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九點多鐘,一輛藍白相間的三輪警用摩托突突地駛出青陽分局,引擎聲在晨霧未散的空氣中震顫。
它像一尾沉默的魚,悄然匯入街道上逐漸洶涌的車流,朝著青石鎮的方向一路顛簸前行。
十幾年前,青石鎮尚是典型的郊區,田野縱橫,雞犬相聞。
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如今這里已成了城郊結合部,處在一種尷尬的過渡地帶。
車窗外掠過片片零星的菜地,青菜在薄霧中泛著濕漉漉的綠意;新規劃的道路尚未完工,黃土裸露;幾處新開發的樓盤突兀地聳立著,腳手架像未愈合的骨骼攀附其上。
依舊是鄧飛亮駕車,章恒坐在三輪車的車斗里,風掠過他微蹙的眉間。
“恒哥,我們是直接去案發現場,還是先去青石鎮派出所呢?”
章恒目光掠過窗外流動的景物,聲音平穩,“去派出所吧,第一次來,地形、人頭都不熟,有他們配合,事半功倍。”
出發前,他已將那疊沉重的卷宗仔細翻閱完畢,無視了極少數同事陰陽怪氣的冷語。
此刻,他帶著鄧飛亮,決心去那塵封十二年的現場,親自呼吸一下當年的空氣。
青石鎮派出所的反應出乎意料的熱絡。
聽聞是分局下來的人,而且是沖著那樁沉積了十二年的懸案而來,所長陳剛立刻擺下手頭所有事務,親自迎了出來。
陳剛約莫四十歲,中等身材,皮膚是基層民警常見的黝黑,臉上刻著風霜的痕跡,眼神卻透著實干者的銳利。
他沒有多余的寒暄,簡單握手后便切入主題,“兩位同志,不瞞你們說,這案子壓在我心里這么多年,做夢都想把它破了,只恨自己能力有限,你們需要什么,所里全力配合!”
章恒頷首致意:“感謝陳所,我們想先去案發現場看看。”
“沒問題,這就走。”陳剛辦事干脆,毫不拖泥帶水。
那輛三輪摩托暫時停在了派出所大院,三人改乘一輛軍綠色的半舊吉普車,引擎發動時,排氣管吐出幾縷淡黑的尾氣,朝著目的地駛去。
陳剛把著方向盤,語氣帶著回憶的沉重,“地方不遠,幾分鐘就能到,當年案發時,我就在所里,參與了外圍摸排走訪。情況還算清楚……當年專案組定性為入室搶劫殺人,周邊十幾個村像篩子一樣過了一遍,硬是沒找到線頭。”
他語調平穩,卻掩不住那份歷經歲月沉淀的遺憾。盡管卷宗里已記錄詳盡,章恒仍凝神靜聽,不時插問一兩個細節,目光銳利如鷹。
不多時,車子在一片空曠之地停下,一棟兩層樓的鄉村別墅孤零零地立在眼前。
四周環繞著高高的圍墻,一扇銹跡斑斑的大鐵門緊閉著,像封存秘密的嘴唇。
在1990年,尤其是這城郊地帶,這樣一棟帶院子的別墅無疑是財富的象征。
然而,自從那夜發生駭人慘案后,這里便再無人煙,十幾年的荒廢侵蝕,讓它盡顯破敗,輝煌盡褪,只余下陰森。
章恒沒有急于進門。
他站在別墅外,目光如探照燈般掃視周遭。
別墅周圍不是荒草蔓生的空地,就是整齊的菜畦,最近的鄰舍也在百米開外,是座真正的獨門獨戶。
正因這份孤絕,加上高墻阻隔,1990年那個冬天的深夜,里面發生的慘烈變故,才未能及時驚動外界。
他的視線最終落在那扇院門上。
當年光鮮氣派的鐵門,如今已被紅褐色的鐵銹啃噬得斑駁不堪。
陳剛上前用力一推,門軸發出“吱呀——”一聲冗長而刺耳的呻吟,仿佛極不情愿地被喚醒。
門開后,是一個寬敞的院子。
經年累月的荒蕪,讓雜草得以瘋長,幾乎沒過膝蓋,在微風中發出窸窣碎響,平添幾分荒涼。
雖是上午,頭頂烈日當空,但一步踏入院內,竟莫名感到一股陰寒之氣貼著皮膚游走。
陳剛在前引路,不時的介紹當年的布局和情況。
