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并不知道,就因為交貨速度太快,宋哲沅開始懷疑他背后的神秘組織是虛構的,反而覺得他是某個國家的代理人,頭號懷疑目標便是蘇熊。
倘若李言能夠知曉宋哲沅心中所想。
他只能說:隨你們怎么猜,有什么問題,跟我的金手指說去吧!它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
收好宋哲沅遞過來的花旗銀行不記名存折,李言轉而說另一件事:“宋將軍!我的祖籍是山東曹縣,而今日寇咄咄逼人,有吞并華北之野心。”
“山東亦屬于華北五省之一。”
“李某此次歸國共有兩個目的,一是向抗日武裝提供一些武器彈藥,二是返回祖籍地招募兵勇,以求能為抗日大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聽聞宋將軍與韓司令均出自西北軍,昔年都曾是馮委員長麾下的得力干將,如果宋將軍方便的話,不知宋將軍能否代為引薦,李某感激不盡!”
李言口中的韓司令自然是指魯軍主帥山東王韓復渠,至于后面的馮委員長,那就更有名了,其人是曾經的西北王,當下的陸軍一級上將馮鈺祥。
馮鈺祥的官方職位是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只可惜這位西北王目前卻是個光桿司令。
中原大戰時期,馮鈺祥和閻老西聯合倒蔣,桂系集團也在南方搖旗吶喊,本來馮閻聯軍占據著兵力優勢,誰能想到韓復渠這位馮系大將竟陣前倒戈,直接背叛馮鈺祥,轉頭投靠蔣校長。
由于韓復渠倒戈一擊,再加上中央軍的軍事素養明顯高于馮閻聯軍,蔣校長獲得勝利,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并且還順勢拆解了西北軍。
韓復渠之所以會倒戈一擊,那是因為蔣校長事先給予韓復渠承諾,支持韓復渠入主齊魯大地,任命韓復渠為山東省最高行政長官。
面對統轄山東這等機會,韓復渠沒禁住誘惑,陣前倒戈,目前韓復渠主政山東已有七年時間,其麾下部隊也從兩三萬人慢慢發展至八萬多人。
閻老西的晉綏軍。
宋哲沅的二十九軍。
韓復渠的第三路軍。
此為華北境內最強大的三方軍閥勢力。
本來張少帥的東北軍撤到關內也算華北一霸,但張少帥和楊虎成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實行兵諫,逼迫蔣校長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事后張少帥被校長扣在南京,東北軍失去主心骨,就此四分五裂,各自為戰,早已翻不起風浪。
“欲返回祖籍地招募兵勇?”
“想為抗日大業貢獻綿薄之力?”
宋哲沅神色愕然地看著李言,心里暗自琢磨李言方才那番話,他感到非常震驚。
李言的赤誠之心他完全可以理解,舉國上下,稍微有點良知的人,都不會對日寇有任何好感。
可是!
李言為何想要到山東去?
就因為祖籍地在山東曹縣?
難道翼察兩省就不能抗日?
