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晨光剛漫過盧浮宮的石墻,東亞展區外已排起蜿蜒的長隊。法國少年舉著“木語無界”的標語,華人游客胸前別著迷你榫卯徽章,連《費加羅報》的記者都扛著相機守在入口——今天,“非遺回家”全球巡展巴黎站,將在這座百年藝術殿堂拉開帷幕。
臨時休息室里,流浪正幫陳坤整理中式對襟衫的盤扣:“你爺爺當年在巴黎穿的就是這件款式,王伯特意按老樣子改的。”陳坤摸著衣襟內側繡的“德順齋”暗紋,指尖微微發顫,恒溫箱里的“敬山”木牌與修復好的燭臺蓮花托并排擺放,金箔在晨光下閃著柔和的光。
林墨和盧卡斯帶著中法少年傳承團跑進來,每個孩子手里都捧著一件親手做的榫卯小擺件:“浪哥,我們的‘少年非遺宣言’寫好了!要在啟幕儀式上念給全世界聽。”盧卡斯舉著法語版宣言,小臉上沾著一點金箔粉——那是昨晚幫讓·勒梅爾貼金箔時蹭到的。
“叮!觸發主線任務‘巴黎巡展啟幕’,任務要求:完成百寶嵌屏風與燭臺的聯動展示,獲得國際社會認可,推動‘中法非遺合作計劃’落地。任務獎勵:匠心值 5000,解鎖‘全球非遺資源共享平臺’權限,聯合國非遺年度貢獻獎提名。”系統提示音響起時,皮埃爾匆匆趕來:“總統夫人的車隊到了,讓大師已經在展區門口等候。”
展區入口處,讓·勒梅爾身著中式唐裝,與穿西裝的皮埃爾形成奇妙呼應。看到流浪一行人,他快步上前,舉起手里的木盒:“這是我祖父留下的‘路易十四時期木刻刀’,今天送給陳先生——就像當年你祖父和我祖父的友誼,這是手藝的傳承。”陳坤打開木盒,刀身上的紋章與爺爺日志里的手繪圖案完全吻合。
法國總統夫人布麗吉特的出現,讓現場的閃光燈瞬間連成一片。她沒有先去主展區,而是走向少年傳承團,拿起林墨做的螺鈿龍紋書簽:“我的孫女特別喜歡中國文化,這個書簽能送給她嗎?”林墨立刻遞上一個包裝精美的禮盒:“這里面還有榫卯拼圖,背面刻著‘友誼’的中法雙語。”
當眾人走進主展區時,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中央的展臺上——百寶嵌屏風靜靜佇立,兩側的燭臺已安裝好新修復的蓮花托,黃銅底座與紫檀木燈柱在暖光下相得益彰。“這組藏品的修復,是中法匠人合作的結晶,”流浪走到展臺前,“燭臺的蓮花托用了法國金箔鑲嵌,而固定金箔的,是‘德順齋’傳承三百年的老漆。”
布麗吉特饒有興致地湊近燭臺:“我聽說它們有‘燈影聯動’的秘密?”皮埃爾點頭示意,工作人員立刻熄滅展廳主燈,只留下燭臺內的模擬光源。當溫暖的光線透過燭臺的導光孔,精準落在屏風的龍紋上時,全場突然陷入寂靜——螺鈿反射出的金色光斑在龍身上流動,原本靜態的龍紋仿佛活了過來,鱗片開合間,竟似有龍吟在展廳回蕩。
“不可思議!這是‘會呼吸的藝術’!”布麗吉特忍不住鼓掌,“中國匠人不僅修復了文物,更喚醒了它們的靈魂。”《紐約時報》的記者舉著相機不停拍攝,鏡頭里,金色的龍影與盧浮宮的穹頂交相輝映,構成一幅跨越東西方的畫面。
“叮!完成‘燈影聯動’核心展示,獲得國際高度認可,匠心值額外 1000,‘中法非遺合作計劃’正式啟動。”系統提示音剛落,讓·勒梅爾走上前,向全場宣布:“法國皇家木藝工坊將與匠魂集團共建‘中法榫卯研究院’,首批學員下月開課,我們要讓兩種文明的手藝,在年輕一代手中融合共生。”
少年傳承團的宣言聲適時響起,林墨和盧卡斯并肩站在話筒前,中法雙語的聲音清亮激昂:“我們是非遺的孩子,用刻刀連接過去,用創意擁抱未來;我們相信,木語無界,匠魂永存!”孩子們舉起手中的榫卯模型,拼成一個巨大的“匠”字,展臺上的龍影恰好落在“匠”字中央。
