展這些產業的錢從哪來?政府沒錢,老百姓自己出?即便老百姓愿意做,萬一搞砸了,他們的損失誰來承擔?”
問題很尖銳,直指實施層面的核心難點,這幾乎是所有宏大規劃都繞不開的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