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陰雨連綿。知曉哥盯著電腦屏幕上那刺眼的“78分”,胃里像被塞進了一塊冰冷的鉛。概率論期中考試,他再次與高分失之交臂,這已是本學期第三門未能突破80分的專業課了。窗外的雨點密集地敲打著玻璃,仿佛在無情地嘲笑著他的無力。這個成績,與他頭頂的“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光環,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知曉哥,又查成績呢?”室友王志明擦著濕發從浴室出來,“別太在意,概率論本來就難,咱班掛科率快一半了。”
知曉苦笑一下,合上電腦。他明白這是安慰——王志明本人考了89分。作為985高校的大二學生,他曾以為大學課程游刃有余,90分信手拈來,現實卻給了他一記悶棍,專業課的難度遠超想象。
“是不是家教做太多,分散了精力?”他嘆了口氣,從書架上抽出一本幾乎嶄新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書頁干凈得刺眼。
“別這么說,”王志明坐到他身邊,“你游戲打得好,國獎也拿了,說明智商沒問題,可能就是方法不對。考慮減幾份家教?”
一、初遇奇書與“借刀殺人”
方法?知曉望向窗外雨幕中朦朧的校園,忽然想起高中班主任的告誡:“學習如用兵,要講究策略。”當時只當是句空話,如今想來,或許真蘊藏著真理。
次日無課,他破天荒地去了圖書館,目的不是自習,而是尋找學習方法類書籍。在三樓社科區徘徊時,一本藍色封面的《三十六計現代應用》吸引了他的目光。
“兵法和學習能有什么關系?”他嘀咕著,好奇地抽出了書。
翻閱目錄,他驚訝地發現每一計后都附有現代案例:“瞞天過海——商業談判中的信息控制”、“借刀殺人——資源整合的藝術”、“以逸待勞——高效時間管理”……
他在角落坐下,不知不覺讀了一上午。其中一個“瞞天過海”的案例深深觸動了他:某學生通過改變學習環境與方式,讓大腦誤以為在進行輕松活動,從而大幅提升效率。
“或許……真該試試?”他借出了這本書。
回到宿舍,他立刻制定了首個計劃——“借刀殺人”。此計精髓在于“利用第三方力量達成目標”。他的理解很直接:借用“學霸”之力。
目標鎖定為總坐第一排、筆記出了名工整的林小雨。次日課間,他拿著筆記本,誠懇地走上前:“小雨,我概率論有幾處實在弄不懂,能借你筆記復印一下嗎?保證完璧歸趙。”
林小雨推推眼鏡,猶豫片刻,還是拿出了那個黑色筆記本:“別弄臟了。”
“絕對保持原樣!”知曉如獲至寶。
林小雨的筆記堪稱藝術品,重點紅筆標出,難點藍筆注解,還有自創的記憶口訣。知曉花了一周潛心研究,將精華悉數摘錄。
兩周后的隨堂測驗,他竟考了85分!聽到名字被念出時,他心跳如鼓。
“知曉哥,可以啊!”王志明捅捅他胳膊,“怎么突然開竅了?”
“借了點東風。”他神秘一笑,初次嘗到了“用計”的甜頭。
二、深化應用與思維轉變
初戰告捷,知曉開始系統研讀三十六計,發現這些古老兵法竟能巧妙解決諸多現代困境。
他第二個要攻克的是熬夜惡習。他決定試用“以逸待勞”——養精蓄銳,以靜制動。他制定了鐵律:晚11點睡,早7點起,午休20分鐘。堅持一周后,白天精神煥發,聽課效率陡增。“這大概就是‘養精蓄銳,以待敵之可勝’。”他在日記中寫道。
計謀的普適性令他驚嘆,很快便應用于社交領域。他心儀文學院的蘇雨晴已久,卻苦無接近之策。這次,他選用“笑里藏刀”——表面友善,暗中布局。
打聽到蘇雨晴每周三下午必在圖書館三樓看文學雜志,他便“偶然”出現在同一張桌旁。
“這里有人嗎?”他指著她對面的座位。
蘇雨晴抬頭微笑:“沒人,請坐。”
他放下書包,故意讓《百年孤獨》的封面顯露出來——這是他提前打聽到的她最愛的書。
“你也喜歡馬爾克斯?”果然,她注意到了。
“是啊,尤其迷戀他魔幻與現實交織的敘事……”知曉雖只惡補過書評,但此刻侃侃而談。兩人相談甚歡,離別時互加了微信。知曉心花怒放——“笑里藏刀”,首戰告捷。
隨著實踐深入,他領悟到三十六計最精妙處在于靈活組合。學生會新一屆選舉時,他同時運用了“無中生有”和“反客為主”。
作為文藝部普通干事,他本無意參選。但聽聞部長職位可能被風評不佳的大三學長張強內定,他決定出手。
先“無中生有”——在學生會群匿名發布數篇探討民主選舉重要性的文章,引發熱議;再“反客為主”——在正式會議上,公然提議“全體干事投票決定候選人”,贏得廣泛支持。
最終,選舉改為公開投票,他的好友李娜成功當選。張強雖怒不可遏,卻無可奈何。
“三十六計,真不是蓋的。”當晚臥談會,知曉難免得意。
“知曉哥,你變化真大,”王志明從上鋪探出頭,“以前這種事兒你都躲著走。”
