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意識到,眼前的這位奇女子,或許正是他一直想要尋找的伙伴。他推行土壤改良、嘗試發展農耕,靠的是前世的零散知識和實踐摸索,若能有一位懂植物、通草藥的人相助,不僅能讓農耕技術更具科學性,或許還能發掘出更多山林資源,甚至探索出藥材種植的可能,這對整個青禾村的發展而言,無疑是如虎添翼。
“姑娘對植物的研究,倒是與我眼下做的事情不謀而合。”林舟眼中閃過一絲亮光,語氣誠懇,“我是青禾村的林舟,正在村里推行堆肥法改良土壤,想讓莊稼增產。但我對本地植物的習性、土壤與作物的適配性,了解得并不深入。姑娘既懂草藥,又熟悉植物生長規律,想必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
女子聞言,眼中也露出幾分驚訝:“堆肥改良土壤?我在書中看到過‘糞壤宜稼’的記載,卻從未見過有人真正推行。公子是如何想到用此法的?發酵后的糞便,真的能讓莊稼長勢更好?”
她的問題精準而專業,沒有絲毫對“污穢”的偏見,反而滿是對技術本身的好奇。林舟心中愈發確定,這女子絕非尋常之人。他便將堆肥的原理、配比方法以及試驗田的成效,簡明扼要地說了一遍,尤其提到了發酵過程中高溫滅菌、轉化養分的關鍵步驟。
女子聽得十分專注,時不時點頭,手指下意識地摩挲著衣角,眼神中閃爍著思索的光芒。待林舟說完,她立刻追問道:“那公子可知,不同的作物對肥料的需求是否不同?比如禾谷與蔬菜,是否需要調整糞便與草木灰的比例?還有,發酵的時間長短,會不會影響養分的保留?”
這些問題恰好問到了林舟的痛點上。他雖然知道堆肥有效,卻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撐,正愁無法根據作物特性優化方法。他如實答道:“實不相瞞,我目前只做了谷子的試驗,其他作物尚未嘗試。至于肥料配比和發酵時間的講究,我也只是憑經驗摸索,并無確切依據。”
“原來如此。”女子若有所思,目光落在不遠處的試驗田方向(雖遠不可及,卻仿佛能穿透山林望見),“我在書中看到,‘土性有剛柔,肥性有寒熱’,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的肥料,不同的作物也需對應不同的養分。糞便發酵后性溫,草木灰性烈,若能根據作物習性調整比例,效果或許會更好。而且,有些草藥的枯枝敗葉混入堆肥,說不定還能增強肥力,甚至預防作物病蟲害。”
林舟聽得豁然開朗,忍不住擊掌贊嘆:“姑娘所言極是!我之前只想著利用常見原料,卻從未想過結合草藥特性。若是能將草藥與堆肥結合,既解決了廢料利用的問題,又能提升肥料功效,這可是兩全其美的法子!”
趙大在一旁聽得云里霧里,撓了撓頭道:“你們說的這些,俺是一句也聽不懂。不過看林小哥這么高興,肯定是好事!”
女子被趙大的憨厚逗得微微一笑,眉眼間的清冷散去不少,多了幾分柔和:“我叫蘇凝,從小跟著祖父認草藥、讀醫書。祖父去世后,我便一直獨自進山考察,想把他未完成的著述補全。”
“蘇凝姑娘。”林舟鄭重地拱了拱手,“你的學識,對青禾村的村民而言,是莫大的助力。我懇請你能隨我回村,咱們一起研究土壤改良、作物種植,還有草藥培育。村里雖不富裕,但我保證,定會為你提供安穩的住處和研究的便利。”
蘇凝眼中閃過一絲猶豫。她習慣了獨居山林,不受世俗打擾,可林舟的提議,又讓她難以拒絕。她研究植物多年,卻始終缺乏實踐的土壤,青禾村的土壤改良計劃,正是一個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絕佳機會。而且,林舟眼中的真誠與對民生的關切,也讓她心生好感。
“我在山里還有一處臨時的居所,存放著許多采集的標本和書籍。”蘇凝沉吟道,“若是回村,我想先把那些東西搬過去。另外,我研究植物時需要時常進山,不知是否方便?”
“方便!當然方便!”林舟連忙點頭,“村里的山林你盡可隨意出入,若是需要幫手采集標本、搬運東西,我和趙大,還有村里的后生們,隨叫隨到!”
趙大也立刻附和:“蘇姑娘,俺們村里的人都實誠,你要是肯來,俺們一定好好待你!你放心,進山的時候俺保護你,啥野獸都近不了你的身!”
蘇凝看著兩人熱切的眼神,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如同山間的野花般清麗動人:“好,那我便隨你們回村。不過我丑話說在前頭,我只懂植物和草藥,農事上的具體操作,還需要公子多指教。”
“彼此切磋,共同進步!”林舟心中大喜,他知道,蘇凝的加入,不僅能解決土壤改良和作物種植中的技術難題,更能為青禾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藥材種植。若是能成功培育出草藥,不僅能改善村民的健康,還能作為商品與外界交易,讓村里的經濟更上一層樓。
當下,林舟和趙大便跟著蘇凝前往她的臨時居所。那是一處隱藏在山坳里的小木屋,周圍種滿了各種不知名的草藥,屋內收拾得干凈整潔,靠墻的架子上擺滿了陶罐、曬干的標本和幾本泛黃的書籍。
三人一起動手,將書籍、標本和必要的工具打包好,裝上趙大帶來的簡易木車。蘇凝鎖好木屋,最后看了一眼這片陪伴她多年的山林,眼中雖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許。
下山的路上,陽光正好,林間的風帶著花草的清香。林舟與蘇凝并肩而行,時而探討堆肥的配比,時而交流植物的習性,越聊越是投機。趙大則推著木車跟在后面,雖然聽不懂兩人的談話,卻也能感受到空氣中歡快的氛圍,臉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林舟回頭望了一眼身后的山林,又看了看身邊侃侃而談的蘇凝,心中充滿了憧憬。他知道,青禾村的土壤改良計劃,因為蘇凝的加入,必將迎來新的突破。而這場看似偶然的相遇,也注定會徹底改變他的事業格局,讓他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走出一條更寬廣、更深遠的道路。
然而,他并不知道,蘇凝的到來,除了帶來知識與希望,也將卷入青禾村尚未平息的新舊觀念之爭。那些原本就對堆肥法心存芥蒂的保守老者,面對這位“不循常規”、獨自進山的女子,又會生出怎樣的質疑與反對?而林舟和蘇凝,又將如何攜手應對這些挑戰,將土壤改良、作物種植和草藥培育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
夕陽西下,三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山林的盡頭,朝著青禾村的方向走去。一場關于知識、實踐與民生的新探索,即將在這個小小的村落里,正式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