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辦公的第十五天,南舟的“AI繪畫學習筆記”文件夾里依舊充斥著各種光怪陸離的失敗品,但她對“創邑空間”的觀察筆記,卻已積累了厚厚一沓。
這十五天,她不僅僅是“體驗員”,更像一個潛伏的偵探,用設計師的敏感神經,捕捉著這個空間里每一絲不易察覺的脈動。
她不僅僅滿足于記錄哪里插座不夠,哪里的Wi-Fi信號弱。她的目光,開始追隨空間中人的流動,記錄光線的軌跡,傾聽聲音的傳播。
她繪制了精細的人流動線圖:
早晨九點到十點,咖啡機和水吧是絕對的核心,人群在此短暫交匯,汲取一天最初的咖啡因;
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固定工位區沉浸在工作狀態,流動工位區則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
午休時分,休閑區和露臺成為小型社交場;
而下午兩點后,幾個小型玻璃隔斷會議室的使用率達到峰值,隱約的討論聲開始成為背景音的一部分。
她還記錄了不同時間段的光照變化。
清晨,東側的大片玻璃窗引入充沛而柔和的自然光,整個空間明亮通透;
午后,西曬的問題開始凸顯,靠近西側的部分工位即使拉下百葉簾,依舊能感受到那股燥熱;
到了傍晚,人工光源接管一切,但冷白色的統一照明,雖然保證了亮度,卻少了幾分溫度和層次感。
真正讓她洞察到核心問題的,是那些“聽”來的細節。
那天下午,她正在水吧等待一杯咖啡。前面站著兩個顯然是這里常客的年輕人,正低聲抱怨。
“唉,昨天下午那個電話會議真是要命,”穿格子襯衫的男人揉著太陽穴,“我就在B區那個半開放卡座,隔壁不知道哪個團隊在搞頭腦風暴,吵得我客戶在電話那頭問了三次‘你們那邊在開派對嗎?’”
他旁邊的同伴深有同感地點頭:“別提了,我寫東西需要絕對安靜,稍微有點動靜就思路中斷。這里好看是好看,但感覺聲音到處亂竄,完全沒有**。有時候連旁邊人敲鍵盤的聲音都聽得一清二楚,更別說講電話了。”
南舟的心猛地一動。
她回想起這半個月的觀察:那個總是戴著降噪耳機、眉頭緊鎖的編程小哥;那個因為擔心通話被聽到而不得不一次次走到戶外接電話的銷售女孩;還有那個在開放討論區試圖專注閱讀,卻被周圍不斷響起的消息提示音干擾得頻頻分神的自己……
問題浮出水面——那一刻,南舟作為設計師的本能被徹底激活。她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共享辦公空間,更是一個亟待優化的、關乎人如何在空間中舒適“存在”的課題。
在撰寫最終報告時,她超越了“體驗員”的職責范疇。在詳盡羅列了功能性的優缺點之后,她附加了一份獨立成章的《“創邑空間”聲學環境與空間材質優化建議書》。
她將這份報告發送出去時,內心是平靜而充實的。她做了她認為正確且專業的事,至于結果如何,并非她能掌控。
出乎意料的是,報告發出的第三天,她就接到了社區經理王妍的電話。
電話里,王妍的語氣帶著明顯的贊賞和急切:“南舟,你的報告我們管理層都看了,尤其那份優化建議,寫得非常到位!我們領導很感興趣,想請你當面詳細聊一聊,不知道你明天下午方便嗎?”
南舟握著手機,指尖微微發緊。機會,似乎以另一種方式,輕輕敲響了門。
次日下午,南舟提前半小時到達“創邑空間”。
她換上了自己最正式的一套西裝,頭發利落地束起,準備了簡潔清晰的PPT,反復演練著講解的措辭。既要有專業深度,又要讓非設計出身的管理者能聽懂。
她被王妍引到一間比平時用的更寬敞、設備也更先進的會議室。
橢圓形的長桌旁已經坐了幾個人,有面容沉穩的中年男性,也有眼神精干的高管女性。南舟深吸一口氣,調整出得體的微笑,正準備開口自我介紹,目光卻猛地定格在長桌末端,一個她絕沒想到會出現在這里的身影上。
是那個男人。那個在共享辦公區指出她AI作圖效率低下,并大肆鼓吹用AI“糊弄”甲方的男人。
王妍適時地介紹道:“南舟,這位是易啟航易先生,是我們特意請來的媒體朋友。易先生以前在《新新地產》雜志擔任主編,現在是知名的獨立自媒體人,對地產和空間領域有很深的理解。我們‘創邑’未來想在品牌宣傳和模式復制上發力,少不了易先生這樣的專家幫忙策劃宣傳。”
易啟航見是南舟,眼中飛快地掠過一絲極短暫的訝異,隨即被一種了然和……難以言喻的玩味所取代。他微微頷首,嘴角似乎還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原來咱們都是創邑的體驗員呀,幸會幸會。”
南舟的心臟像是被什么東西輕輕揪了一下。怎么會是他?
