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因自殺行為被送往醫院嚴密監護,暫時無法進行深入審訊。沈心怡則以涉嫌故意殺人罪(盡管她聲稱不知情)被正式刑事拘留,情緒極度不穩定,需要心理醫生介入。
案情似乎已經明朗,警局上下都松了一口氣,開始準備結案報告。媒體也得到了“案件取得重大突破,嫌疑人已鎖定”的風聲,各種報道開始偏向于“豪門恩怨,新郎殺妻”的敘事。
但秦放和秦曉曉心中的那點疑慮,卻像一根細小的刺,扎在心頭,不拔不快。
深夜,刑警隊辦公室只剩下秦放一人。他再次翻看所有的卷宗、證物照片、詢問筆錄和技術報告。白板上,原本指向周浩和沈心怡的箭頭被他用紅筆打了個問號。
動機? 周浩的公司資金問題,通過聯姻已然緩解,殺妻獲取保險金看似合理,但風險與收益是否成正比?而且,那份保險受益人是其母,這更像是一種以防萬一的保障,而非精心策劃殺妻的動機。是否存在他們尚未發現的、更強烈的動機?
玫瑰香氣? 按照現有推論,香氣來自沈心怡,是她執行投毒時靠近酒杯所殘留。但這無法解釋秦曉曉通靈中感受到的“侵略性”和“主動性”。而且,沈心怡是在周浩的欺騙下行事,她自身的情緒是“幫助完成浪漫驚喜”,而非“充滿攻擊性的謀殺”,這種情緒是否會投射到她使用的香水上,并被死者感知?秦曉曉認為,死亡瞬間感知到的氣息,更偏向于兇手或極端環境所攜帶的“情緒標簽”。
周浩的反常? 他之前的激動、辯解,到后來的崩潰、自殺企圖,看似符合罪犯心理,但其中是否夾雜了別的情緒?比如……悔恨?不僅僅是針對罪行,或許還有針對……利用了沈心怡?
秦放的目光再次落到沈心怡的詢問筆錄上。她提到周浩知道她“還對他有點感情”。周浩是如何“知道”的?是沈心怡曾經明確表露過?還是周浩通過其他方式察覺,并利用了這一點?
他拿起電話,打給了負責調查周浩和沈心怡背景資料的警員。
“我要你們深挖周浩和沈心怡近半年來的所有交集。不僅僅是明面上的,包括社交媒體互動、共同參加的聚會、信用卡消費記錄、甚至通話記錄中是否存在規律性的非工作聯系。重點是,周浩是否對沈心怡有過暗示、引導或者承諾。”
同時,他也聯系了技術隊:“重新鑒定沈心怡手包上那個周浩的 partial print。分析其形成角度、力度,判斷是正常接觸(如遞東西、不小心碰到)還是刻意按壓留下的。”
第二天,調查有了新的發現。
技術隊反饋:手包上的周浩指紋,形成角度非常別扭,像是有人拿著周浩的手指,刻意按上去的,而非自然接觸。而且指紋邊緣有些模糊,似乎沾染了某種……微量的化妝品成分?
另一方面,對沈心怡的深入調查顯示,她在婚禮前三個月,曾多次在周末前往一家位于城郊的、需要會員介紹才能進入的高端私人心理診所。就診記錄顯示,她一直在接受關于“情感依賴”和“人際關系邊界”問題的咨詢。她的心理咨詢師透露(在合法程序下),沈心怡曾多次提到對一位“已婚的、無法忘懷的舊日戀人”存在著復雜的情感糾葛和“被需要”的渴望,并為此感到痛苦和矛盾。
“被需要”的渴望……周浩恰恰利用了這一點,讓她感覺自己是“被信任”、“被需要”去完成這個“浪漫任務”的。
然而,那個“被刻意按上去”的指紋,以及沾染的“化妝品成分”,卻指向了一個更可怕的的可能性——栽贓陷害。
如果指紋是被人刻意按上去的,那么這個人,很可能不是周浩自己!誰會這么做?目的又是什么?