知曉怔住。的確,半年前的他還是個畏縮的普通學生,如今竟能主動參與乃至主導事件。三十六計賦予他的不僅是技巧,更是一種主動思考、尋找機遇、靈活應對的思維方式。
三、創業競賽中的“連環計”與“走為上”
2001年9月,大二下學期,學校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知曉組隊參賽,成員包括計算機系的張偉和經管學院的劉芳,項目是校園二手教材交易平臺。
初賽順利晉級,但復賽前一周,核心技術人員張偉因家事退出。知曉心急如焚。
危急關頭,他想到“連環計”——多計組合,環環相扣。首先“拋磚引玉”,在編程社團活動中有意拋出平臺創意,吸引數位高手興趣;繼而“借尸還魂”,邀請大三學長王浩臨時加盟,許以未來股份;最后“上屋抽梯”,演示前一天才向評委說明團隊調整,避免深究。
復賽演示近乎完美,團隊成功晉級。知曉看著評委贊許的目光,真切感受到了策略的力量。
決賽前夜,團隊熬夜修改方案。凌晨兩點,劉芳憂心道:“我們的商業模式太單薄,明天肯定贏不了那支研究生隊。”
知曉望著眾人疲憊沮喪的臉,做出驚人決定:“那我們就‘走為上’。”
“放棄比賽?”王浩愕然。
“非是放棄,乃戰略轉移。”知曉解釋,“與其硬拼墊底,不如主動角逐‘最具市場潛力獎’,此專項獎競爭小,獎金亦豐。”
團隊成員面面相覷,最終同意。次日路演,他們突出項目市場價值而非技術細節,果然如愿拿下專項獎及五千元獎金。
“知曉,你這招太高了!”劉芳興奮道,“若硬撐,恐一無所獲。”
知曉微笑:“《三十六計》終計有云——‘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有時,撤退才是最明智的進攻。”
四、智慧升華與情感收獲
比賽后,知曉在圖書館再遇蘇雨晴。忙于賽事,兩人聯系漸疏。
“恭喜獲獎,”她微笑,“最近很忙吧?”
“是啊,險些累垮。”他忽然想起什么,“對了,你曾說想學吉他?我們樂隊下周有小型演出,來看嗎?”
“好啊,”她明眸一亮,“何時?”
知曉暗自慶幸——他為一月前才學吉他,水平有限,但為創造見面機會,加入了業余樂隊。
演出當日,知曉緊張得手心汗濕。輪到他彈唱《成都》,前奏即錯數音。然瞥見臺下蘇雨晴鼓勵的眼神,他瞬間放松,后續發揮漸入佳境。
演出結束,蘇雨晴走來:“沒想到你吉他彈得挺好。”
“實不相瞞,初學不久,”此次他選擇坦誠,“按三十六計說法,這叫‘假癡不癲’——佯裝厲害罷了。”
蘇雨晴忍俊不禁:“你還研究三十六計?難怪近來像變了個人。”
他們沿校園小徑漫步,知曉分享半年來化用古智的經歷,蘇雨晴聽得入神。
“起初只是機械套用,”他望向遠方燈火,“后來方悟,三十六計核心非在欺詐操控,而在一種思維方式——審時度勢,靈活應變。”
“如你方才演出,”她接話,“始則緊張,卻能及時調整,這便是‘隨機應變’吧?”
知曉驚訝看她:“你也懂三十六計?”
“略知一二,”她俏皮眨眼,“我外公是歷史教授,家中多為此類書籍。其實……”她微頓,“早前便注意到你,只覺你總獨來獨往,難以接近。”
知曉心跳加速:“那現在呢?”
“現在覺得你甚有意思,”蘇雨晴面頰微紅,“尤其談三十六計時,眼中有光。”
路燈下,兩人身影漸近。知曉忽想起“擒賊擒王”——解決問題須抓關鍵。而今,他生命中的關鍵,似已在眼前。
“雨晴,周末有孫子兵法講座,同去否?”他鼓起勇氣。
“好呀,”她爽快應允,“但結束后你需請我喝奶茶。”
“成交!”知曉笑了。這大抵是“欲擒故縱”的妙用——先提易允之請,為后續創造契機。
回到宿舍,知曉翻開那本已卷邊的《三十六計現代應用》,在扉頁鄭重寫下:“計謀非目的,乃通往更佳自我之橋梁。”半年實踐讓他徹悟,真正智慧不在于算計他人,而在于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把握機遇、實現成長。
窗外,明月高懸。他想起書中結語:“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人生百年,悟為至要。”他合上書,期待明天的朝陽,以及即將到來的周末之約。
正所謂:《三十六計新用》
偶然覓得錦囊書,頓啟迷茫學業途。
借力攻難收筆記,養精蓄銳改時圖。
笑藏暗慕文心巧,反客明爭社務殊。
創業連環施妙策,人生從此有通衢。
這段奇妙的“用計”之旅,讓知曉哥完成了思維模式的重大升級。他從一個僅知埋頭苦干的學子,蛻變為懂得策略性思考、善于整合資源、勇于靈活變通的青年。三十六計于他,已不再是冰冷的權謀之術,而是融入血脈的處世智慧與思維框架。這份獨特的積淀,將為他未來步入社會,應對更復雜的挑戰,奠定無比堅實的謀略與心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