翼察兩省才是抗日一線,山東雖是華北五省之一,但山東和關東軍相隔一個河北,敵我雙方一旦爆發戰爭,翼察兩省必將淪為主要戰場。
說實話,宋哲沅想將李言留在翼察地區,畢竟李言背后的神秘組織擁有著強大的能量。
假如李言真能組織起一支不弱的部隊,而這支部隊又在他的轄區,自然可以為他所用。
思量于此。
宋哲沅哈哈笑道:“小李先生有心報國,愿為抗日事業貢獻力量,我宋哲沅自當竭誠歡迎。”
“小李先生完全沒必要舍近求遠嘛!在哪兒不能抗日?翼察兩省才是真正的抗日前線。”
“二十九軍最近正好有擴編計劃,準備增設一個三團九營編制的軍部直屬獨立旅,依我看來,小李先生就很適合擔任獨立旅少將旅長一職。”
“小李先生若愿意出任這一職位,無論翼察兩省,又或平津兩市,只要是在宋某的轄區范圍內,小李先生盡可隨意挑選一處心儀的部隊駐地。”
李言:“……”
宋哲沅這番話令李言頗為吃驚。
不得不說,宋哲沅的招攬確實充滿誘惑力,李言僅需輕輕點頭,立馬就能跨越諸多等級,原地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少將旅長。
“要不直接加入二十九軍…”
“韓復渠不一定有宋哲沅這么好說話。”
李言默默沉思,心中不斷權衡利弊得失,不過很快他就將心中那點意動狠狠驅散。
小不忍則亂大謀,他萬萬不能因小失大,目光得放長遠,要走一步看三步。
他的時間并不多,兩月后便是全面抗戰,他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自己的部隊擴編到最大規模。
投奔宋哲沅遠遠沒有投奔韓復渠來得實惠,宋哲沅總不能大方到直接將二十九軍送給他吧?世上壓根沒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投奔韓復渠則完全不同,華北方面軍南下山東時,韓復渠在山東德州阻擊日軍第十師團,韓復渠的第三路軍宛如紙糊,一戰下來就損失慘重,他不得不放棄德州,在黃河沿岸組織部隊抗擊日寇。
這時候蔣校長卻來個戰場微操,直接將支援給韓復渠的重炮旅調給黃埔嫡系湯恩泊部。
韓復渠氣得大罵老蔣,向部下們說:“我抄日本人的后路,老蔣抄我的后路,整整一個炮兵旅,一炮沒放,全他娘的調走了,我不是傻瓜,我拿腦袋去撞日本人啊?黃河防線誰愛守誰守。”
于是乎,韓復渠選擇棄守山東,進而導致徐州門戶洞開,嚴重壓縮了徐州會戰的部署時間。
韓復渠鑄下大錯,蔣校長借助開封會議,強勢逮捕韓復渠,就地槍決,以此來殺一儆百,震懾那些個不聽國府指揮的地方軍閥部隊。
韓復渠一死,魯軍不止是群龍無首這么簡單,魯軍連地盤也丟了,屬于無根之草,其結果只剩兩個,要么被別的軍閥兼并,要么被國黨收編。
李言選擇曹縣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韓復渠被槍決時,韓復渠的第三路軍全都聚集在曹縣周圍,那時他李某人正好可以競選新一屆話事人。
想到這些。
李言面露歉意,苦笑看著宋哲沅,無奈解釋:“李某在此謝過宋將軍的好意,家父臨終前曾有過囑咐,家父叮囑李某要落葉歸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惠及家鄉父老,以求能光耀李氏門楣。”
“這…”宋哲沅張了張嘴巴,有些啞口無言,李言直接將其父親的遺言給抬了出來,百善孝為先,面對這種情況,他宋哲沅還能怎么說?
無奈,宋哲沅只能遺憾笑笑:“惠及家鄉是好事,光耀門楣更是大事,引薦一事包在我身上,等小李先生返回家鄉,到時我給韓老弟去一封電報。”
“多謝宋將軍代為引薦!”李言感激的說道。
宋哲沅是華北三巨頭,有了他的引薦,同為華北三巨頭的韓復渠自然會高看他李言一眼。
這樣一來便能為他節省不少時間,當下李言缺少的正是時間,畢竟抗日戰爭已經迫在眉睫。
聊完正事。
李言起身向宋哲沅提出告辭。
宋哲沅管理著翼察兩省外加平津兩市的軍政要務,堪稱業務繁忙,李言當然不會過多打攪。
從翼察綏靖公署中出來。
李言哪兒也沒去,徑直返回宋公館。
他得回去等著,待會綏靖公署財政處會將五十五萬銀元送到宋公館,需要現場進行交割。
李言倒不是擔心宋哲沅缺斤少兩,急著回去清點銀元,主要是北平并不安全,萬一在北平城里閑逛時遭到日寇暗殺,他可不想出師未捷人先死。
為了杜絕意外,數來數去,李言覺得最安全的地方還是宋公館,能不出門就不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