一個在她看來缺乏專業敬畏心、習慣性“走捷徑”的人,竟然被奉為“專家”,坐在這里評審她的方案?
一股混合著失望和不認同的情緒涌上心頭。但她迅速將其壓了下去。此刻,她是專業人士南舟,是來呈現自己的觀察與理念的。不能因為個別人,影響了自己的表現。
她面上維持著恰到好處的恭敬,對易啟航的方向微微點頭:“易先生,您好,請多指教。”
語氣平靜無波,聽不出任何情緒。
會議開始,南舟站在投影幕布前,開始了她的講述。
最初的緊張很快在投入的講解中消散。她調出自己繪制的人流動線圖和光照記錄表,用數據和圖示清晰地向在座者展示了空間的使用規律和潛在問題。
當她講到在水吧旁聽到的用戶抱怨時,幾位管理層成員不禁微微頷首,顯然也對此有所察覺。
進入核心的《優化建議》部分,南舟的語氣變得更加熱忱,眼神也煥發出一種專注的光彩。
這不是匯報工作,而是在分享她對于“更好空間”的理念。
“各位,我認為,一個真正優秀的共享辦公空間,不應該只是一個提供桌子和Wi-Fi的場所。”
她的聲音清晰而堅定,“它應該是一個有呼吸、有心跳的有機體。它需要容納不同的工作狀態——需要專注時的靜謐,需要協作時的活力,需要放松時的愜意。而目前,我們空間的‘呼吸’有些紊亂,‘心跳’聲過于嘈雜了。”
她切換到材質建議的頁面:“解決之道,并非一味地增加實墻隔斷,犧牲掉開放和靈活的理念。我們可以通過‘微更新’,通過材質的巧妙轉換,重塑聲環境。”
她指著新材質示意圖:“在這里,原本大量使用了輕質隔斷、單層玻璃以及光潔的乳膠漆墻面。這些材質在視覺上拓寬了空間感,帶來了現代利落的觀感,但在聲環境營造上卻是災難。我們追求的是‘隔音不減光’,可以用雙層夾膠玻璃取代。”
又指向軟木和羊毛氈的應用場景:“在這里,我們實現的是‘吸音亦裝飾’。日常活動也可以在此公布,更加藝術美感。”
最后,她展示了幾張利用綠植打造聲學屏障的參考圖:“在這里,我們借自然之力,潤物細無聲。”
她總結道:“這些改動,成本可控,實施靈活,不會對現有運營造成太大影響。但其帶來的體驗提升將是巨大的。它傳遞出的信號是:我們不僅關心您是否有個位置,更關心您在這個位置上的感受。設計,最終服務的不是空間本身,而是身處其中的人。它關乎效率,更關乎尊嚴——一種在公共環境中,也能保有適度私密和不被侵擾的尊嚴。”
當她說完最后一句話,會議室里有片刻的寂靜。然后,那位面容沉穩的高層帶頭鼓起了掌,其他人也紛紛跟上。王妍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南舟微微鞠躬,心底一塊大石落地。她做到了,完整而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會議結束,管理層們陸續離開,似乎還在低聲討論著方案的可行性。
王妍提出,“新的改裝,請南舟你費心指導一下,當然,公司這邊會另有報酬。”
南舟欣然應下。整理自己的電腦和資料,一個身影停在了她身邊。
是易啟航。
他走到南舟面前,臉上不再是玩世不恭的表情,但眼神里似乎多了點別的東西。
“南舟小姐?”他開口,聲音比上次聽到的要低沉正經一些,“你的匯報很精彩。尤其是最后那段尊嚴設計,有點意思。”
他頓了頓,調出自己的微信二維碼,才繼續說道:“認識一下。或許,我們以后會有合作的機會。”
她抬頭,心里依舊盤踞著之前的不認同感。但她需要積累資源,那句“合作”哪怕只是客套說說。
南舟掃了他的二維碼,上面寫著“易啟航|獨立策劃人/自媒體《空間洞察》主理人”的字樣。
她禮貌地回應:“謝謝易先生,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