難道……沈心怡并不像她表現出來的那么“無辜”?
秦放立刻提審了沈心怡。這一次,他沒有繞圈子,直接拋出了重磅炸彈。
“沈心怡,技術鑒定顯示,你手包上周浩的指紋,是被人刻意按壓上去的,并且沾有化妝品痕跡。請你解釋一下,這是怎么回事?”
沈心怡原本萎靡的精神瞬間緊繃,她瞪大了眼睛,眼神中充滿了驚恐和……一絲慌亂?
“什……什么刻意按壓?我……我不知道……”
“你不知道?”秦放逼近一步,“那我們換個問題。你手包里的毒物殘留,真的是周浩放進去的嗎?還是……你自己放進去,然后故意引導周浩接觸你的手包,或者干脆偽造了他的指紋?”
“不!不是我!”沈心怡尖叫起來,情緒激動,“是周浩!是他把那個‘水鉆’給我的!他當時……他當時拍了拍我的包,說‘東西放你這里了,找機會放上去’……對!他就是那個時候碰到我包的!”
“拍了拍你的包?”秦放捕捉到這個細節,“具體怎么拍的?用什么手?拍了哪個位置?”
沈心怡的描述含糊不清,與指紋所在的位置和形成角度存在矛盾。
秦放不再追問,而是讓人帶來了從沈心怡家中搜查到的化妝品套盒,與技術隊發現的指紋上沾染的化妝品成分進行比對。
等待結果的時間里,秦放和秦曉曉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討論。
“如果指紋是偽造的,”秦曉曉分析道,“那么沈心怡很可能不是‘不知情’的幫兇,而是……知情的參與者,甚至可能是主謀之一?她和周浩,是合伙關系?但因為某種原因(比如分贓不均或感情變故),她打算將罪名全部推給周浩?”
“有這種可能。”秦放點頭,“但動機呢?他們合伙殺蘇婉清的動機是什么?為情?為財?”
“或許兩者皆有。”秦曉曉沉吟,“周浩謀財,沈心怡……或許是為了徹底得到周浩?或者,她也覬覦蘇家的財產?”
就在這時,比對結果出來了——指紋上沾染的化妝品成分,與沈心怡常用的一款遮瑕膏成分完全一致!
而這款遮瑕膏,正好可以用來……覆蓋或修飾某些痕跡?
一個大膽的推測在秦放腦中形成:沈心怡很可能才是真正的策劃者和執行者!她利用周浩的某種把柄或感情操控他,讓他參與其中。她負責準備毒藥(偽裝成水鉆),并親自下毒。事后,她擔心事情敗露,便利用某個機會(比如在休息室周浩靠近她時),用沾了遮瑕膏的東西(比如自己的手指或工具)獲取了周浩的指紋,然后刻意印在了自己的手包上,制造周浩將毒藥放入她包內的假象。同時,她可能還誘導或逼迫周浩去接觸杏仁瓶子,留下誤導性線索。
這樣,一旦事發,她就可以將自己偽裝成被利用、不知情的受害者,將所有罪責推給周浩!而周浩之前的崩潰和自殺,或許不僅僅是出于罪行敗露的恐懼,更是因為發現自己被沈心怡徹底背叛和算計的絕望!
“立刻提審周浩!”秦放下令,“重點詢問他與沈心怡的真實關系,以及他是否受到沈心怡的脅迫或誘導!”
同時,他對沈心怡加大了審訊力度,圍繞“偽造指紋”和“遮瑕膏”的問題展開連環追問。
在鐵證和強大的心理壓力下,沈心怡精心編織的謊言,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裂縫。
合伙的陰謀,似乎正在從“周浩主謀,沈心怡被利用”,轉向“沈心怡主謀,周浩被操控或合作”的更復雜、更黑暗的方向。
真相,如同洋蔥,剝開一層,還有更深的一層。