章恒默默跟隨,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心底存著一絲微弱的希望,期盼能捕捉到被歲月遺漏的蛛絲馬跡。
但他理智深知,這希望渺茫——當年那么多經驗豐富的刑偵專家反復勘查,能發現的,恐怕早已記錄在案。
在院子里停留片刻后,三人走向別墅主體建筑。
推開虛掩的木質大門,一股混合著塵土和霉變的氣味撲面而來。
屋內依稀可見當年的裝修考究,但時光與荒廢已無情地留下了印記:地板上積著厚厚的灰塵,腳踩上去留下清晰的腳印;墻角掛滿了蛛網,像灰白的幔帳;幾扇窗戶的玻璃碎裂,殘留的碎片如獠牙般嵌在窗框上。
“章恒同志,這里就是第一現場。”陳剛的聲音在空蕩的屋子里顯得格外清晰,帶著回音,“當年,地上、墻上……到處都是噴濺的血跡,那對老夫婦,是在一樓的臥室里被發現的,身中多刀,場面……很慘。”
章恒在一樓大廳中央駐足,緩緩閉上雙眼。
強大的直覺開始發揮作用,盡管未曾親歷當年現場,但腦海中卻依據卷宗描述和此刻的感受,開始拼湊、還原出一幅幅動態而血腥的畫面,仿佛黑白默片在顱內無聲放映。
他推開一樓臥室的門,走了進去。
房間里光線晦暗,空氣凝滯。
他仔細勘察著每一個角落,目光掃過剝落的墻皮、腐朽的家具,腦海中對應的畫面愈發清晰,甚至仿佛能聽到受害者絕望的喘息和兇徒瘋狂的嘶吼。
在陳剛的引導和講解下,章恒和鄧飛亮在這棟彌漫著死亡氣息的別墅里,上上下下仔細勘察了一個多小時,方才離開。
雖然并未找到實質性的新線索,但此行收獲頗豐。
相較于卷宗上冰冷的文字和照片,親臨其境的感受更為直觀、強烈。
章恒的腦海中,那段塵封的歷史仿佛被激活,他感覺自己幾乎“看”到了十二年前那個恐怖夜晚的模糊影像。
回到青陽分局,已是日頭偏正午。
草草吃過午飯,章恒又坐回自己的位置,再次攤開那疊厚重的卷宗。
鄧飛亮很識趣,見章恒眉宇間籠罩著凝思的神色,知道他已經進入了某種專注狀態,便自覺保持安靜,不去打擾。
去過案發現場,再重新審視這份卷宗,感受已然不同。
那些鉛字仿佛活了過來,細節更加立體,一些更深層、更隱蔽的關聯,開始在他腦海中若隱若現地浮現。
“當年的專案組推斷,這是流竄作案,應該是一伙外地人竄到青石鎮,盯上了家境殷實的丁家,然后入室搶劫,殺人滅口……” 章恒默念著這個結論。
直覺告訴他,這個方向大抵沒錯,本地人作案的可能性較小,流竄作案的特征更明顯。
而這,也正是此案最難啃的骨頭。
既然是外來流竄人員,身份便如大海撈針,難以確定,無法鎖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破案便無從談起。
所以,破局的第一步,必須搞清楚:這伙人,到底是誰?
可從哪里才能找到關于他們身份的蛛絲馬跡呢……
1990年,天網監控根本就沒有,刑偵技術手段也相對落后,想查明幾個外來流動人員的身份,談何容易?難,太難了……
從午后到黃昏,章恒一直深陷在這個核心問題里,苦苦思索著切入點。
腦海中似乎有靈光偶爾閃爍,能隱約觸摸到某種可能性,但那感覺又如此縹緲,如同指尖流沙,難以把握和捕捉。
“咚、咚、咚。”
幾聲沉穩的敲門聲,打破了三中隊大辦公室的寧靜,也打斷了章恒深沉的思緒。
辦公室里的其他人聞聲也紛紛抬頭望去,臉上瞬間寫滿了驚愕。
只見分局一把手葉青山正站在敞開的門口。
而更讓人心驚的是,他身后還跟著市局一把手黃建喜,以及市刑偵支隊長王廣浩等一眾領導。
霎時間,整個辦公室落針可聞,所有人心頭都掠過一絲驚詫:怎么來了這么多大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