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海城理工大學的梧桐葉開始泛黃,張曉知抱著厚重的專業書穿過校園時,注意到圖書館的燈比往常亮得更早了。大四開學才兩周,備戰考研的同學已經進入了瘋狂的學習狀態。
“曉知,你真的不考慮考研嗎?“室友王磊從后面追上他,手里拎著剛買的考研英語資料,“咱們專業研究生出來起薪能高一半呢。“
張曉知緊了緊洗得發白的襯衫袖口,嘴角扯出一個笑容:“我哪有那個條件啊。“他咽下了后半句話——連下學期的學費都還沒湊齊,目前只有靠助學貸款,哪來的錢供他讀研。
機械工程學院三樓公告欄前擠滿了人,路曉知踮起腳,看到新貼出的校園招聘日程表。海市建筑節能集團公司——那家以高薪聞名的上市公司,排在第一個。
“聽說去年他們招的人起薪就四千。“旁邊戴眼鏡的女生小聲議論,“不過要求特別高,至少要過六級。“
張曉知摸了摸書包夾層里的六級證書,心跳突然加快。這張大一下學期考下的證書,邊緣已經有些卷邊,卻可能是他改變命運的門票。
招聘會當天,張曉知比約定時間提前了一個小時到場。他站在禮堂洗手間的鏡子前,反復整理著從學長那里借來的深藍色西裝。西裝明顯大了一號,肩膀處松松垮垮地耷拉著,但他已經用別針在內部做了固定。
“同學,你是來應聘海市節能的?“洗手間門口,輔導員李老師叫住了他。
張曉知緊張地點點頭。李老師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轉身從自己的辦公室拿出一個衣袋:“換上這個,我剛給我兒子買的,他體型跟你差不多。“
那是一套合身的黑色西裝,連標簽都還沒拆。張曉知剛要推辭,李老師已經擺手:“就當是學院借給你的。你可是咱們專業這屆唯一拿過國家獎學金的,不能在外頭丟臉。“
禮堂里人頭攢動,海市節能的展位前排起了長隊。張曉知注意到,前面幾個同學遞上的簡歷都厚得像本書,有人甚至附上了海外游學的照片。輪到他時,面試官——一個四十多歲、戴著金絲眼鏡的男人,正低頭翻看前一位同學的材料。
“路曉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他雙手遞上自己僅有兩頁的簡歷,“這是我的成績單和證書復印件。“
面試官抬起頭,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幾秒:“國家獎學金?“他抽出那張復印件,“全系就一個名額吧?“
“是的,大二學年,按照大一整體成績評選的。“曉知感覺后背開始冒汗,“我還有英語六級和計算機二級證書。“
面試官突然笑了:“你知道前面那些同學都帶了什么嗎?托福、雅思、GRE,還有人帶著專利證書。“他合上張曉知的簡歷,“明天上午九點,集團總部16樓面試,帶上原件。“
回宿舍的路上,張曉知的手機響了。是老家縣城的區號,他連忙接起來。
“曉知啊,媽給你匯了五百塊錢。“母親的聲音夾雜著嘈雜的背景音,她應該是在鎮上的小賣部打的公用電話,“你爸這個月多跑了十幾趟車,夠你買套像樣的衣服找工作...“
“媽,不用了!“張曉知攥緊手機,“學院給了我補助,而且...“他望著手里裝著西裝的袋子,“我遇到好人了,老師借了我一套西服,明天去面試,估計問題不大。“
第二天清晨五點,路曉知就醒了。他輕手輕腳地洗漱完畢,把借來的西裝小心地穿好。第一班公交車六點發車,他要確保萬無一失。
海市建筑節能集團的大樓在朝陽下閃閃發光,旋轉門里進出的人都穿著筆挺的職業裝。路曉知在門口深吸一口氣,突然注意到自己的皮鞋——那雙穿了三年、鞋頭已經磨白的舊皮鞋,與周圍光鮮的環境格格不入。
“來面試的?“保安室的大爺探出頭,“十六樓右轉。“
電梯里,路曉知與幾個西裝革履的男士站在一起。他們談論著股票和高爾夫,身上散發著淡淡的古龍水味道。路曉知不自覺地縮了縮腳,卻聽到“叮“的一聲——十六樓到了。
會議室里已經坐了二十多個應聘者,路曉知被安排在倒數第二個位置。他悄悄環顧四周,發現大多數人看起來都比他成熟自信,有個男生甚至正在用流利的英語打電話。