展區外突然傳來悠揚的《茉莉花》旋律,老范德薩領著上千名華人社團成員走進來,他們手里的燈籠依次亮起,暖光順著展廳的走廊蔓延,與展臺上的龍影連成一片。“這是我們華人在巴黎的心意,”老范德薩舉著燈籠,“當年陳敬山先生守護文物,今天我們守護傳承,讓世界聽到中國的匠聲。”
陳坤走到屏風前,將“敬山”木牌輕輕貼在屏風的“德順齋”記榫符旁,淚水終于忍不住滑落:“爺爺,您看,屏風回家了,手藝也傳下來了。”恍惚間,他仿佛看到爺爺站在燈籠光影里,穿著同樣的中式對襟衫,笑著向他點頭——跨越八十載的堅守,終于在這一刻圓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安娜主任當場宣布:“將‘百寶嵌屏風修復工程’列為全球非遺保護典范案例,匠魂集團獲得聯合國非遺年度貢獻獎。”她看向流浪,“紐約總部的巡展,我們希望能加入‘中法合作修復紀實’板塊,讓更多人看到非遺合作的力量。”
秦峰的直播屏幕上,國內在線人數已突破1.5億,文旅部官方賬號發來賀電:“‘非遺出海’計劃再添新成果,江城已成為全國非遺出口基地,后續將有二十個非遺項目跟隨巡展走向世界。”王伯的視頻連線突然接入,背景里是江城非遺街區的熱鬧景象:“浪娃,老街的匠人都在看直播,我們等著你們帶著新技藝回家!”
傍晚的慶功宴上,布麗吉特特意邀請流浪和陳坤共坐:“法國將在明年舉辦‘中國非遺年’,希望你們能擔任總顧問。”她舉起酒杯,“文化沒有國界,就像這屏風上的龍紋與法國的卷草紋,都值得被世界珍視。”
讓·勒梅爾帶來了一個意外消息:“我在家族檔案里發現,當年‘萬國來朝屏’還有一套配套的‘瓷板畫’,抗戰時期流落比利時,現在被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收藏。”他遞過一張老照片,“瓷板畫的榫卯扣與屏風完全匹配,這是它們的‘全家福’。”
“叮!觸發新主線任務‘尋回瓷板畫’,任務線索: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近期將舉辦‘東方瓷器展’,瓷板畫為核心展品。任務獎勵:匠心值 3000,解鎖‘比中非遺合作’權限,歐洲非遺聯盟會員資格。”系統提示音響起時,林墨已經打開了布魯塞爾的地圖:“浪哥,我查好了,少年非遺論壇下一站可以設在布魯塞爾,我們順路去談瓷板畫的合作!”
深夜的盧浮宮展區,游客早已散去,只有屏風與燭臺的暖光還亮著。流浪站在展臺前,看著屏幕上全球各地的賀電——從江城老街到巴黎盧浮宮,從少年傳承人的笑臉到國際政要的認可,中國非遺的路越走越寬。陳坤走到他身邊,手里握著那把法國老刻刀:“下一站,布魯塞爾?”
流浪點頭,望向窗外的埃菲爾鐵塔,塔尖的燈光與展臺上的龍影遙相呼應。他知道,這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瓷板畫的尋回之路、中法研究院的籌建、全球巡展的延續,還有無數等待傳承的非遺技藝,都在前方等著他們。
“匠魂無界,”流浪輕聲說,“我們的旅程,才剛剛過半。”展臺上的龍影在暖光中輕輕晃動,仿佛在回應他的話——那是跨越三百年的匠心,是走向世界的自信,更是代代相傳的中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