“下面請各位做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主面試官是個五十歲左右的嚴肅男性,“包括家庭背景、學習經歷和職業規劃。“
當前面的人一個個站起來,路曉知的心一點點沉了下去。他們大多來自城市,有人父母是大學教授,有人高中就出國交換,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考研或留學計劃。
“下一位,路曉知。“
他站起來時,感覺到西裝下擺微微發抖。“我來自南安徽省淮河縣淮河鎮路家村,父母都是農民。“會議室突然安靜下來,“我是村里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學費靠助學貸款和勤工儉學和家教...“
路曉知講述了自己如何在食堂打工換免費三餐,如何在熄燈后借著走廊燈光學習,如何在暑假不回家留在城里做家教。當他提到連續三年專業第一時,看到面試官們交換了一個眼神。
“你的成績很優秀,“主面試官翻看著他的材料,“但我們需要的是能適應快節奏工作環境的人才。你有什么特長?“
路曉知想起那些為了省錢在宿舍樓頂自學的夜晚:“我自學了AutoCAD和SolidWorks,還參加過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他頓了頓,“雖然只拿了省二等獎,但我的設計被評委認為'最具實用價值'。“
面試結束時,主面試官叫住了他:“路同學,能問你一個問題嗎?如果你被錄用,第一筆工資打算怎么用?“
路曉知沒有猶豫:“寄回家還助學貸款。我父親為了我的學費借了農業銀行助學貸款。“他看到面試官眼中閃過一絲訝異,“然后買套像樣的西裝,畢竟...“他低頭看了看身上的衣服,“這是借的。“
三天后,張曉知正在圖書館整理畢業論文資料,手機震動起來。一個陌生號碼。
“是路曉知同學嗎?這里是海市建筑節能集團人力資源部...“
掛掉電話后,路曉知在原地站了足足一分鐘,然后飛奔出圖書館。九月的陽光灑在他身上,他跑過教學樓,跑過食堂,一直跑到輔導員辦公室門口才停下。
“李老師!“他氣喘吁吁地推開門,“我被錄用了!“
李老師從椅子上跳起來,給了他一個擁抱:“我就知道!“她眼眶有些發紅,“院長要見你,現在就去。“
機械學院院長辦公室的門上掛著“周志遠教授“的銅牌。張曉知輕輕敲門,聽到一聲溫和的“請進“。
周院長是個六十多歲的清瘦老人,眼鏡后的目光卻銳利如鷹。“路曉知同學,“他示意路曉知坐下,“李老師告訴我你被海市節能錄用了。“
“是的,院長。“張曉知挺直腰背。
“你知道他們今年在全國只招三十個本科生嗎?“周院長從抽屜里拿出一個信封,“學院決定給你每學期一千元的生活補助,直到畢業。“
張曉知接過信封,手指微微發抖。一千元,相當于他三個月的生活費。
“還有一件事,“周院長摘下眼鏡擦了擦,“我想請你寫一份自傳,記錄你從農村到大學的經歷。這將作為學院檔案保存,也許能激勵后來的學生。“
離開院長辦公室時,路曉知在走廊的窗戶前停下。窗外是秋日陽光下熠熠生輝的校園,更遠處,城市的高樓大廈矗立在地平線上。四年前那個背著編織袋走進大學校門的農村少年,如今終于要走向更廣闊的世界了。
他摸出手機,撥通了老家那個熟悉的號碼:“媽,我找到工作了,在大公司...“聲音哽了一下,“以后你們不用那么辛苦了。“
掛掉電話,路曉知望向天空。九月的天空湛藍如洗,就像四年前他收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一樣。只是這一次,他不再是那個對未來充滿惶恐的少年了。
正所謂:《寒門志》
梧桐葉落又秋聲,
獨抱詩書對曉星。
借得衣冠撐傲骨,
拼將才智破堅冰。
千元補助恩師重,
一紙聘書寒夜明。
莫道農家無遠路,
云程萬里始青萍。
注: 此詩嚴格遵循七言律詩平仄格律,中二聯對仗工穩。以“梧桐“起興,通過“借衣冠““破堅冰“等意象展現主人公奮斗歷程,尾聯以“青萍“喻指微末起點卻能成就萬里之行的深意,呼應寒門學子逆襲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